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北京的月季花开了。
这样的季节,扛本书,坐在满是绿箩的阳台,拿把紫砂壶,悠哉悠哉来壶小茶,好不美哉!说起紫砂壶,刚入门的朋友,常常比较迷茫,无从下手。其实,学紫砂就像学茶一样,得先了解历史,向古爷爷狠狠汲取知识。
紫砂壶是什么来历?
历史上有那些做壶的名人?
最知名的壶型有哪些?
懂了这些,再喝茶,你就可以显摆显摆啦。
春秋范蠡
紫砂陶的首创者
追溯紫砂壶的起源,那可是一条隔了2400年的历史长河。可怜笔者不会游泳,只能效仿古人,撑着一条小帆船,使劲儿划啊划啊,一直划到了春秋时代的越国,来到了美女西施和她的老公范蠡隐居之处。据说,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就辞官带着美女西施在宜兴丁山一个村子隐居了起来,从此烧陶持家、泛舟太湖,美人入怀。这狗粮撒的还不够,他们还经常秀恩爱,你烧火来我煮饭,配合的真是默契十足。一次,西施在生火煮饭,火生的太大了,范蠡见火苗窜得又高又旺觉得这也太浪费柴火了吧,就把垫在锅底的石头拿掉,结果火就不旺了,最后还熄灭了。本来,此时的范蠡正在烧制紫砂陶,正为变形、不透、有裂纹而烦恼。突然,他恍然大悟 如果烧窑时,把泥坯垫空烧,那不就可以烧透了么后来,人们称这种石头为 脚石 。之后,还是在两人做饭的时候,他又找到了烧紫砂陶不裂的方法。从此,他解决了一个个困难,为冶陶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世人称之为 陶朱公 。
以上,纯属传说。
但,紫砂壶的历史起源,确实要追溯到春秋范蠡这里。以下,真正的干货开始啦。
金沙寺僧
紫砂界的无名英雄明弘治正德年间,宜兴湖滏九里山有一座寺庙叫金沙寺,这里住着一个僧人,时人称之为 金沙寺僧 。这位僧人呢,有一门独绝的手艺,就是用紫砂泥做壶,他做的壶,可谓一绝。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篇》中记载: 金沙寺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的,作成壶具,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这位僧人,很低调随和。他从来不在自己的壶上留大名,宣扬本僧制作,而是轻轻按一个指纹。罢了罢了,壶既出,随它命运去吧。可能,这就是修行人的一种境界。什么功名利禄,什么凡尘俗事,在他们眼里都不过是过眼烟云。
供春
书僮变紫砂壶大师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间,在金沙寺内,住着一位气质儒雅的书生。他常常手握一本书,或临窗眺望,或秉烛夜读,总之是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他身边的那位小书僮,却没闲着。小书僮无意间发现了一个会做紫砂壶的僧人,于是,每天都偷偷来到僧人做壶的地方,认真观察和学习。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观看,他掌握了僧人做壶的整个过程和方法。这位书生就是宜兴进士吴颐山,这位书僮则是紫砂壶界的名人供春,而那位僧人据传闻则是 金沙寺僧 。供春学到手艺之后,就根据寺院旁一棵大银杏树的树瘿形状做了一把紫砂壶,并在壶身上刻了树瘿的花纹,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供春壶。此壶古朴可爱,非常符合当时文人的审美。他们聚会品茗,谈书论道,必用此壶。于是,供春壶名声大振。
而昔日的小书僮供春,也一跃成为了当时的紫砂大明星。
供春代表作品:树罂壶、六瓣圆囊壶等
时大彬
