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谈“两块砖墨讯”:一个以公众号传播传统文化的故事

2021-05-04 zsdown520  607  收藏  管理

“两块砖墨讯” 莫言题

“两块砖”,一个独特的名字,让人不禁猜想它的内在含义。砖,作为一种最普通不过的建筑材料,却是筑起高楼大厦的不可或缺之物。它的朴实、粗砺和历史上承载中国艺术图像与文字的存在,让人浮想联翩。

2019年底,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和北京舒同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王振共同推出了公众号,名为“两块砖墨讯”,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倡导一种注重原创、文墨共生的书法创作生态。自推出以来,两位作者笔耕不辍、精益求精,粉丝越来越多,为书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两位文学创作者以公众号的方式传播书法文化,他们的理念与做法值得关注。“两块砖墨讯”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它承载着怎样深层次的思考与主张?我们有幸采访了莫言先生,听他来讲述“两块砖墨讯”的故事。

莫言与王振在创作书法

艺术中国:您和王振是在怎样机缘下创办了“两块砖墨讯”公众号?

莫言:首先,我和王振是交往多年的好友,常在一起探讨书法。2019年春节前,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多中国的朋友都专程坐飞机过去瞻仰真迹,我和王振也在其中。我们颇受优待,在正式开场前就进去观摩。

多年前,我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馆,曾经在《祭侄文稿》前流连徘徊了两、三天,这次重新再近距离看这张名帖,感受还是很不一样。我们每个人在帖前停留的时间有限,它所承载的文化气息、历史意识扑面而来。

对于书法艺术,我认为看照片或者高仿作品,都无法取代看原作。你会带着一种极其庄严近似朝圣的心情来看它。从眼前的法帖,我想到了大唐盛世,再想到安史之乱,也想到了颜真卿的风骨。作为一个在封建社会近乎“完人”的书法大师,他的作品跟他的历史贡献、道德品质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这次去看帖,收获非常大。

莫言与王振在观看颜真卿《祭侄文稿》

展览也展示了很多的画家名作,像李公麟的《五马图》,原来以为已失传,结果在日本民间重新被发现。这些稀世珍宝,价值无法估量。我们也去看了日本的书道博物馆、神社和其它文化场所的碑刻。历史越悠久,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越密切。中华文化在日本扎根、开花,同时融入了自我民族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日本文化特色。

我想到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学习、融合、创造的一种辩证的关系,最后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年日本不断地派遣唐使,冒着生命的危险,战胜了海上的惊涛骇浪,来中国学习。实际上后来中国盛唐时期的很多文化遗产在日本得到了相对完整的保留和体现。

我们这次日本之行感到余兴未消,在2019年内又多次赴日本,包括赏日本文化的象征:樱花,以及看日本的戏剧,包括宝冢歌舞与歌舞妓。宝冢歌舞符合了现代日本年轻人的审美的理想和情趣,而歌舞伎则是更古老的戏剧,它跟我们的京剧有很多可以比较的地方。虽然我们听不懂语言,但是中国汉文化的痕迹在它的舞台上处处可见,有的甚至原封不动把唐诗作为舞台布景。我觉得文化交流不能浅尝辄止,要深入才能体会它的精髓。

我们领略了书法、戏剧、自然风光,感悟颇多。对我来讲,重点还是看书法。我们在逛街的时候,目光也盯着商店的招牌。日本的招牌琳琅满目,书法家各显其能,有非常标准地继承了晋唐风度的作品,也有日本后现代抽象风格的、极其夸张的作品,这在中国肯定算是“丑书”了。日本文化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就算商家的招牌,也绝对不会印刷成标准的字体,要展示出小店的风格。

莫言与王振在日本北海道

我们第四次去日本的目的地是北海道,名义上是去看红叶,实际上还是考察它的文化。我们住在一个山顶的饭店,到的第二天就下了一场雪,温泉也是日本的一个文化象征,而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露天风吕。我们在其中感受到一种“澡雪精神”,池子的外面就是茫茫积雪,山风从山坳里吹来,刮得树枝哗哗作响,池子里咕嘟咕嘟冒着泉水和热气,散发着浓重的硫磺气味。在泡温泉的时候,我觉得灵感很多。

