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工制一把壶,使用的工具真会有上百种吗?
一般的一把光器壶,制成大概需三四天。如果只用五六十样工具,也能做出来,但是做不出使用上百种工具的那个 味道 。徐汉棠做一把 掇只 壶,连图章在内,使用的工具多达118件。像 转盘 ,要分大小,壶身用大转盘,壶盖用小转盘。像 勒子 ,壶肩用一种,壶肚用中,壶底用一种,转折的地方也要专门用一种。 篦子 、 明针 等也是这样,每一处线条都有对应的工具。同一个壶,做的过程中干湿度有变化,壶身会收缩,线条变了,用的工具也要变工具都是自己做的,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如果马马虎虎的话,细节的地方就表现不出来了,对艺人来说是个大忌。
2、什么是紫砂壶的对立与统一?
紫砂艺人处理造型的比例关系及形式变化,方法主要有二:
一是重复,在统一中求变化。用大小不同的同类形体长短不一的同类线条来设计造型。如 掇球 壶的壶身、壶盖和壶钮同为圆球体; 双线竹鼓 壶由性质相同而方向相反的弧线组成。
二是对比,在变化中求统将曲直线条、大小形体、宽窄壶面、虚实空间、明暗泥色等极端组合在一起,即为对比。对比可丰富造型。如 线圆水平壶、 秦权 壶,在曲线壶体上安装直形壶流,就对比强烈提梁 壶,利用空间的虚实对比来加强造型效果。对比的目地是在变化中求统一,需要注意整体的协调性。
3、 反光 和 显色 有何区别?
优质泥料加上恰好的火候,壶表会在自然光照下出现反射色光,俗称 反光 。反光越丰富表明泥质越好。
注入沸水后,壶表泥色会变深,俗称 显色 。显色变化越大泥质越好。
4、有什么小经验可以用来判断朱泥壶的年代?
(1)清代中期前的容量多在140毫升以上;若在60毫升以下,应是清末或清末以后的作品。
(2)清代中期前,浑朴和工敦兼有,不过于精工;嘉庆、道光后壶内底面才以竹刀修刮。
(3)一般来说,道光以前,壶盖的子口不长,而盖内有 水平 字样,最早的为道光十三年。
(4)清早期,壶把的位置较高,而且有向上提的感觉。
5、如何从用印判断 顾景舟壶 的真假?
顾景舟一生用印甚多,每款印章的使用都有开始时间,可帮助判断其壶的真伪。
墨缘斋 、 墨缘斋景堂制景记 、 景洲 、 武陵逸人 ,是自1932年开始钤用; 白怡轩主人 、 得一日闲为我福 、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 曼晞 、 曼晞陶艺 是自1942年开始钤用; 瘦萍 、 老萍 ,是自1944年开始钤用; 荆南山樵 、 荆山壶隐 是自1948年开始钤用; 啜墨看茶 ,是自1955年开始钤用; 景舟七十后作 、 壶叟是自1984年开始钤用; 生于乙卯 ,是20世纪90年代他才使用的最后一方印章。
6、传说中的 凤鸣壶 、 吹箫壶 是怎么回事?
凤鸣、吹箫,听上去唯美神秘,冠之以壶名,仿佛能让紫砂壶身价倍增,其实不过好事者散播的噱头而已。
一把好壶,应做到 出水如柱,平稳顺畅,直入杯底,静默无声 。出水态势,与壶型、流型、流根位置、流壁厚薄、流管光涩、嘴的口径、网孔形式、网孔孔径网孔出水的有效面积、壶盖气孔等有关。
倾壶出汤时,壶体内处于负压状态,空气通过壶盖上的气孔,被吸入壶内进行补充。如果出汤时,水流断续跳跃伴有 突突 声,或者水流扭转,入杯泛花,伴有 吱吱 声主要原因在于气孔孔径过小,形成间歇性 气塞 ,使空气入壶不畅。所谓 凤鸣 壶、 吹箫 壶,皆因气孔过小,但好事者引以为荣,自诩为 可遇不可求 ,常能蒙蔽初学者。
7、 停匀 和 亭匀 有什么区别?
在赏析紫砂壶的文章中,常见 骨肉停匀 和 骨肉亭匀 ,二者属于异形词,但有细微差别。
停匀 多指 匀称 。
宋 洪迈在《容斋三笔 紬绢尺度》中,用 停匀 描写质量: 宜令诸州道府,来年所纳官绢,每匹须及一十二两,其絁紬只要夹密停匀,不定斤两。
清 钮琇,在《觚賸 石言》中,用 停匀 描写形态: (端砚)其受墨也,差差鳞鳞,融洽停匀,石与墨得,墨与石亲,沛然膏流,油然酎醇。
亭匀 多指 妥当 。
现代朱自清在《庞贝故城》中用 亭匀 描写结构: 这种画分明仿希腊的壁雕,所以结构亭匀不乱。 (来源:紫砂壶玩家,图片来源:说茶网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