紫砂圈的壶二代,时大彬,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士,是标准的 壶二代 。父亲是有 四大家 之称的时朋,当时的宜兴紫砂壶艺师。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时大彬对紫砂壶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或者说是一种使命感。他喜欢看父亲做壶,偶尔也会自己上手去做。天资聪颖的他,很喜欢去研究问题,比如,紫砂陶泥料的配制、成型的技法、还有造型的设计和铭刻。通过这些研究,他在制壶的泥料中掺入砂子,首创了调砂法制壶。在成壶技法上,他将打身筒成形法(适用于圆形类器皿的造型)与镶身筒成形法(适用于方形器皿造型)结合起来,由此确定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壶制法的一大飞跃。他自己还自创了很多器型的壶,三足盖壶、六方壶、僧帽壶等等。时大彬是一个非常严格认真的人,对自己看着不满意的壶,会将它全部打碎销毁,毫不手软。这些都注定了他不会仅是个做壶的陶艺师,而是一个制壶大家。时大彬从小就有一个偶像,那就是供春。他很欣赏供春的作品,早期的壶大部分也都是模仿供春壶而做。之后,他外出游历,结交了一批文人雅士,并听从他们的意见,将壶型由大变小,做出来的壶越来越高雅脱俗,更适合文人的饮茶习惯。将文人情趣引入壶艺,使壶艺与茶道相结合,时大彬把壶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许次纾《茶疏》中记载︰ 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 ,可见当时大彬做出壶,多么受欢迎。不仅文人爱他的壶,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甚至是漂洋过海的外国人,也都是时大彬的粉丝。明末四公子之一宜兴陈贞慧《秋园杂佩》中也有记载︰ 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徐壶、皆不能彷佛大彬万一矣 。他的徒弟徐友泉晚年也常自叹 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
时大彬代表作品:三足盖壶,六方壶,紫砂扁壶,天香阁壶,僧帽壶
徐友泉
被他爹逼着学做壶,徐友泉,明万历年间人士,字士衡,是时大彬的徒弟。据说,他当时学壶,是为了完成父亲追星的一个心愿。当年,时大彬是世人心目中的明星级人物,追捧他的人,数不胜数。徐友泉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他深爱大彬的壶艺,于是想尽办法,结交到了时大彬,并与其成为好友,最后还把自己年幼的儿子,送去跟时大彬学做紫砂壶。徐友泉拜师时大彬学艺后,发生个小故事。一天,时大彬在雕刻一头紫砂牛,徐友泉则在旁边昏昏欲睡。他的父亲刚好来探班,看到此情此景,气不打一处来,随手拿根藤条就要去打,徐友泉一看不妙,拔腿就跑,还顺手牵羊拿走了一块紫砂泥。一路小跑到一条溪水边,看到柳树下正好有一头牛,于是他就停下,用手里的紫砂泥捏了一只活灵活现的水牛。这事情被时大彬知道后,大加赞赏,认为他很有才华和天赋,于是把自己毕生的绝活全部教给了他。徐友泉在造型艺术方面,非常有天赋,对壶的形态、紫砂泥颜色的配置,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作品,手工精细,古拙庄重,质朴浑厚。
徐友泉作品壶型:汉方、扁觯、蕉叶、莲方、菱花、鹅蛋、分裆、索耳、美人睡莲、大顶莲一回角、六子等诸种款式。
李仲芳
呼唤老爹为 老兄 李仲芳,万历至崇祯年间人,老爹是制壶名手李茂林,师傅则是大名鼎鼎的时大彬。得老爹传承、师傅传授,李仲芳制作出的壶,也是相当棒,既有老爹的 妍巧有致 ,又得师傅的 敦雅古穆 。但是,这孩子实在是太骄傲了,这一骄傲起来,就忘记了老爹对自己的谆谆教导。明周高起著的《阳羡茗壶系》中记载: 李仲芳,行大,茂林子。及时大彬门,为高足第一,制度渐趋文巧,其父督以敦古仲芳尝手一壶,视其父日:老兄,这个何如。俗因呼其所作为老兄壶。后入金坛,卒以文巧相竞。今世所传大彬壶,亦有仲芳作之,大彬见赏而自署款识者。时人语日:李大瓶,时大名。 意思就是说:李仲芳是李茂林的儿子,因为是时大彬门下的高徒,所以相当骄傲。有一次,他刚做出来一把壶,就急忙拿去给老爹看,还对自己的老爹说 老兄,这个怎么样? 。于是呢,他做的壶,人们又叫 老兄壶 ,意为:狂妄自大。不过傲娇归傲娇,人家李仲芳做的壶,还是非常不错的,小巧精致,很得时大彬的的赏识。凡被时大彬赏识的壶,时大彬都会亲自题上自己的名字,于是,便有: 李大瓶,时大名 这样的民间说法。
