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自古以来就深得文人雅士的喜爱。清逸俊秀,挺拔如碧。具山林之气,无富贵之态。古人云:“清气出风尘以外,灵机在水石之间。”此为静品,此为寿品,玩者珍惜,维以观德。
先民崇拜该草类,把菖蒲当作神草。《本草•菖蒲》载曰:“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菖蒲以九节为宝,以虎须为美,江西种为贵。品之佳者有六,金钱、牛顶、虎须、剑脊、香苗、台蒲,凡盆种作清供者,多用金钱、虎须、香苗三种。
古人相信,每天清晨,用柏树叶或者菖蒲叶上夜间凝结的露水擦洗双眼,能够保持眼部的健康,让目力明亮,如李时珍《本草纲目》即言:“柏叶上露,菖蒲上露,并能明目,旦旦洗之。”然而柏树上的夜露可不那么容易采集。相较之下,菖蒲可以栽种在小盆里,养护在书斋中,因此,以人工养护的菖蒲上的夜露作为晨起后的“护眼液”,便在士大夫当中形成了风气。
人们在崇拜的同时,还赋予菖蒲以人格化,把农历四月十四日定为菖蒲的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养之,则青翠易生,尤堪清目。”正由于菖蒲神性,加之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国观赏植物和盆景植物中重要的一种。
早在西汉时,菖蒲已开始在皇家园林中种植,六朝佚名《三辅黄图》中
“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树,即有菖蒲
”。菖蒲移于盆盎之中,制成盆景者,据说在唐代便有了,宋代开始盛行。菖蒲与兰一样是性灵之物,因简而洁,因俗而雅,有出尘之致,其俊秀卓然的气韵也正合文人宁静致远的秉性,成为其案头清供。菖蒲正式成为书房内的雅设,是始于宋代。用于盆养的菖蒲也被称为“石上菖蒲”、“石菖蒲”,生于水中的石头之上,栽培时无需泥土。这种干净的状态不仅雅观,而且特别适合摆放在室内,尤其适合满是书卷、文房、雅器的书斋。
对于文人士大夫来说,菖蒲不沾污泥,仅仅凭借净石与清水生存,显得有一种象征意义,仿佛是不肯与浊世同流合污的高士的化身,是君子品行的镜影。另外,宋代恰好是文人玩石风气兴起的时期,菖蒲必须依靠石头生长,这恰恰与当时文人的爱石之风相符合,因此,点缀石头、生满菖蒲的“蒲石盆”,就成了宋代文人书房中流行的细节。陆游曾如此描述隐居生活的悠闲平静:“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自是闲人足闲趣,本无心学野僧家。”(《夏初湖村杂题》)诗人亲自为蒲石盆更换新汲的泉水,然后烹茶品茗,并自嘲说,这真是典型“闲人”才会享受的“闲趣”。
其实,从陆游的诗中恰恰可以看出,传统书房中的各种设计总是能够兼及多种功能,比如一向提倡文人在侍养花木、为盆景换水、焚香、煎茶、磨墨等细节上亲力亲为,其实是鼓励文人伏案过程中不时穿插不太消耗体力的劳作,以活动筋骨,放松心神,缓解目力,锻炼手脚的灵活性,是非常有益的养生安排。这些亲手进行的日常操持都需要人付出勤谨与耐心,因此,也被认为能够怡养性情。
在盆景的发展过程中,宋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一班士子文人因仕途失意,或厌居豪华,渴慕山林田园之胜,对于盆景这种缩微的自然,兴趣便愈发浓厚。而“盆景”一词也是在此时首次出现,见于苏轼《格物麤谈》“芭蕉初发分种,以油簪横穿其根二眼,则不长大,可作盆景。”苏轼本人即是个盆景迷,石菖蒲便是他的最爱之一。他曾于蓬莱县(今属山东)丹崖山旁取弹子涡石数百枚,用以养菖蒲,作文记曰:“登蓬莱阁下石壁干丈,为海水所战,时有碎裂,淘洒岁久,皆圆熟可爱,上人谓此弹子涡也。取数百以养菖蒲。”诗有“岁十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云云。
