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辨伪之应用文字的考证

2020-04-23 zsdown520  1102  收藏  管理
由于古代绘画及法书中使用文字极为繁杂,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既有引用前人诗文的现象,又有因各种原因使用避讳文字的现象,这些正是作伪者多有忽略而露出马脚的方面,自然可为鉴定书画真伪提供依据。

古代的书画家大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很深的文学造诣。有些本人就是很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有人喜欢书写本人的诗文,有些则喜欢书写古人的诗文。不管情况多么复杂,有一点不能含糊的,就是只能用本人、同时人或前人的诗词歌赋,但决不可能使用后人的作品。否则其真伪就值得研究。如倪云林曾有一首写于洪武戊申元年的诗,是题卫九鼎《洛神赋》图的,但被作伪者以虞集的名字题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之拖尾上。

按虞集于元至正八年1348戊子死去,早于洪武元年戊申1368二十年,这有虞集题字的肯定是伪作了。

古代还有一种避违的做法,即凡遇到皇帝及孔子的名字时全国共避之,称为“国讳”亦叫“公讳”,凡遇到祖先及尊长之名时,全家共避之,谓之“家讳”或“私讳”。其做法有三种情况:一是以同义字代之,如为避汉文帝名恒,改恒山为常山;二是用同音字代之,如苏轼为避其祖名序改用“叙”字;三是遇到应避的字,写时缺笔,如写孔丘为孔。这里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即只能后人避前人、先人,而不能避后人。如有一董其昌字卷写玄字是少最后一点为“玄”,此当是避康熙之名玄烨的“玄”字,但康熙登基时董其昌已死25年,自然此卷是清人作伪了。

由此可见应用避讳,可为我们提示作品的创作时限,但还不能认为凡是符合避讳规定的就一定是真迹,还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候为了临摹古人的作品是完全按原作书写的,没有避当时应避的字;二是避讳有一定的时间性,如宋人避“玄”“朗”是避赵氏始祖的名,开始并未被列入避讳之列,直到大中祥符五年才有这一规定,在这之前不避也是正常现象。

清代诗人王士礻真在雍正皇帝继位前已去世,但后人为了避雍正之讳,故在文中提及王士礻真以“祯”字代之,这是后人的避讳,王士礻真本人的作品并非如此,这是避讳的又一情况。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

400-1130-803

周一至周日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