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各大拍卖行关于书画的成交率就呈现出了明显的下滑趋势,到了今年下滑势头仍未得到遏止。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认为,假画泛滥、炒作现象严重等都是重要因素。“中国书画交易的鼎盛期正在远去,估计颓势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业内资深人士慨叹:如不加以规范,中国书画尤其是当代书画的收藏价值将逐渐失去,最终沦为仅具装饰功能的艺术品,这将成为可悲的结局。
投资动机影响书画市场
“书画是容易移情的艺术品。”著名藏家马未都先生表示,和瓷器、家具等艺术品相比,书画对于藏家来说是最易割舍的东西,一位真正的藏家对于自己多年收藏的瓷器、家具轻易不舍得转让,而书画的价格如果合适大多会出手。
而且,对于当今的收藏界来说,对于书画收藏的重要因素是投资,而收藏则是其次,由于投资的动机过于强烈,因此导致了书画交易次数的频繁出现。“投资者是以追求最大化利益为目的。”不能说投资者单纯追求利益是错误的,但是会影响市场的正常发展,一味追求利益会使投资者忽视对艺术的研究,同样会让市场出现虚假繁荣的情形,更严重的是,它造成的虚火一旦破灭,会挫伤投资者的信心,搅乱市场——“两年前就出现的拍卖市场存在泡沫论日益显现出来,此前并不承认泡沫的人士如今也开始哑口。”另一位不愿意公开姓名的业内分析人士指出,艺术品市场首要的是要看重艺术性,在研究艺术的基础上从事买卖,而如今投资者多看重画家名头,不重视作品艺术价值,殊不知,再大的名人也有缺陷,再大名头的画家也有一般作品,至少也有应酬之作。如果投资眼光不准,买到了一般性作品,自然很难使其升值。
艺术家自甘沦为“匠人”
不能否认,中国书画的鼎盛时期确实从两年前开始出现,并得到了短暂持续,也正因此,包括当代书画、油画在内的整体书画市场得到复苏。也正因为此,许多书画艺术家的个人价格纪录开始陆续被刷新,而许多艺术家也都迎来了个人的“创作高产时代”。
现在绘画的速度、产量与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都不能相比,一位相对低调的绘画艺术家告诉记者,随着市场火热,“画画等于画钱”的理论让许多艺术家体内的艺术细胞减弱,但其脑海内的“金钱欲望”却在猛涨。于是,有些画家的创作速度开始加快,以往通过几年甚至几周时间进行精心构思的画家,有时作画会画画停停,不停地琢磨。但现在有些已不屑构思,纷纷“下笔如有神”,一天可画几张甚至十几张,快者不出5分钟就创作出一幅作品,完全可以称为“作画机器”。
“画家不严格追求艺术性,机械性作画等同于匠人。”一位业内评论人士开始为有些画家担忧:画家不严谨的行为必将影响圈内风气,而不正的风气必将影响市场。
炒作成了成名利器
做广告、办展览、参加笔会及各类名目繁多的大奖赛,这些炒作方式已经成为当今书画家成名的“利器”。由于有了“画画等于画钱”的理论,许多画家开始变得极度活跃,原来还能潜心作画,现在有许多画家不甘寂寞,纷纷浮出“水面”。不惜通过任何方式进行热身,为自己赚取人气,充当“名人”、“大家”。
实际上, 对书画投资心理过重的投资者,并不完全看重这些“炒作”,因为许多大的投资者会有自己的投资顾问团队,对每一幅具体投资作品的升值空间有所研究(尽管也不能完全准确),他们多比较看重那些成名多年的画家,对于突然冒出的名人并不买账。
相比之下,令人担心的是那些处于底层的书画爱好者或者小投资者,看到许多广告之后,总以为自己碰到了名人,总以为做过广告的画家作品就肯定能升值。“买名人书画,先看名人不看书画艺术的,从长远角度看,肯定投资失败。如果两者兼顾或者相对重视艺术功底,这样才具有欣赏、收藏或者投资的价值,但是购买书画第一心理是喜欢,欣赏,投资心理不要太重,这样才不至于有风险。”这是一位圈内人士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