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墨青:看风景的,原来是人—莫奈、洛兰、博鲁盖尔的目光简史

2020-11-25 zsdown520  869  收藏  管理


在博鲁盖尔的年代,订制画作的赞助人会为画家规定题材,画家也许被要求必须描绘当地百姓辛勤的劳作,而四季景象只是烘托人物的背景。尽管如此,仍有画家在远景中微不足道的一个树枝、一块岩石上倾注心血,在次要的部分耐心地施展创造。

在洛兰的年代,收藏家们期许画家表现宗教或神话含义,无论山谷、河流与天空,都要为既定的主题服务。尽管如此,仍有画家在完成命题之外,更为落日痴迷,竭力画出光染万物的神采奕奕。

而在莫奈的年代,画坛的主流听从权力和金钱的喜好,推崇因循陈旧的八股文章。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住在不起眼的村镇,去画无名的小河,画场上的谷垛,发现它们的勃勃生机,日复一日同风景神交。

当画家们超出命题、专注于风景之美的时候,没人知道这份一厢情愿会不会有回报。在画面远景被小心对待的树枝上,在栖于树梢的光辉中,在寂寂无闻的谷垛之间,在每个并不显赫的角落,在被视为次要、陪衬、险些被人忘记的所在,他们把一份渴慕藏在笔端。怀着同一份对美的渴慕,即使相隔久远,今天的我们仍然能“看懂”他们,只因注视不老,目光永恒。

痴迷于美的大概不只是人类。我曾经从我的老师那里听过一则故事:在非洲的草原上,有一只猩猩面向夕阳独自幽坐。它对落日那一幕太过于专注,以至于最爱的香蕉不经意间从手中掉落,它也全然不知。故事的真假倒在其次,我想讲故事的人一定懂得,“呆看”是生命的古老需求,猩猩和人,都难逃美的力量。

老彼得·博鲁盖尔,HuntersintheSnow雪中猎人

世上最好的画在落笔之前,一定是“看”所孵育的。只有看得久、看得用情,掀起心里一阵惊讶,我们才“看懂”了风景。人工智能也可以模仿画作,甚至发明出非常复杂的图像,但它却不懂得为何而画。一幅画如果少了人对观看的渴慕,纵然精美,又于人生有什么相干呢?重要的从来不是背诵一幅画的深刻含义,而是唯有看画时才倒映出的那个真切的自己。如此说来,猩猩凝望远处的背影,倒是更接近艺术的本义。

如今,当我们谈到艺术的时候,常常以美术馆的院墙为界,认为里面是美而外面不美。我们是否想过,看过风景画之后,也能发现我们自己的风景构图?你看,车窗外流过的匆匆掠影,不像一幅未曾动笔的画吗?

把一幅画画好是艺术家该操心的事,而爱美之心,却是我们人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即使你自以为没有艺术细胞,却也总在不经意间做着美的选择。你的桌上习惯摆一盆绿植,还是放些零零碎碎?去餐馆吃饭坐在中间还是靠窗?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风景”,是我们从臃肿的城市生活里一次又一次“小小的逃亡”。若是抹平这些差异,你就不是你,我也不是我了。少了这些寻找的目光,我们的日子好像真的少了点什么。

说到底,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人人也都不必成为艺术家。但每当我们为一处景色放慢脚步,就不经意间分享了画家之眼。当我们用眼睛取代画笔去追摹、去想象,就仿佛接近了造物的博大和温柔。(作者:孙墨青

扫描二维码购买《交织的目光:西方绘画500年》

从10月14日开始,每天一位学者或艺术家的短视频和精选文章将在艺术中国公众号上连续刊登,同时在艺术中国抖音官方账号推送,敬请期待!




来源:艺术中国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

400-1130-803

周一至周日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