我和王振一起讨论:在网络时代,书法也不甘落后,融入到网络文化里。但很多以书法为主要内容的公众号,我们觉得内容并不尽令人满意,大家你抄我,我抄你,原创性比较差。有的公众号一味地吹捧一些我们认为并不好的书法作品,也有的公众号努力地贬低我们认为还不错的书法作品。我们开玩笑,假如王羲之活在当代,把他的字贴到互联网上,估计也是一半说好一半是骂,一半会骂“这是丑书”。

于是,我就跟王振先生商量,我们两个是不是也可以申请一个公众号?变成一个我们交流学习的小平台,跟书法的爱好者们利用这个平台来交流、切磋。

莫言书法 《笔神》

艺术中国:为何命名为“两块砖墨讯”?

莫言:我们对书法的这种高度关注,往前追的话,还跟2019年本来准备在香港举办的一个我的书法展有关。

因为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们最后没有做书法展,但是作品都准备好了。当时在香港的过海隧道租了一块很大的液晶LED广告牌,书法展虽然撤销了,但是广告牌的租金都已经交了,还是要利用起来。我们想了半天,感到最好的内容还是中华传统文化,比如唐诗宋词。后来我抄了一首李白的诗,王振抄了一首杜甫的诗,就在这个巨大的液晶屏上展示。没想到展出效果非常好,后来香港的广告牌公司又一块送给我们使用,在祥丰大厦,这一块也是长200多米,非常巨大。内容依然,一半是我抄了一首李白的诗,另一半是王振抄一首杜甫的诗。“两块砖”最早的想法就是从这里来的,两块巨大LED广告牌就是两块巨砖。抛砖引玉,南国高悬。

莫言与王振在“赵尚志将军起兵地”碑前

同时在2019年,我应部队一帮老战友们的邀请,为黑龙江省尚志市的尚志碑林博物馆题字,赵尚志、赵一曼都在那里牺牲。先是为赵尚志写了一个“赵尚志将军起兵地”的碑,后来又写了一首律诗,他们很认可。赵一曼烈士的孙女看到我给赵尚志将军写的诗和题的碑文,她写了一封非常诚恳热情的信,希望也能给她的奶奶写一首诗,题一块碑名。我拒绝了多次,因为我觉得赵一曼的知名度非常高,在上世纪50年代,很多政界和文化界名人都为她写过诗,我没必要再狗尾续貂,但她很执着,最终我说写写看吧,你们感觉到满意就用,后来她很满意。现在黑龙江尚志市的碑林博物馆里面,有很多的书法碑,其中一块“赵尚志起兵地”的碑立在山上,赵一曼烈士的碑在碑林博物馆,两首七律诗都刻在巨大的石头上。

北国有两碑,南国有两砖,公众号的名字“两块砖”就是从这里而来。我们的初衷就是建立一个交流、学习书法的一平台,跟书友们通声气。我们注重原创性,希望有一种文墨共生的、立足于传统的新的书法创作状态。

莫言和王振诗韵手书新诗《丰碑矗立大江东》

像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都不是先打好了草稿,再来誊抄。它们本身就是创造,同时也是草稿,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千古不朽的伟大艺术品,而是一个应时之作,我想这样一种状态应该是书法创作的正确道路。

一味地抄写别人的作品,当然也不错,但我觉得跟古人书法创造的状态和原则相背而行。“两块砖”的重要理念就是要注重原创,文墨共生。

王振手书新诗《华碑颂英雄》

艺术中国:您对于书法的这种热爱和重视,能不能跟我们谈一下?

