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石民(1892-1976)原名德庆,宜兴蜀山人。14岁时拜姐夫江祖臣为师,后改名为石民。他年少成名,1913年21岁时到利永陶器公司制陶,技艺成熟,仿创兼优。抗日战争前夕,裴石民到上海魔术大师莫悟奇的家中制陶,两人共同设计,再由裴石民制作成种种古雅的器物;盆景上仅盖 悟奇治陶 印章。他在上海长住达十年之久,先后为几个古董商店专事仿古,颇负盛名。1938年,裴石民在蜀山大桥下北厂开设石民陶器店,自做自卖,其间摹仿陈鸣远的作品甚多,精工细作,几可乱真,遂有 第二陈鸣远 之称。裴石民也因此练就了驾驭各种形款紫砂器的能力,除茶壶外,文房雅玩、杯盘炉鼎、花盆、假山、花果小件等均有所创,形态各异,风格多样。
裴石民曾有两次惊人之举。第一次是宜兴名士储南强在苏州冷摊上发现明代正德年间的 供春壶 ,壶盖由后人黄玉麟所配,因黄宾虹考证与原盖不符,遂由裴石民重新配盖。解放后,储南强将此壶献给了国家,现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第二次是为圣思桃杯配杯托,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这两个配件都与主体协调匹配,反映了高超的捏塑技艺和设计理念。
裴石民做陶,刻意求精,每种式样只做几件就要翻新。晚年作品不多,如 石瓢壶 、 牛盖莲子壶 等,多钤 裴石民年七十六制 ,并非都是76岁时作,而是晚年创作的标记,盖内小印却是真实时间,可见他至老仍壶艺不辍。他善做花盆,在20世纪20年代就颇负盛名,其紫砂小件也颇有成就,融进不少童心痴情,如蚕、松鼠树桩、蟹等,行家以一个 活 字来概括其艺术功力。裴石民设计以中小件为主,而且常常是每种式样多则五六件,少则二三件,如水盂,他先后做 金蟾水盂 、 田螺水盂 、 葫芦水盂 、 松段水盂 、 百果水盂 、 金龟水盂 等,不断追求各异形态。用印有:篆文小方印 石民 ,圆形阴文印 裴石民 ,小篆长方印 裴石民年七十六制 、 七十七老人 、 裴石民年花甲庚制 等。
代表作有: 串顶秦钟壶 、 梅段壶 、 松段壶 、 供春壶 圈顶三足鼎壶 、 五蝠蟠桃壶 、 莲,心茶具 、 素身圆裙壶 等。
吴云根(1892-1969)
原名芝莱,宜兴蜀山南街人,14岁即拜汪生义为师学艺,曾与汪宝根、朱可心为师兄弟分吴云根长得虎背熊腰,力大无穷,曾以挑坯搬运为生。1915年由利永公司介绍远赴山西平定县陶器工厂任技师三年,1929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师,也曾在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窑业科担任技师。新中国成立后,在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担任56届成型技术辅导员。宜兴紫砂厂成立后,一大批学子步入紫砂工艺殿堂,可谓门墙桃李,极一时之盛。现在著名的制壶名家吕尧臣、吴震、何挺初、葛明仙等,均出其门下。汪寅仙亲沐其教泽,并由吴云根推荐于师弟朱可心身边学艺。他待人谦和大度,诙谐、风趣,德艺俱佳,作品如人品,敦厚朴实。
吴云根不仅熟悉成型技术,还能砌釉炉窑,燃木炭烧制炉均釉紫砂器。他的壶艺风格朴实稳重,光润内蕴,擅长筋纹器制作,于仿制传统产品中别抒匠心,巧作变化,推陈出新,给人以新颖之感吴云根制作的 提梁弧菱吴云根四方提梁壶 、 双色竹段壶 、 大型竹提 、 传炉壶 、 线云壶 、 合菱壶 等,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陶艺大展,声誉远播。早在1932年,他的 传炉壶 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获得优秀奖。
他的 牛盖洋桶壶 紫褐色,外观光润可人。这是传统造型,但他做得不俗,整体端正稳健,朴实规矩,有挺拔气势,壶身的圆范、流、肩和盖的弧线过渡都十分流畅,洋溢着一种韵律。此壶为任淦庭陶刻,可谓珠联璧合。 提梁觚菱壶 ,是吴云根在传统壶形上提炼改进之作。把觚菱壶的握把改为提梁,四周圆润的壶体与直角提梁所营造的空间,构成了实与虚、圆与方的对比效果,使茶壶更富有古色古香味道。他的作品喜用双色泥表达主体,较多的用竹为题,竹节为壶身,挺拔刚劲,辅以几片小竹叶,舒展有姿,似风中飘动,两种泥色处理,相互呼应,色泽和谐得体。用印有:楷书小长方印 芝菜 ,篆书方印 云根 ,方印 吴云根制 等。
本文节选自《紫砂入门十讲》,作者:徐秀棠,山谷,文字由说茶网录入
注: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于普洱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网络高级评茶员个人微号:6480348 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