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艺术并肩而行——闫烨谈艺术北京“图像的认知与转变”实验展

2021-01-23 zsdown520  408  收藏  管理

“图像的认知与转变”实验展展览现场

2020年12月18日,“2020艺术北京 ·发现”在北京利星行文化艺术中心开幕。艺术北京持续对艺术教育领域的关注和发现,本次展览艺术北京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共同推出“图像的认知与转变”实验展。

本次专题展由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院长刘刚教授作为学术顾问,油画系第五工作室青年教师闫烨作为指导教师,提名 10位在校年轻艺术家,以线上线下的展览方式呈现更为多元的展览面貌。本次专题展得到NVIDIA和RAZER雷蛇的大力支持,借助NVIDIA GPU与独有的Studio驱动及雷蛇灵刃15精英版强强联合,助力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发展。

艺术中国专访了本次课程的指导老师、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青年教师闫烨。

Q:“图像的认知与转变”实验展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课程到艺术北京现场的一次探索,这个思路是如何确定的?

A: 首先,在我内心这是一次课程的汇报展览,这样展览的内容更有针对性,就会做的更好一点,如果把它当成一个商业展览,那它所包含的内容就太广。所面对的问题就太复杂。现在学生只需要面对课程,这样更纯粹。

Q: 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图像的认知与转变”课程教学的内容?

A: 我们的课程叫做图像的基础认知,本次展览的主题是图像的认知与转变,它们构成了一个进阶关系。学生上课的时候包括基础图形的提高与观念的提高两个层面,这次展览就将二者融为一体了。

我所在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是研究抽象艺术。我所能教的是基础部分,是一种图像认知的方法论,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补充,也是一次尝试。创作部分其实很难有明确的限定,每个人要突出自我个性。

我们的课程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就是把这个时代我们所感受到的关于图像的大量信息、我们的媒介转化过程中产生的变化等内容简化,简化到一个最基础的图形观念,这是我这个课程的一个初衷。

我希望能把当下生活带来的艺术语言的变化和我们最熟悉的教育方式,二者有一种结合,也是把我自己个人学习从业经验中得到的规律转化成一个可以教授的课程,传递给学生。这在教学中是有一定的实验性的,我们之前没有类似的课程,但我们的工作室主任、系主任都非常支持我去尝试做这件事情。

“图像的认知与转变”实验展展览现场

这里有三个部分,第一个是速度。我们当下生活的物理速度在不断提高,我们的时间在压缩,同时也会有概念上的速度的提高,就是我们接受、传递信息,以及感知问题的速度在提高,所以当下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很难去选择。这跟艺术创作是有一定矛盾性的,像油画等艺术形式,它需要我们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把很多主观的东西提取出来,把不需要的东西弱化。我们现在的媒介是经常把这种关系消解掉了,比如我们用手机拍照,其实它都帮我们计算好了,不需要我们去想象,反倒弱化了理解的过程。

我们把图像最基础的问题拎出来,在图像的转换当中得到启示,原来在图像处理上是有技术门槛的。最早渲染图像的时候,我们的运算速度太低,经常会出错。剪辑时只要格式不对,就要重新渲染。然后就等待,其实基本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想要得到这个结果,过程是很漫长的。而随着技术革新,NVIDIA Studio的贡献之一就是让这个等待过程消失,我们使用雷蛇灵刃15精英版的过程中几乎直接就得到结果了。不用担心这些与创作无关问题,因为它太流畅了。所以学生在构建一个虚拟世界的时候,它跟心里的感受就更接近了。

“图像的认知与转变”实验展展览现场

Q:速度的确是当下生活的一个关键词,第二个是什么?

A:从速度开始,第二个就是回归。我讲的回归就是把我们所观察到的视觉现象和我们所感受到的,通过一种归零的方式,回到最基础的问题,然后去解决它。面对纷繁复杂的视觉经验,我们需要化繁为简,用抽象的方法论加以概括和总结。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图像的客观规律,并理性地对其进行分类,从而找到图像转换之间的关系和秩序。

在这个方面,我们与 NVIDIA Studio结合的也特别好,特别感谢他们支持了我的这次课程。

“图像的认知与转变”实验展展览现场

Q:在速度、回归之后呢,第三个部分是什么?