李仲芳代表作品:觚棱壶
惠孟臣
茶艺师眼中的男神。做茶艺表演的人,对惠孟臣应该都不会陌生。茶艺表演中,就有一段解说词: 孟臣沐霖:即洗壶温壶 。这里的孟臣,说的就是惠孟臣,明代宜兴的制壶名家。他制做的小壶似拳头大小,精美实用,后人称孟臣壶。惠孟臣,明末天启、康熙年间人士,荆溪人。著名壶艺名家,善于制作小壶。他做的壶,工艺手法精炼,节奏感强,尤其是壶的流嘴,不论长或短,均刚直劲拔,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壶体光泽莹润,胎薄轻巧,线条圆转流畅,成为孟臣壶突出的风格特征。他不仅壶做的好,而且,还写的一首好书法。他壶上的题款,也都是他自己书写。孟臣壶以竹刀划款,以器盖内有 永林 篆书小印者为精品。他的壶多以小壶为主,大壶很少,特别是小仙最喜欢的梨形壶,就出自他的手,《茶席窥美》中,静清和老师也说: 梨形壶,身材苗条,曲线简洁流畅,颇有 从来佳茗似佳人 的柔美,更有大家闺秀的气度。 冯可宾《岕茶笺》中也说: 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散,味不耽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
惠孟臣代表壶式:平肩、梨形、鼓腹、圆腹、扇形等
陈鸣远
谦谦君子般的壶中隐士。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有名的艺人。陈鸣远的作品里,你会看到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比如栗子、核桃、花生、菱角、荸荠、荷花、青蛙等造型。他的作品,很生活化,会让人莫名的感动。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你很近,却又很远。陈鸣远,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并把它做成紫砂壶的形状。他工艺精湛,精雕细刻,壶的造型生动、形象、活泼,赋予了紫砂壶生命力和活力。他的壶已经不只是一把壶,而是一种美的艺术品。陈鸣远还发明了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这到清代已经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除了做壶,陈鸣远还善于雕刻其他的工艺品,比如茶具,雅玩之类的。陈鸣远是一个真正的才子。虽出生于紫砂世家,但他却酷爱文学,生平结交了很多文人雅士,并被很多名人赠诗。最为人熟知的,是汪文柏的这首《陶器行赠陈鸣远》,诗中写道: 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 ,可谓给予他很高的评价。陈鸣远还结交了另一位诗人金张。此人,字介山,号妙高道人。金张有文《鸣远至携赠莲花壶》,其中写道: 揖罢探怀出,生成一朵娇。荷花匀瓣瓣,莲子活摇摇。倣古法尽变,匠心趣独饶。要知雕琢巧,有客斥壶妖。 将陈鸣远的壶称之为 壶妖 ,这,和李贺被称之为 诗鬼 是一样的道理额。在陈鸣远看来,做壶已经不只是做壶了,他从中领悟到了很多天地人生的哲理。金张在《老编年诗钞 癸酉》还写了一首《喜鸣远久留斋中五首》,其中写道的: 抟沙向我云,土性直如矢。纤毫有矫揉,成器亦不美。大哉格物功,遂识天地理。
陈鸣远代表作品:甜瓜壶,原名南瓜壶
杨彭年
捏壶嘴不用模子的才子。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壶艺人,浙江省桐乡人。杨彭年画的一手好画,写的一手好字,而且还很会雕刻。他是全手工制壶工艺的发扬者。他不像制紫砂壶的艺人,更像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文化人,他曾仿宜兴古代文物国山碑,制一紫砂瓶。并仿碑上古文字在瓶上陶刻,还曾在故宫藏的紫砂器中的一个 四方委角诗句方盘 上题铭文。杨彭年手工艺很厉害,随手而捏的手工紫砂壶,浑然天成,气韵温雅,非常别致,具有天染之趣味。因此,他被陈曼生选中,两人一文一艺,配合默契。他们合作的壶,被称之为 曼生壶 ,这是文人和艺人的一种精神交流。陈曼生仙逝后,杨彭年与朱坚(石梅)、瞿应绍(子冶)、桥重禧(宜园)等文人合作,创作了一大批镌刻铭文、图画的名壶,包括锡包砂壶。总之,杨彭年的一生,都是和文人一起创作,他们将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风格融入一体开创了一批批文人壶。