张耒在《石菖蒲并序》定道:“岁十月,冰霜大寒,吾庭之植物无不悴者。爰有瓦缶,置水斗许,间以水石,有草郁然,俯窥其根,与石相连络。其生意畅遂,颜色茂好,若夏雨解箨之竹,春田时泽之苗,问其名曰,是为石菖蒲”。若水石种菖蒲,类似于现在用雨花石种水仙,即以小石子固其根部,以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水养之。
东坡居士还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联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这种栽种方法与前稍有小异,野生菖蒲扎根于石上,是并取而置于清水盆中莳养的,谓之“附石法”,在宋代颇为流行,是植蒲古法。宋人吟诵菖蒲的诗词,便常有提及这种附石菖蒲,陆游《菖蒲》有云:“雁山菖蒲昆山石,
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清泉碧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根盘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无功日衰槁。”
陆游《堂中以大盆渍白莲花石菖蒲翛然无复暑意睡起戏书》亦有云:“海东铜盆面五尺,中贮涧泉涵浅碧。岂惟冷浸玉芙蕖。青青菖蒲络奇石。长安火云行日车,此间暑气一点无。纱幮竹簟睡正美,鼻端雷起惊僮奴。觉来隐几日初午,碾就壑源分细乳。却拈燥笔写新图,八幅冰绡瘦蛟舞。”
郑刚中《黄汇征惠石菖蒲既赋古风复成四韵》云:“附石菖蒲谁手种,形模姿色妙难如。黄蜂变去惟窠在,绿玉抽来祗寸馀。夜为露华离几案,晓添灶井向阶除。如何便得生秋意,更俗中间置小鱼。
徐侨《咏拳石菖蒲》曰:“岩泉潠洒著根纤,拳石相依自纠缠。土叶渐除青带冗,细茎初发绿毛鲜。一尘不许渭幽雅,百草谁能并洁娟。日课苍头注新汲,要移林壑在庭前。”
石本嶙峋,蒲根虬蟠,细叶苍翠茸茸,清泉一掬,时日既久,石复青苔斑斑,着实堪入画图!多见前人清供图中有这种附石种植的菖蒲,而或旁边更添上一二品盆中土养者,实在是雅不可及。
石菖蒲气质优雅自在,栖于山林,茎叶平缓柔顺,每每赏看,皆若山间石出清泉,爽雅自得,与树石搭配,置于案间,大有遁隐于野,得自在山人的气质,所谓风来四面卧当中。花叶的气质皮实坚硬,略微柔和的手感中皆是桀骜不驯,宛若蒲中小辣椒,宜用软润鹅卵石搭配,缓和其凌冽气质,做到方硬中有圆润,凌冽中有柔和。
菖蒲本来是附石长在水边的植物.近水而植是说它的生长习性,对水份需求,相对需求量大些.《群芳谱》上云:“凡石上菖蒲,不可时刻缺水。尤宜洗根…”菖蒲根部不怕水淹, 但是叶子就比较娇弱了,不宜长期潮湿,浸于水中容易发霉腐烂。水培土培皆可,石生偏细,泥种颇壮。养殖菖蒲的土壤宜透气透水,可用兰花土。水培可用细砂石子固定根部。
菖蒲生长旺季在夏秋之际,此时温度较高,生长旺盛,生机强.而初春及深冬气温较低,生长缓慢.《群芳谱》记载养菖蒲:”春迟出,夏不惜,秋水深,冬藏密。”
菖蒲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现在回归传统搞收藏的人多了,养菖蒲据说已经和学古琴、摆茶席、修密宗一起成为“新四俗”。俗不俗在于你怎么对待,如果大家都把这些放在表面用来吸引别人的眼光,那只是成了万千道具中的一样。
也许,今天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古人的经验,把菖蒲盆设在电脑之旁,用叶面上的清露轻拭眼皮,看看是否真的具“润目”之效。另外,在明代,人们还发现,菖蒲叶能够吸收灯烛的油烟。长夜漫漫,三五盆翠蒲亭亭在书案畔的长几上,悄悄收聚书灯散发的油烟,为醉心诗书的文人创造出洁净的环境。由此看来,今日的雅人焚香、以蜡烛煮花草茶、点香烛的时候,也不妨陈设几盆菖蒲在周围,让翠清蒲叶来聚附烟尘。
(责任编辑:八分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