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拓个展在UCCA上映,8部“魔幻”影像演绎历史轮回

2021-06-08 zsdown520  933  收藏  管理

2021年6月6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王拓:空手走入历史”。作为王拓首个机构个展,本次展览通过8部单频、多频及装置化影像作品,包括首次完整呈现的“东北四部曲”系列,以及相关文献与艺术家手稿,对王拓近年的创作进行阶段性地回顾与梳理。展览标题“空手走入历史”源自日本历史学家沟口雄三提及的一种历史观,即“进入历史时的无意图状态”,并藉此发现历史“本来的样态”,这既是对王拓创作方法论的形象概括,亦体现了艺术家在解构历史和提供替代性想象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东北四部曲”是王拓过去四年中最重要的创作序列,包括影像作品《烟火》《扭曲词场》《通古斯》和《哭阵门》。在这个系列的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建构一个复杂的叙事系统讲述了东北的地缘关系、现代性的断裂和其间个体命运的走向。通过对于几个重要叙事原型的发展和阐释,王拓铺展了一个复杂的“时空坐标”,并以此建构关于东北的想象和言说。不同时期的社会要案、古代志怪小说、或宏大或隐秘的历史事件片断穿插在时空模糊的叙事文本之中,“东北四部曲”在这样的语境下以独特的叙述方式提供一种替代性地进入历史的方式,并探索了国别和区域性地缘政治在现代性叙事中的张力。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王拓谈到“东北四部曲”的创作动机时,介绍自己的家在东北长春,他一直想做自己家乡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联的一个长期项目。最开始想到和东北满族萨满历史有关,另外和东北48年解放历史有关。到了18年出现了张扣扣为母复仇的案件,当时在网上有很大的讨论,他感觉这件事折射出中国目前普通民众内心中践行的中国仁义道德体系和由西方嫁接过来的司法系统的矛盾之处,这种矛盾感让他觉得很像东北的一种状况,或是当前现实的一个浓缩。中国人的各种观念并非一种因果的递进关系,但是因和果同时存在,混合在一块。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创作灵感,他以张扣扣案为线索贯穿在了《烟火》《扭曲词场》和《哭阵门》中。

整个“东北四部曲”对艺术家来说有一个很大的时间脉络,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2019年张扣扣被枪决结束,大概一百年的时间,他想通过这样的创作,来回溯近代史。具体来说1919年中国作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母亲形象,她和张扣扣复仇案有一定的内在关联。他想透过这个看不见的“母亲”形象来看近代史的一个过程。

王拓,《烟火》,2018,彩色有声单频 4K 影像,31 分 18 秒。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复仇是“东北四部曲”中的一个重要原型叙事,在其中的第一部《烟火》中,故事中的主人公以农民工的身份出现,他在东北某小城的建筑工地工作,沉湎于童年丧母的痛苦回忆,并最终踏上返乡之路完成复仇这一仪式化的动作。影片中的这位复仇者也不时出现于电影道具仓库中,通过阅读施剑翘复仇案等民国传奇,一次次进行复仇的演练。在“东北四部曲”中反复出场,并以多种身份演绎不同故事的几个重要原型——复仇者、书生、鬼魂、母亲——在《烟火》中陆续登场,影片的叙事也通过这些原型的反复排演而逐渐铺展开来。

王拓,《扭曲词场》,2019,彩色有声三频 4K 影像,24 分 38秒。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在《扭曲词场》中,故事的铺展是从个体的命运延伸到历史的轮回,并展现了作为一种历史观的“泛萨满化”概念,即人在循环往复的时空波动中由于某种契机,在意识中穿越时空而参与历史对话。这种萨满性的觉醒看上去有个人遭遇引发,背后则暗示着时代剧变所带来的阵痛。历史轮回在王拓的作品中由具体的动作作为引子得以显现。《扭曲词场》创作的2019年,既是复仇者张扣扣被执行枪决之时,也是新民民主主义运动中第一个烈士郭钦光离世的一百周年。

展览现场

作品通过民工所扮演的角色,呈现了张扣扣在复仇前夜复杂的心理状态,并通过书生角色的引入重新排演了郭钦光的死亡。在这里,两个时隔一百年的死亡事件产生了跨越时空的交集,也暗示着推动这两重牺牲背后的“母亲”形象与“国家”概念间的某种同质性关联。《扭曲词场》中王拓依然使用了多重时空交叠的讲述方法,并在旁白加入《聊斋志异》卷六《缢鬼》的故事。

王拓,《通古斯》,2021,彩色有声单频 4K 影像,66 分。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王拓,《通古斯》,2021,彩色有声单频 4K 影像,66 分。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王拓,《通古斯》,2021,彩色有声单频 4K 影像,66 分。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通古斯》为四部曲中的第三个篇章。《通古斯》把视角放在了整个东北亚的地缘性宏大的视野中。里面重要的情节包括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朝鲜雇佣兵想要离开战场回到家乡,在路途中遭遇的鬼打墙的事件,他们突然在长春郊外遭遇到了济州岛事件中李承晚的部队,然后发生了一个时空的重叠。作品呈现了多组身处不同地理坐标的人物在各自的归乡途中所产生的时空关联。作品中的一条主要叙事线索源于艺术家对陶渊明的两个故事《桃花源记》与《寻羊成仙》的改写,并借此探讨虚构的乌托邦与回不去的故乡之间的辩证关系。