莫言:这跟家庭还是有关系的。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个大爷爷是老中医,他开方子都是用毛笔,还有一块小砚台和小酒盅。他每次开方,都是用一块墨磨很少一点,开出方子特别漂亮,他给我讲了很多关于书法的故事。我父亲给我关于书法的教育,一个最深刻让我难以忘记的说法就是“字是衣服”。对于文人来讲字才是你真正的衣服,很多衣衫褴褛的人,突然有一个机会表现出他的书法,一下子写出来让所有人刮目相看,原来他写的这么好,立刻待若上宾。

尽管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学过几节书法课,但是在农村的一种环境里,笔、墨、纸都是很缺乏的,而且我们下课以后要放牛、放羊,也没有时间去练字。所以关于对书法的爱好,就是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但是一直得不到机会来让它生根、发芽、开花。

后来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就到县棉花加工厂里去做临时工了,这个时候我看到很多人提着大刷子往墙上刷标语。当然他们写的都是美术字,有的时候先用尺子打好格子,然后用石灰水填充进去。我跟了一个我们棉花加工厂宣传科的小伙子给他打下手,他起好了格子,我给他往里涂,有时候还涂出框外,这也是一些跟书法沾边的事。

莫言与王振在创作书法

我在山东黄县(现龙口)当兵以后,新兵连里有一块墙上黑板,每周要出一期黑板报。当时流行一到部队,每个人都写一个决心书,给连队党支部和首长,实际上领导就是通过决心书来看一个战士实际的文化水平。我尽管填的是初一,我也虚报了两年,其实我只上到五年级,但是我决心书的字写得还是不错的。因为我曾在棉花加工厂里做司磅员,还是跟笔在打交道。后来就指导员说,你这字写的不错嘛,你出一期黑板报给我看看。出一期黑板报,这是我展示自己的一个机会。

后来连里以后就让我代表新兵讲话等,我就体会到写有一好字,你就有了出头露面显示才华的机会,大家就重视你,而且客观来讲,也是为连队服务。书法对我的重要性在部队新兵连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之后文学梦开始逐日地增长。我们写小说的时候,最早也是先打草稿,后来1984年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以后,时间就很少了。大家都为了节约抄稿的时间,尽量第一稿就写得特别工整,要改的话也是勾勾画画,所以我在军艺期间草稿就已经写得很工整了。当时解放军出版社和《人民文学》杂志社的人都说莫言这个字写得真好。当时就是在很小的格子里,一笔一画地写,现在那格子已经盛不下了,年纪大了,字也越写越大了。

莫言书法 《文心雕龙》

真正要开始练书法,是几十年之后的事了。2005年,我要带一个记者访问团去日本北海道访问,想给对方送一点礼物,我想能不能请找书法家写一幅字,后来一问书法家都要钱,而且要的很贵。我的两个朋友说你自己写,他们给我扛着纸、笔、墨,我试了一下,确实不行。尽管我的钢笔字写得还马马虎虎,但是一拿起毛笔来,我觉得完全像一个不会走路的人一样,只能爬行了。

你心里有很多想法,但是落实到纸和笔上,一塌糊涂。根本不了解毛笔和纸、墨之间的关系,但从这个时候就开始练,也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后来写着就逐渐地感觉到能够像自己的钢笔字了。很多人说你这也不行,还不是书法。我们这种半路出家的习书者,很难像儿童学书法一样,从正楷一笔一划、一个部首、一个结构的学起。在熟悉笔墨关系之后,就等于把钢笔字放大了。所谓后来半路出家练书法,写得很流畅的人,实际上是在掌握了毛笔的书写规律之后,写的还是钢笔字风格,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毛笔字。

莫言左手书法作品

后来我发明了一个办法,开始用左手写,我觉得右手写了30年的习惯极其难改,拿起毛笔来无非是更熟练了。但是如果你换上左手的话,完全是一种陌生的感觉,就感觉仿佛一个不会写字的孩子,又开始学习写字了。所以左手毛笔一写出来以后,立刻有了一种很拙的感觉。那种儿童的稚拙感,那种怪怪、笨笨的感觉就出来了。当然刚开始也很难控制,但是写长了以后就感觉到:第一,书写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第二,可以能够表达心里面的一些意思了。

