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 紫砂壶 已经被认为是陶瓷艺术中与茶文化结合最紧密的艺术品。但它的产生,却颇带有偶然性。
说到这绝对绕不开的一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减轻茶农负担,他下令废除民间向朝廷供奉团茶的规定,改泡散茶,正是因为这一号旨,对饮茶器具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茶具形式的变革总是与时人饮茶方式的改变是相伴相生的。
泡茶法的流行,提升了茶壶在饮茶程序中的地位,对茶壶的功能和审美的需求逐渐显得重要。
在紫砂壶大量出现之前,茶壶有多种质地,尤以瓷壶为常见。但瓷壶较之紫砂有一些缺点,一是瓷壶导热快,滚烫的水注入后,极易烫手;
二是制瓷所用的高岭土本身结构密、吸水率低,在泡茶壶上体现为透气性茶,水温持续过高,茶汤容易闷的过熟,从而影响茶汤品质。
因此,当宜兴紫砂壶被用于制壶之后,人们迅速认识到了紫砂壶在泡茶性能上的优越。《阳羡名陶录》称 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
同时相较大件的器具,小巧别致的紫砂壶更为当时的茶人所青睐。
品茶玩壶,成为一时风雅。
供春--第一位有古籍记载的紫砂壶名家
细数紫砂壶史,供春是绝对绕不开的存在,他也是第一位有古籍记载的紫砂壶名家。
根据《阳羡名陶录》记载,他是宜兴人吴颐山的家僮,跟随吴颐山在金沙寺中读书。
在寺中因常见一位僧人炼土制壶,自觉很有意思,便暗中观察,用僧人洗下的陶土做胚,用一把茶匙挖空壶身,用手指按平胎面,捏造成型,并用寺内大银杏树的树瘿做成表面花纹,供春壶至此诞生。
并且他还是把紫砂陶(细陶)从日用陶(粗陶)中独立出来的创始人。
可如今在世面上流传下来的供春壶可谓是凤毛麟角,所以也有着供春之壶,胜于金玉的说法。
时大彬--奠定现今紫砂技术体系之大师
相传供春带过一个徒弟--时鹏,也就是后来颇具盛名的时大彬之父。
时大彬在制壶技艺上不仅超过了他的父亲,更是成为了一代名家,划时代巨匠。
他总结并改进了整套制壶工艺,打泥片、拍打、镶接、凭空成型,这一系列由时大彬确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被紫砂匠人们沿用至今。
在成型技法方面,他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把打身筒成形法与镶身筒成形法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型的基本方法,这是紫砂壶制法的一大飞跃。
并且他还根据文人饮茶习性,开始制作小型茶壶,此外,时大彬又首创方形、圆形款式,为后世紫砂壶的多种器型奠定了基础。
陈鸣远--开启清代紫砂壶新流派之人
康熙中期-乾隆晚期,是紫砂壶造型全面繁盛时期,装饰风格也日趋成熟,继承了明代的风格特点,开创了清代壶艺的新流派。
陈鸣远出生于紫砂世家,在茶壶形制设计上,他力求明末筋纹器型,多以自然形体入壶,堪称 花货 宗师,并使 花货 茶壶崛起而成紫砂茶壶的重要形制。
他不仅把自然形体作为茶壶的重要创作思路,还把这种精神赋予在日常生活的果品之中,扩大紫砂艺术品类外延,把青铜器皿、文房雅玩也包括了进来,极大丰富了紫砂陶日用品外的纯艺术欣赏造型,并使其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陈鸣远对于紫砂文化的贡献还不止如此,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即署款和印章并用,制壶者独特的流派和风格至此凸显。
陈曼生-- 字随壶传,壶随字贵
如果说陈鸣远是使紫砂壶的内涵上显现高雅气度之人,那么陈曼生则是在此基础上更加促进了紫砂陶的繁盛,使之富含精品文化内容。
陈曼生为清乾隆时期钱塘人,西泠八家之一,他不爱当官,一心爱壶,利用闲暇辨别紫砂壶品质,设计新样式,表达自己的文人主张。
在陈鸣远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的基础上,陈曼生开创了一种新的篆刻装饰手法,带头将篆刻作为一种装饰手段,使紫砂壶成为了真正艺术品,制作了一批具有文学内涵的茗壶,提高了紫砂壶的文化价值;
同时把绘画、书法、镌刻艺术用于紫砂壶的装饰,设计创新丰富了紫砂的造型艺术。
设计的壶扬样中最出名的当属曼生十八式,由杨彭年和邵二泉制作成壶,壶上的题铭书刻由陈曼生完成,因此也被世人称作曼生壶。
当然除了以上几位,还有诸多名家都对紫砂文化的推进发展做了突出贡献,像是惠孟臣、邵大亨,近现代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等,正是这些大师们不断的精益求精促成了紫砂文化日用与艺术完美结合,达到了一壶乾坤,贯通古今的境界。(图文来源:茶香记生活家;作者:茶咖咖)
关于普洱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网络高级评茶员个人微号:6480348 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