展览现场中展示了王拓关于萨满研究的手稿

王拓通过“东北四部曲”提到一个重要概念——泛萨满化。他认为:“‘泛萨满化’其实就是由传统萨满扩展到跳大神,由跳大神扩展到二人转,二人转就是从跳大神的表演仪式里面转化而来的一种表演,二人转又和现在很多日常用的媒介,比如快手抖音这种平台产生关联,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一种中介,一种传递力量、沟通时空的中介。萨满就是一种连通时空的中介。同样,我的泛萨满化的要素,包括鬼魂或者志怪小说的叙述,都是中介,在我的作品中连接中国历史的某些阶段。”

在王拓看来,他的作品当中没有纯正的萨满,里面的表演形式都是非纯萨满的一种形式,比如《通古斯》韩国传统的农乐表演,就是农民在干活时候的一个音乐。“对我来说,这个‘泛萨满’不是和真正的信仰有关,而是一种指代普遍人类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历史感,可能在此时此刻,你会突然把自己关联到其他的一个历史,是这样的一种体验。”

王拓,《哭阵门》,2021,彩色有声双频 4K 影像,30 分。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在“东北四部曲”的终章《哭阵门》中,作品通过复仇者的室友(也是其工友)的角度,回溯了这位“杀手民工”返乡复仇之前的城市生活片段。他们在城市中原本被彼此异化的身份所隔阂,却伴随着各自的返乡之旅而产生心灵连接。在被两人之间难以定义和厘清的情感驱使之下,工友重新理解了这一超越个人复仇的叙事,并意识到个人情感如何在不知不觉中与宏观历史产生非理性的连接。现实与幻想在其中交错,过去和当下两种时态相互对抗,中国近代史的片断也在影片中间闪现。

王拓,《角色扮演》,2016,彩色有声单频 4K 影像,24 分 31 秒。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展览现场

王拓的《角色扮演》《痴迷录》《共谋失忆症》《奠飨赋》另外的四部作品也非常有特色。

《角色扮演》是由艺术家扮演一个心理医生,在美国纽约一个高级公寓里,向一对演员扮演的中产阶级夫妻发问的场景;另一条线索是基于美国一个经典电影《邮差总按两遍铃》展开的残酷叙事。影片中中产阶级夫妻生活中丈夫是律师,妻子是画廊工作人员,两人在巴黎画廊里一见钟情,之后他们过上了优渥美好的中产阶级生活。但在另一个故事中,两人是在高速公路的加油站里相遇,产生了激烈的情爱关系,女人是有妇之夫,为了得到男人,她不惜和男人合谋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丈夫。王拓将两种极端的的存在并置杂一起,产生了非常戏剧化的冲撞。他也借此为观众戳破了好莱坞流行文化中营造的中产阶级美好生活的幻象。

王拓,《痴迷录》,2019,彩色有声单频 4K 影像,20 分 31 秒。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痴迷录》源于艺术家对一起绑架失踪案的关注,由此案件展开的联想引发了他对人类欲望和执念、建筑构造和精神分析的探讨。作品的独白暗示了一位建筑师正在接受催眠的过程,他把自己想象成一座建筑,透过对这栋建筑从远到近,继而由表及里,深入其构造的主观视角探索,观众得以层层进入这个人的内心,发现隐藏于建筑和潜意识中的“密室”。观众看到的影像拍摄于辉煌一时的福绥境大楼,这栋位于北京西城区的“社会主义大楼”建造于上世纪50年代末,而今处于半荒废状态,它外表规整朴素,内里布局极尽迂回幽深。在此,艺术家以建筑的空间结构指代人类难以被认清的潜意识世界,进而探讨了公共性与隐秘性之间的张力与矛盾。

王拓,《痴迷录》,2019,彩色有声单频 4K 影像,20 分 31 秒。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王拓,《痴迷录》,2019,彩色有声单频 4K 影像,20 分 31 秒。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王拓对福绥境大楼非常有感触,这座楼有卫生所、保安处、幼儿园、裁缝店,一应俱全。这个楼本身是一个强调共享的存在,它没有秘密给你,没有任何值得隐藏的东西,都是共享的。与此同时,这个楼又变成了一种像是不可言说的秘密的载体。这种秘密和共享之间的矛盾,像是这个人内心的纠结,由此他想用这样的建筑去替代这个人去演绎这个故事。

王拓,《共谋失忆症》,2019,彩色有声单频 4K 影像,26 分 51秒。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共谋失忆症》是基于一段虚构的个人回忆,年老的作家陷入压抑的写作困境,又被年轻时与目前有关的创伤性记忆困扰,同时,老年作家的年轻化身在尘封多年的档案室中漫无目的地搜寻。

王拓,《奠飨赋》,2016,彩色有声三频 4K 影像,26 分 15秒。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奠飨赋》展示了一个老太太做饭的情景,整个做饭过程是一个招魂仪式,通过做最喜欢的菜来招魂,来引入母亲的魂魄归乡的过程。王拓的作品几乎都涉及了亡魂的概念,王拓对此阐释:“中国人对“鬼”的概念是什么样?我在那个作品(奠飨赋)里最后也呈现了,摆好饭菜之后盛了一碗放在这儿,筷子摆好,给你倒好酒,位子拉出来。实际上我们是通过制造物理空间的负形来承载我们的记忆。总是通过创造负形让自己意识到它仍然存在,即使这个东西根本接触不到和看不到。”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9月5日。




来源:艺术中国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

400-1130-803

周一至周日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