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入门十讲:第三讲紫砂陶的起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二)

2020-04-21 zsdown520  555  收藏  管理

紫砂入门十讲:第三讲紫砂陶的起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二)

二,陶器发展的硕果

那么,紫砂陶是怎样走进人们的视野,逐渐演变成紫砂壶艺并被人们所宠爱的呢?饮茶要用器皿,器皿的选择反映出饮茶方式的变化。我国饮茶风气始于汉,兴于唐,而盛于宋。所谓 唐煮宋点 ,其方法虽有煎煮与烹点的区别,但共同特点是 团饼碾屑 ,即都以饼茶为主,或说处于饼茶阶段。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及饮茶的茶具时,认为: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 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 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不如越。 为什么呢?邢瓷虽好,虽白,但点茶则色红,而越瓷釉色青,茶色显绿,而且造型也好,口唇不卷,底卷而浅,使用起来方便。唐人饮茶看重茶色,可见一斑。

宋人饮茶同样看重茶色,但色泽偏好却不同宋人饮茶法为烹点,即把蒸压成饼的茶膏碾细放在茶盏里,以细烹的汤水点注之并以茶筅拂击,用力搅动,茶水表面就如 疏星皎月 ,灿然泛出鲜白色;其茶具主要为盏。

宋代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唐宋两朝的饼茶是将茶叶蒸捣为茶膏,再压模烘焙成干饼型的,有的还加入龙脑香等。唐宋诗人形容: 手阅月团三百片 、 三百小团阳羡月,寻常新汲惠山泉 、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月团、团月,就是形象化的饼茶。宋代饼茶在包装形式上有所讲究,多龙凤图案,有龙团风饼之谓。在宋代,茶文化从士人走向了民间。普及这种生活方式的,是 斗茶 的盛行和宋徽宗的大力提倡。徽宗皇帝还亲手写过《大观茶论》一书。这种 斗茶 风气,在同时代画家的笔下也多有表现,如宋代钱选的《品茶图》和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刪页》等,生动地表现了贩夫走卒在歇息时品评茗战的情景。 斗茶 ,就是看谁盏里的茶汤色白、浓密和消失时间长。这个时代的人,喜用的饮茶工具主要是盏和盏托。

宋人所谓的盏,实际上就是比较小一些的怨。造型一般是敞口圈足,器身较深,状如漏斗,且喜黑釉盏。烧造黑釉盏的窑场有吉州窑淄博窑、平定窑、建窑等,尤以建窑的兔毫盏和油滴釉最著名。茶专家蔡襄说: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元代赵松雪《斗茶图》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燴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宜兴的陶业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宜兴的先民就 耕且陶焉 ,烧造原始的陶器,到三国、南北朝时迅速发展。作为发展最快、窑场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的越窑青的主要产地之一的均山窑,就是以宜兴鼎蜀镇汤渡村附近的均山定名的,又因窑地在南山范围内,所以又称南山窑。

宜兴日用陶器的生产在明中期蓬勃兴旺,嘉靖、万历年间,其产品已是 鬻于四方利最溥,不胫而走天下半 ,各地商贩云集, 商贾贸易廛市,山村宛然都会 。因日用陶器大量生产而大量使用夹泥,于是掩藏于夹泥之中的紫砂料就一同被开采出来,被人单独加工并成小件陶盅,附缸瓮内烧成,其色深重,燴之久热难冷,有如建窑产品兔毫紫瓯的功能。诗人梅尧臣是位支持新生事物的人,他大胆地采用新产品试茶,并为之延誉,于是有了《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

天子岁尝龙焙茶,茶官催摘雨前芽。
团香已入中都府,斗品每说太傅家。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吴中内史才多少,从此莼羹不足夸。

这首七律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个与茶结缘的 紫泥新品 是用来斗茶的,它是盏而不是壶。北宋人饮茶尚未到用壶沏茶的份上,有人据北宋诗人辞章中出现的 紫瓯 ,望文生义说就是紫砂壶。甚至说 据文献和考古双重证明,紫砂壶在宋代就大量生产且传之甚远 ,这并无可信的根据。许多著作中加以引用,也只能是以讹传讹而已。

欧阳修(1007 1072)《和梅公仪尝茶》诗: 溪山击鼓助雷惊,逗晓雪芽发翠茎。摘处两旗香可爱,贡来双凤品尤精。寒侵病骨惟思睡,花落春愁未解酲。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面和道米芾(1051 1107)《满庭芳》词: 雅燕飞b原源吸觞,清潭探坐,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被破缕态只金团。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涛起犭可缺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

(本文节选自《紫砂入门十讲》,作者:徐秀棠,山谷,文字由说茶网录入)

注: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于普洱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网络高级评茶员个人微号:6480348 交流学习。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