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田玉优劣的鉴别
和田玉也有新坑和老坑、籽玉和山料之分。据清代陈性《玉记》载:"玉多产西方,惟西方陬之和阗、叶尔羌所出为最。其玉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坚蜜,声音洪亮。产水底有名子儿玉,为上;产山上者为宝盖玉,次之。"子儿玉"即现今所谓籽玉,又称卵玉,系和田玉矿石中冲入河道,受水长期冲刷、侵蚀的结果。"宝盖玉"即所谓山料,系直接从山上开采出来的。籽玉一定是老坑,山料则有新坑和老坑之别。和田玉的质地和其矿石的形成有关,一般说来,籽玉因被水长泡侵蚀,质地细糯滋润,呈半透明状,膈纹少,紧密度高;而山料则质地较干,较粳,呈不透明状,膈纹偏多,因系炸药炸开之故。但山料中的老坑,质地虽不如籽玉,但相对较好。所以和田玉的优劣和其坑口有关,老坑仔玉最好,老坑山料次之,新坑山料又次之。
那我们如何具体鉴别和田玉成品的优劣呢?在这方面,和硬玉翡鉴别既有相通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行业内对鉴别和田玉有"一止三看"之说,即凭一双眼,看以下三个方面:
1、看质地 这是鉴别和田玉优劣的最主要的因素。什么叫质地好?就是陈性《玉记》中所说的,要"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坚密"。一块好的和田玉,首先给你的感觉就是像一块"凝脂",白玉像羊脂、像羊油,黄玉像鸡油,油油的,糯糯的,酥酥的;和田玉又和翡翠不同,翡翠要求鲜明光亮光泽外射,而和田玉则要求"精光内蕴",光泽蕴含在里面,而不是透在外边,就如一个人,气质内在而不外露;由于是"体如凝脂"和"精光内蕴",所以它给人的感觉又是"质厚温润",这里"温润"二字很重要,它是我们形容和田玉用得最普遍的两个字,所谓"温润如玉",玉成了"温润"的代名词。温和润都是一种感觉,和田玉其实贴在脸上是冷冷的,但看上去感觉是温温的,"凝脂"的感觉当然是润,而不是干。"脉理坚密"是指它的质地结构坚实细密,反映在感性的认识上,一是外观很细腻,二是坚硬不吃刀。所以一块好的和田玉,其具体标准是:一是要"体如凝脂",二是要"精光内蕴",三是要"质厚温润",四是要坚硬细密,具备这四个要素的便是好玉;反之,质地粗粗的,干干的,内里不蕴含一种精光,外表不细腻温润,便是劣质玉。
2、看颜色 和田玉因颜色不同,有白玉、黄玉、青玉、碧玉、墨玉之分,一般来说,在质地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白玉为贵,黄玉次之,而青玉和青白玉等价值就要低些。但颜色对于和田玉的重要程度,不及对硬玉来得那么突出,翡翠颜色相差一点,价值就是几万;和田玉则主要是看质地,除非是羊脂白玉,一般颜色相差少许不会有少大的影响。但不管怎么说,颜色终究是鉴别和田玉优劣的标准之一,即便同是白玉,也要看白的程度和纯度,如果白中闪青或白中带灰,都会影响到玉的价值。
3、看雕工 雕工对于和田玉的重要性要超过硬玉,因为和田玉开采使用历史悠久,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纹饰、造型和做工,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时要超过玉本身的价值;即使撇开这一点不谈,硬玉因为主要是看种、色、水,雕工相对降到了比较次要的地位,而软玉则主要看质、工、色,工的重要性有时超过色。所谓"玉不琢不成器",雕工对于和田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虽说在人类早期,曾崇尚过"大器不琢"的素面玉器,但在今天,在时代、玉质相同的前提下,有工的价值肯定要超过素面的许多。例如同是良渚玉器,有工的人兽纹璧就要比素璧价值高;同样,有工的新玉也要比无工的新玉有价值,工好的新玉则比工差的新玉有价值。这道理很简单,因为雕工是一个时代审美理想、艺术趣味和工艺水平的体现,它不仅可见工艺师的才情巧思,以看到雕刻者为之付出的辛勤劳动。
一般雕工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工的新旧,年代越久,价值越高;二是看工的内容,凡是有创意的,不常见,或是讨口彩的,为喜庆吉祥图案的,价值就较高;三是看工的精细程度,越是精细吃工的,自然价值越高。
除去以上质地、颜色、雕工三个要素外,其他尺寸大小、品相好坏也是鉴别和田玉成品优劣和价值高低的标准之一。一般说来,在质地、颜色、雕工相同的前提下,尺寸大的总是比尺寸小的价值高,品相好、完整无缺的总是比品相差、有残缺的价值高。有些玉器,玉质、雕工都相当不错,但有膈,或有残缺,总末免今人感到遗憾。虽然有些残缺部位可以通过雕工掩饰掉,但行家一眼便能看出。尺寸大小很容易判断,品相好坏要仔细鉴别,因为它往往被巧妙地掩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