杨彭年代表作:彭年壶
邵大亨
紫砂壶界的豪放派。邵大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宜兴制壶大师,宜兴上袁村人,属于少年成名那类型的人。他做的壶,手感极佳,抚之如婴儿的肌肤一样。壶形,远观周正秀雅,浑然天成;近观随意自然,如信手拈来。据传闻,他为人慷慨又豪爽,还非常的嫉恶如仇。和他交往,如果入了他的眼,和他意气相投,他会非常慷慨的说:呶,这把壶送你了 。如果,他看你特别的不顺眼,管你是多大的官,给我多少金子,老子都不把壶卖给你。据说,苏州的某一个巡抚绞尽脑汁觅得他一壶,那可真是相当珍惜,恨不得睡觉都要把壶放被窝儿里。一年中秋,巡抚坐船赏月,侍女端盘献茶,没想到船身摇动了一下,侍女站立不住,把 大亨 壶摔得粉碎,巡抚大怒,把侍女吊起来,重重鞭笞。这时,正好邵大亨也和朋友在近处赏月,闻得缘由,就将巡抚叫过来。巡抚过来一看,我的妈呀,16把大亨壶一一摆在桌上。邵大亨力劝巡抚,让他宽恕那名侍女,并许诺说,可以从这16把壶中挑选一把带走。巡抚听闻,立马就饶恕了那名侍女。等巡抚一走,劭大亨便把余下的15把壶统统砸碎,悻悻地说:为了我的壶,竟有人差点丧命,再不做壶了。看到这里,笔者不仅想起了伯牙子期的故事。钟子期死后,伯牙在他坟前弹奏一曲《流水》,然后断弦摔琴,从此不再弹奏。他们,一个为知音之情,一个为苍生之义,真真让人感动。
邵大亨代表作品:龙头一捆竹壶、鱼化龙壶、掇球壶、风卷葵壶
顾景舟
声名远播的近代泰斗。顾景舟,近代紫砂名人,出生于江苏宜兴川埠乡上袁村。他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位紫砂名人,同时还是家喻户晓的紫砂大师。他的壶,在收藏界掀起一阵阵浪潮。那些藏家、玩家,都以有一把顾景舟的壶而感到荣耀。顾景舟有很多名号,他本名景洲,后改名为景舟,名号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及壶叟等。还曾自创堂号为自怡轩。顾景舟天资聪颖,少年时,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很得书院院长的喜爱。18岁成人之后,便跟着祖母邵氏学习制坯技艺,并继承了家中制壶客师的诀窍。他凭着自己超凡的文学功底,一举成名,跻身壶艺名家行列,可谓少年得名啊。然而,他并没有恃才而骄,反而虚心学习,遇到一些传世大师之作,他都会细心研究琢磨,反复推敲,吸取古人的技法,最后掌握了中国陶艺的精华。他的一生,也为紫砂界做出了很多贡献。比如,着手 紫砂工艺班 的招生和技术辅导重任,从而培养出了现今多位高级工艺美术人才;积极参与了紫砂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参与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布置设计工作,设计了一批大型的茶具及高档花盆等等。在他垂暮之年,将自己一生几十年的创作经验总结,编著了《宜兴紫砂珍赏》巨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正如著名美术大师亚明先生所评: 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过十余人。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顾壶可见华夏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 (作者:茶小仙,来源:茶传媒)
关于普洱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网络高级评茶员个人微号:6480348 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