用左手写字,刚开始感觉到能画出横来就不错了,慢慢地也可以提按、墨色、草法等都可以了。用左手这样一种训练矫正右手的习气,这是我的一种体会。好的效果最先不是体现在毛笔字,而是体现在我右手的钢笔字,我用左手写毛笔字写了一年多以后,突然发现我的钢笔字有了很大的长进。后来左手写多了,又用右手再来写,右手写着找出感觉了,又换了左手。很多时候,如果当天感觉不好,就换左手来写,一换手以后也许真的又有感觉了。

总而言之,这些年来有一些体会和进步,这是必须实事求是和客观承认的,但是我给自己定位的话,还是一个书法爱好者。

莫言与王振同登超然台

艺术中国:“两块砖墨讯”已经发布的内容中,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经历?您比较满意的内容是哪一期?

莫言:我们的想法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路越走越宽,风格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最早我们想的很简单,就是自己写点作品,甚至抄一点唐诗宋词都可以算作为一期内容,后来书法创作跟我们的社会实践结合到一起了。

主要是从去年疫情期间开始,我在山东高密老家,为了写小说准备素材,跑了山东潍坊地区和青岛地区的十几个县、市,每到一个县、市,我们直奔博物馆而去。因为每个博物馆里都有关于这个县或者市的一个历史概况的描述,另外也会展示本地历史上的书法名人的作品。

莫言手书《登超然台记》(手机用户请横屏观看)

这些人当然没有大书法家有名气,但是他们在当地都是名家,也有的是当地的重要历史人物。这些书法作品一般最晚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早的话可追溯到明、清。这些先贤,有些人完全没有任何官职,就是一个村里的私塾老师,或者是一个商号的账房。我们在昌邑看了很多丝绸庄的账本和招牌,用现在的眼光来衡量的话,那都是相当不错的书法作品。我们对书法的欣赏学习与对地方的社会调查、深入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收获非常丰富。回来以后,我满脑子都是故事,也有了很多的对当地书法名人作品的印象。现在的手机非常便利,可以全拍下来,回来慢慢地欣赏。

像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我们都看了多少遍了,觉得他们是神一样的遥远而不可及,这些是高山,我爬不上去。但当你突然看到你县里面的一个人,而且离你只有几十年,他的字写得真好,我感觉只要努力我也可以做到。

王振步莫言诗韵手书新诗《初登超然台》

我们回来之后,就开始了每一期的内容。比如山东诸城,我们去了多次。我们登上后来重建的超然台,也看到博物馆里面展示的苏东坡的书法作品,还有很多后人跟苏东坡唱和之后,赞颂他的书法作品。回来我和王振就每人写一首诗,当然也是格律诗,尽管我们的格律不那么严格,但是基本也合规在律。我们用自己的笔墨把自己的诗写出来,然后配上一段解说性的文字,这就是一期公众号的内容。

我们这样一种创作,不带任何功利色彩。我们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但是客观上为地方的文化、历史、名人以及人文景观起到了宣传普及的作用,所以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因此也得到了当地的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欢迎。这种内容和形式占了我们公众号的一大部分。

莫言在东极广场现场书写“新曦”

2021年元旦的早晨,我们站在黑龙江抚远的东极广场,迎接照耀中国的第一缕阳光。在零下38度的严寒之下,我们用保温杯装着墨汁,我写了“新曦”两个大字,周围那些不怕冷的观众也看到了现场的创作。这样一种现场性,我觉得也是我们“两块砖墨讯”的一个重要特色,这跟在书斋里写出来的不是一回事。这样一种激情和即兴的创作,是不可重复的。事实证明“新曦”这两个大字,回来写了好几个都不如那个好。

