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状况引起了一些人的“不平”,其认为:古代书画作品中蕴含着的中国传统笔墨功力,要远较当代书画作品为甚,因此前者在经济价值上也就理应胜过后者,这种“厚今薄古”不仅不合理,而且其间还会蕴藏青收藏古代书画作品,今后会有不小投资升值潜力之良机。他们中的部分人,还于先期投入不少资金收购古代书画,可没想到艺术市场上的“厚今薄古”至今却依然如故,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会使这种状况在过去、现在同样也可能会在将来,长期存在下去?
首先,古代书画家的人数浩如翰海,而真正能在艺术史长卷中留下痕迹,对中国数千年传统书画理论和实践有所贡献的也就不外乎是仅名列前矛的那么少数一些人,而其他绝大部分书画家与之相比,在后人看来均会显得暗然失色,其书画作品在经济上的升值潜力也就不可能太乐观了。
其次,就那些有杰出成就的古代书画家而言,他们的真迹目前在艺术市场上也是如凤毛麟角,就是有幸遇见,其市场价位也非一般书画投资收藏者所能问津,更不要说能收藏到其精品了;而反之,不管“名头”大小,古代书画赝品在市面上却并不鲜见,有位著名书画鉴定家就曾对我说过:“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画大名家的‘作品’,其真迹的比例也就百中一二吧。”试想,在这种状况下,又有几个人能有很好的“眼力”和承受误购赝品的“财力”,去趟这条风险极大的阴河呢?
再者,在现今存世的绝大多数古代书画中,由于年代已久缘故,均不可避免地会由于纤维脆化发生纸张的断裂,因为长期氧化的作用使画面上色泽变得灰暗,甚至保管不妥出现霉斑和破损的现象;就算保护较好,古代书画作品上最起码还会存在翰墨之香和墨色之鲜活气不足的缺憾,而这些均会给收藏和展赏带来极大的不便。
此外,古代书画中的时代气息与现今生活相差甚远,更是“厚今薄古”现象存在的最主要原因。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只会对自己了解和熟悉的事物产生感情的,这在对待书画家和他们的作品方面也不例外。特别是同辈的书画名家,他们与时代相适的面貌、个性和作品的风格特征,以及他们的个人履历、生活遭遇和最终归宿,由于现代社会宣传媒体的发达较易使其广为人知,使收藏者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从而便于收藏者与其作品中蕴含着的时代气息进行沟通和接纳,进而对其绘制的书画中呈现出来的文化艺术信息,益于理解并产生共鸣,感受艺术家们于鲜明的艺术风貌中散发出来的丰富和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最终引起了书画收藏者对作品创作的时代和文化艺术特征的眷念,对书画家艺术成就和与之相伴随着的其个人收藏经历的双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