A:还有一个是想象。想象是这个课程的第三部分内容,第一个部分是观察,是感受,第两部分是一种理解,一种创作规律。而第三部分是个性,是差异,想象主要是差异,这是艺术本质的部分。因为艺术最核心的还是精神理念。对于艺术与科技,我从来没有把它们两者分开来谈,因为技术永远是艺术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且作为工具,它越简单,使用者越熟悉,越好处理。艺术家最终实现的不是技术层面的内容,而是表达。

比如说我把一个低像素化的图像,变成一个特别高清的图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被计算出来的,而艺术家所做的是在这种过程中想象。再比如说我们在剪辑一段的视频的时候,一帧与一帧之间是被计算出来的。但艺术家则可以通过想象得到无数的可能。因此科技与艺术是平行进行的,科技在不断的进步,不断在弥补图像、计算当中的差距,艺术家在不断的扩充和想象。二者是一个互相遥看关系。所以这次课程展览中,我就希望每位同学有两张画,有一张是想象得到的画面,有一张是理性客观的,比如说是这个画面的来源或者是过程是理性的,而结果又是感性的,二者之间遥相呼应。同时有两种媒介,视频的屏幕很小,像画签一样摆在边上,但是大家看到它的时候,就会区别于我们传统看画的方式。

从光线追踪,VR到基于AI的8K视频编辑,经过NVIDIA Studio认证的雷蛇灵刃15精英版笔记本电脑搭载的NVIDIA GPU能够加速各类工作流程。不仅如此,在免费的独家Studio驱动程序的支持下,创意应用得以发挥优异性能。

“图像的认知与转变”实验展展览现场

Q:所以您在展览中要呈现的艺术和科学的关系其实是互相关联的,相互借鉴的。

A:对,此次课程展览是这样的。它呈现的是一个转变的过程,这是最重要的,而不单纯是要一个结果。我希望在展览中诠释出一个我们既不过分突出科技,也不过分突出艺术的状态。它们本身在历史上就是相互融合的。只是今天科技发展过快了,大家忽略了很多问题。

在这个展览里,希望观众会感受一些平时读不懂的东西。如果不靠文字叙述,不靠资料的铺垫,很难去跟艺术家达成一个共识。单纯的一张画面有时会有误读,我们希望观者能相对清楚的解读。

Q:在这个展览之中,课程的三个部分都呈现出来了吗?

A:我觉得是三个部分都呈现了。首先,学生要感知到速度的变化,要在视觉现象当中去发现问题。因此我是要求学生们有从5张图到50张再到100张甚至更多的不断累积的过程中观察的。你可能得到5张图片还可以应付,当你需要50张画面的时候,你必须要思考,到几百张的时候你更要深度思考,这个中间是有逻辑性的。最后尝试形成了一段连续的画面,经过数字处理之后,又从中重新提取出我们需要的图像和信息。这是一个从图像到视频,再到新图像的过程,其实是一次思维的训练,是一个认知的方式的尝试。

展厅内RAZER电脑呈现10位艺术家的综合图像视频与访谈纪录片

Q:最终10位同学呈现出来的展览效果,您怎么看?在艺术北京的这个大环境里展出,和在学院里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A:我觉得这里面有我能把握的,也有把握不住的。能把握的是我们开始的过程,我当时设定的主题是“动与静”,在创作中一定要有动跟静的关系问题。在最终呈现上其实超出预期的,首先艺术北京的整个展览空间环境,包括灯光等级别非常高,一下让同学们的画作的展示效果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其次,他们的作品最终呈现出来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关系之后,我们思考问题的维度就变了,更印证了我们的想法。单独一、两张画可能说明不了问题,但 10组作品摆在一起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关系。我们后来也做了一次尝试,选择了10个同学作品的主要元素,把它们互相之间通过图形转换的方式关联起来,让作品能够互相之间产生关系,这件数字作品用RAZER电脑在展厅中呈现。(访谈/ 许柏成 图片提供/艺术北京)

闫烨 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青年教师


来源:艺术中国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

400-1130-803

周一至周日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