莫言书法《新曦》

后来我们也去了漠河,在公众号上我们不但展示了我们的书法,我们也展示了当地的美丽独特的大自然风光。我们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历史和边界风情,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直觉式的情感。我们过去说祖国幅员辽阔,边界神圣庄严,你只有亲临其地之后,你才能得到这样一种感性的认识。我们对很多事物的感性和理性认知融合在一起,产生的内容就变得非常的有张力、有弹性。

莫言与王振在黄河壶口瀑布

我们去黄河壶口瀑布,坐上直升飞机,居高临下地俯瞰祖国的壮丽山河,写下了《黄河游》这首长诗。这一首诗我觉得写得比较有气魄,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一首。从黄河的源头写到了黄河的入海,从黄河的远古写到了黄河的未来,从天上神仙眼光看黄河,到地下的老百姓和农民的眼光看黄河。在结尾部分——“十万年后渤海平,烟台大连陆路通。再运黄土填黄海,浩浩汤汤过蓬莱。噫吁嚱!但愿尔时天下已大同,勿因疆界动刀兵。”

体现了一个诗歌的想象,当然现实情况如何该另当别论。如果要说一期比较满意的内容是这一期,这一期的书法,包括“黄河游”三个隶书大字都是左手所书。

艺术中国:在“两块砖墨讯”中,除了您和王振的作品,有其它作家和书法家的作品吗?

莫言:“两块砖墨讯”并不仅仅是我们两个的自留地,我们也发表了徐则臣和李浩两位著名作家的作品。现在中国作家写字的越来越多,几乎人人都在写或者画,我觉得这是最近十年来产生的一个非常令人欣慰的现象。过去作家都用电脑,不写字了,连钢笔都不用了,现在大家突然意识到,作为一个作家,你如果不会写字,是匹配不上的,而作为一个中国的作家,不会写毛笔字又是有缺憾的,所以大家都拿起毛笔来写字,而且很多写得是越来越好。

我们还与祖籍山东,现居台湾的作家张大春合作了两期,发表了我们之间的信札往来和诗词唱和。张大春诗书俱佳,与他互动,我们的收获很大,在文坛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我们也为两位专业的书法家:浙江的沈浩和陈忠康出了一期,在公众号中也写了我们对他们书法的认识和评价,他们也很高兴。

总之,“两块砖墨讯”这一块园地不是我们的自留地,未来还要拓展。作家、书法家,甚至业余爱好者的书法作品,只要机会合适,我们都会发表。

莫言手书 《抗疫诗》

“两块砖墨讯”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去年疫情期间,我们有两期是专门配合抗击疫情的。我们写了自己的诗,也抄了毛主席的《送瘟神》,至少表达了我们作为公民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同时用书法的方式来表达了我们的心情。

未来我们希望把“两块砖墨讯”办得更加丰富,要接地气,深入历史和生活,与社会现实密切结合,认真总结吸收批评中的有益经验,使我们自己的水平有所提高,也使我们“两块砖墨讯”公众号的水平提高。

莫言与王振参观范文正公祠

艺术中国:这种方式很像古人的游历与创作,但今天的科技手段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您如何看呢?

莫言:我们借助科技的力量,使我们的学习、游历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如果说当年李白、杜甫耗尽一生的精力,只能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活动的话,我们一年之内就可以把他们一生的路途走完。他们骑马、骑驴、步行或坐船,道路也没那么好,当然他们的体验更加深刻。他们看到了沿路的美丽风光,也会深刻感觉到两个地方的遥远,所以古人的诗里面那么多的离别诗,而且每一首都感情极为真挚,因为确实见面不容易。现在我要回趟老家,我马上用手机一点,下午出发,晚饭都可以在家里吃。

莫言书法 《先忧后乐》

再一个就是互联网也为我们查阅古人留下的墨迹,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过去如果一个人家收藏有墨帖,要想去看哪有那么容易,首先我要跟他交了朋友,然后给他家干活、送给他送酒,才给我看一看,看的时候他还在旁边守着,你万一不小心破坏了怎么办。现在互联网上各种版本的都有,学习还是便利多了,去博物馆也容易了。从这种学习的便利上,我们比古人要优越。

虽然我们在游历的范围上比古人大,但是在深入程度上肯定不如古人,由于我们得来的太容易,所以我们的印象也很肤浅。如果我给他家推了三天磨,才能看一个字帖,我的眼睛恨不得把墨抠出来,像录像机一样的录下来了。古人的记忆力为什么那么好?就是因为得来太珍贵了。

王振书法 《香江授博》

我们现在通过“两块砖墨讯”一发,关注了我们的人,一秒钟知道了。这种传播的便利当然也要求我们在编写的过程当中,要反复地看,尽量把我们感觉是发挥到最好状态时的作品拿出来。文字的内容我们也同样重视,因为毕竟我的是第一身份是作家,王振的第一身份是诗人,我们对自己的诗文的要求首先要高,你光有好字,文章是一堆垃圾,那没什么意思。所以美文跟好字结合起来,“美女簪花”,这才能漂亮。实际上“两块砖墨讯”都可以专门当做一个职业来做了,但现在我确实也分不出身来,我觉得我还是把写小说看得最重要,看着作家朋友们纷纷出新作,我挺不服气的,我也许能写的比他们好。

莫言书法 《曲水流觞》

艺术中国:在互联网上流传的您的作品不乏伪作,“两块砖墨讯”是不是也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莫言:确实已经起到了这个作用,“两块砖墨讯”是经过我们认可的。它在一期期地发表,我的书法现阶段写的什么样子,读者通过“两块砖墨讯”可以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网上流传的很多作品,你对照一下就可以发现哪些是假的,哪些是真的。因为一个人无论怎么变化,他的笔墨的一些最核心的东西还是永远保持着的。

莫言与王振在中国漠河北纬53度33分

艺术中国:您和王振老师平时都有繁忙的工作,依然深入生活、记录真情实感,“两块砖墨讯”每一期都与你们的实地体验相关,并且自己作诗填词,书写成书法作品,这种动力是什么?

莫言:我想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创造的时代,公众号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关于书法的公众号有很多,但是一般我看到都是在介绍一件古人的作品,或者之前大家不太注意的一位书法家,或者某个地方新出土了一块石碑,关于古人的东西比较多。我们注重创造性、原创性,而且我们在传达一种理念:我们不反对创新,但是创新是应该在充分的了解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

我们认为所有的创新都是在边缘的、在传统的基础上的发挥。完全背离祖先的传统另起一套,在某些地方是可以的,但是在书法这个地方另起炉灶是不行的。首先,我觉得书法无论怎么写,应该让人认识。当然有的人不认识草书,这不是问题,但是如果知道草法的人也不认识你这草书,那么你就是存心不让人看了。所以我觉得第一还是要让人认识,那么就要遵纪守法,这个“法”,就是书法的法,“纪”就是我们历代形成的对书法的一些不能犯的错误的约束。这是我们一开始就非常明确表示过的。

在黑龙江冰上夕阳红中,莫言与王振手持破冰而得的鲤鱼

们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更新鲜的东西出来,有的作品可能有争议,这没有关系。比如一件作品,有人认为很好,有的人认为极差,我觉得不要急于下结论,就是说好也不要把它一下子捧上天,不喜欢也不要一下子把它全盘否定,留给历史来看。我想在书法领域里的创新,它不是大开大合的,都是渐渐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我们传达的是正能量,这种正能量跟书写的内容是相关的。我们到祖国的各个地方,看到变化日新月异、朝气蓬勃,这既是中国的山川人情,同时也是属于全人类的人文自然。我们以“两块砖墨讯”的方式将它们传播出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互联网像一个大园地,里边有野草,甚至有毒草,有各种各样的动物,但是也有各种各样的花朵。我们“两块砖墨讯”就是一朵小花,以它来传播我们的社会实践、创作理念,也是我们与朋友交往的一种雅集。 (采访/整理 许柏成)

莫言左手书长诗《黄河游》(手机用户请横屏观看)

附释文:

黄河游

我爱写歪诗,

屡被高人讥。

白马青牛难同槽,

玄鹤何须问黄鸡。

饭后鼓腹游黄河,

酒酣狂歌吐胸臆。

未能知生焉知死,

不入苦海莫论诗。

欲效天鹅向天唳,

天公听诉长太息。

许我俚句填新词,

赏我黄龙为座骑。

我乘黄龙游太空,

星移斗转无尽穷。

天宫寥廓多寂寞,

人间狭小自有情。

轻叩龙首落云头,

鳞爪冰融雨滴流。

俯瞰黄河过山川,

一缕金线走蜿蜒。

高山如丸海如盘,

风云追逐光影旋。

月中桂树一荣谢,

人世生死两轮回。

富贵荣华如粪土,

爱恨情仇似云烟。

当断不断终难断,

欲说还休休更难。

世事皆有因果报,

兵连祸结几循环。

英雄豪士成朽骨,

伟业丰功付笑谈。

唯有黄河流不息,

啃岩咬山

搬石挟土

兼容并蓄

经亿万年

绕九千弯

流一万里

终成地球之奇观。

高山雪融滴滴水,

盆地喷涌股股泉。

涓涓细流汇池泊,

王母当镜梳鬓鬟。

十里河床大山阻,

水涨山矮状若壶。

一线山隙如壶嘴,

力压万钧似箭簇。

崩崖裂石溅天湿,

月中桂树水淋漓。

嫦娥撑开蕉叶伞,

玉兔瑟瑟蹲膝前。

吴刚挥斧砍不止,

水滑手湿鈇坠地。

大禹接斧劈山开,

跳波跃浪万马来。

上古神话真亦幻,

我来壶口庚子年。

十月山色红烂漫,

涛声如雷浪滔天。

水过石滩泻龙槽,

槽深百尺走狂骉。

壁上石色斑斑褐,

疑是当时夔龙血。

翻起巨澜洗群山,

散开飞瀑三里宽。

铁浆金液混同流,

五彩虹光美难收。

彻夜喧哗喉未哑,

牛鬼蛇神叫不休。

朝阳初升红雾散,

仙女妖姬舞翩跹。

狮熊虎豹生死搏,

魑魅魍魉苦纠缠。

火牛阵势水中来,

哮天咆地鲸鱼群。

渐行渐远亦渐宽,

牧歌声里牛羊还。

六畜兴旺人丁旺,

五谷丰登社稷安。

割腥啖膻铁骑犯,

长弓强弩射归雁。

金戈铁马气吞虎,

血沃大地草色丹。

忆起当年光未然,

观瀑听涛寻灵感。

又思天才冼星海,

虎啸龙吟脑洞开。

吐出金句字字重千钧,

谱成壮歌声声入人心。

四万万人齐奋起,

千山万壑飘赤旗。

梦做猛士马前死,

恨我生不逢此时。

冲出太行眼界阔,

莽荡中原黄土多。

层层淤积藏历史,

龟板牛胛累仓颉。

决堤合龙多少回,

欲知兴亡问河伯。

化为大鱼游其间,

黄河不干命不完。

黄河蜿蜒如巨龙,

头在东南,

尾在西北,

口吐金沙填渤海,

尾上昆仑化雪水。

黄河蜿蜒如长蛇,

头在西北,

尾在东南,

头上雪峰吞玉屑,

尾摆东南造桑田。

冰雪白,

黄河清,

点点滴滴都是情。

黄土厚,

黄河浊,

泥浆涌动水无波。

渤海蓝,

黄河黄,

蓝黄交汇大文章。

十万年后渤海平,

烟台大连陆路通。

再运黄土填黄海,

浩浩汤汤过蓬莱。

噫吁嚱!

但愿尔时天下已大同,

勿因疆界动刀兵。

庚子夏秋,两游黄河思绪万千不吐不快。今日终成此长诗,并以左笔书之,请方家两正。

辛丑正月莫言


来源:艺术中国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

400-1130-803

周一至周日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