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藩王墓玉器鉴赏(一)

2020-04-23 zsdown520  943  收藏  管理
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王朝。为了加强对各地人民的统治,有力地监督地方官吏效忠于朝廷,同时防止发生争权夺位的争斗,维系并巩固朱家王朝的统治,朱元璋推行分封制,把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共同来“夹辅皇室”。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有子女42人,其中皇子26人,除长子朱标被立为皇太子、皇二十六子朱楠出生逾月即殇外,其余24人均封为亲王。亲王中一部分授以兵权,如燕王朱棣(dl)、宁王朱权等,命他们驻守北方,抵御蒙古人。明朝宗室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八等,皇子封亲王,亲王封号均用古国名或地名,如秦、晋、荆等;亲王嫡长子年至10岁立为王世子,授金册金印,嫡长孙为世孙,冠服等制度同一品官,他们是亲王位号的合法继承人。其余亲王诸子年及10岁立为郡王,授涂金银册银印,郡王封号用州县地名或古地名,一般为两个字,如新平、广昌、乐安等。郡王嫡长子年至10岁立为郡王世子,嫡长孙为世孙,冠服等制度同二品官,他们都是郡王位号的合法继承人。其余郡王诸子封为镇国将军,郡王之孙封为辅国将军,郡王之曾孙封为奉国将军,郡王四世孙封为镇国中尉,郡王五世孙封为辅国中尉,郡王六世孙以下皆封为奉国中尉,世袭封号。这些宗亲子弟出生时须向专门掌管皇室宗族事务的宗人府请名,年长再请婚,食俸终生,死后复由朝廷祭葬。列爵封藩制度作为巩固朱家王朝统治一系列重大措施之一,在明代相沿无改,致使明宗藩世代蕃衍,朱氏子孙遍及全国。

  明代分封在江西境内的有三藩:即南昌的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为首的宁藩王系,传五世五王,后因起兵叛国被革藩;鄱阳的明仁宗第七子淮靖王朱瞻为首的淮藩王系,传八世九王;南城的明宪宗第四子益端王朱 槟为首的益藩王系,传七世七王。

  分封在江西境内的三藩,都是朱家王朝的皇室贵胄,他们生前披金戴玉,尽享荣华富贵,骄奢淫逸,死后还要把大量珍宝带进坟墓,盛殓厚葬,妄想继续享用。为了让尸体和随葬物能够长期保存,在埋葬过程中有意识地采取了一系列防腐措施。例如,用衣物、丝绵等包裹绑扎尸体,这样有助于隔离空气和防止蚊蝇昆虫侵入尸体,带入细菌,还可以缩小棺内剩余空间,延缓尸体腐烂的速度。还有,注重木质棺椁的用材、髹漆和拼合方式,木材以楠木为多,棺外包裹有麻布层,再涂上厚厚的油漆层,这就大大增加了棺椁的密封性能。在棺内置放石灰包、灯芯草、绵纸、木炭等干燥剂及吸水物品,以吸收棺内及外界渗入的水分,抑制细菌生长。入殓时还使用水银、樟脑、硫磺、松香等具有灭菌防腐功效的药物来杀菌消毒,改善墓室环境。这些措施的采用,使益宣王墓、宁靖王夫人吴氏墓的尸体均得到了较好保护。

  明代江西的社会经济在宋、元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进步,市镇发达,手工业全面繁荣,商品贸易空前活跃。

  江西各地出土玉器的明墓在100座以上,尤以宁王、益王家族所在的南昌、南城两地最为集中,主要有:南昌市新建县华东交通大学院内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宁靖王朱奠培夫人吴氏墓,出土玉圭1件,玉佩1副,玉片、玉珠数千件;南城县红湖乡外源村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益端王朱g槟夫妇合葬墓,出土玉圭、玉带等26件(组);南城县洪门乡长塘村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益庄王朱厚烨(yf)夫妇合葬墓,出土玉圭、玉佩、玉带等1500多件;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益宣王朱翊(yl)(ykn)夫妇合葬墓,出土玉圭、玉佩、玉带等289件(组),玉珠千余颗。

  南昌宁王、南城益王家族墓出土玉器,有礼仪用玉圭、玉璧,实用佩玉、腰带、带钩、头饰、服饰、坠饰等,以玉圭、玉腰带及各种玉佩最为常见,一般是每棺出玉圭、玉腰带、玉组佩各1件。玉佩饰种类丰富,有玉人、玉兽、玉鱼、玉鸟、玉花、玉牌子等,以益宣王墓出土的成串玉佩饰最具特色。这些玉器,时代从明中期至末期,为研究明王朝中央和地方制玉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玉圭、玉璧等玉礼器,在明代只有皇帝及皇室其他成员才能享用。《明史·舆服志》记洪武“二十六年更定,衮冕十二章……圭长一尺二寸”。“永乐三年定,玉圭长一尺二寸,剡(yen)其上,刻山四,以象四镇之山,盖周镇圭制,异于大圭不琢者也。以黄绮约其下,别以囊,韬之金龙纹。”“嘉靖八年……乃定制……玉圭视镇圭差小,剡上方下,有篆文曰‘讨罪安民’。”“皇后冠服,玉谷圭,长七寸,剡其上,琢谷文。”“后太子妃冠服……其玉圭、带绶、玉佩俱同王皇妃。”“亲王冠服,洪武二十六年定……玉圭长九寸二分五厘。”“亲王世子冠服,永乐三年更定,玉圭长九寸。”南昌、南城等地的明藩王墓多数出土玉圭,总数在20件以上,基本形制是剡上方下,呈长条形片状,顶端凸起尖角,下端方正,边线平直,双面刻5行凸起的谷纹,长度在15厘米左右,约合明代的五寸,是明代最小的一种玉圭。平民墓中未见玉圭出土。考古发现表明,明代皇帝及皇室其他成员对玉圭的专用制度得到了较好的执行。

江西明墓中出土了30多套玉带,较好地体现了当时玉带的制作工艺成就。明代早、中期的玉带板多光素无纹,如端王墓出土玉带板,羊脂玉质,光泽较亮,素面无纹。明代中后期的玉腰带多数为20块一套,排列形式按规定分为前后两排,前排13块,排列顺序为:长方形1块居中,两侧对称排列长条形1块、桃形3块、长条形1块、圭形1块;后排为大小相等或大致相等的长方形玉块7块,称七排方。益宣王墓出土的花形玉腰带,中心为瓜形,四周雕花瓣。花形是明代玉带板的又一风格。益宣王墓、新建乌溪乡第三村明墓出土的玉带板中,均有2块提携,类似的形制见于明初南京汪兴祖墓出土的玉带,因而它们既有可能是江西地区特有的玉带形制,也有可能是明初旧玉。明代后期玉带板则多施有纹饰,纹样很丰富,有龙纹、凤纹、麒麟纹、花卉纹,常以龙纹、凤纹、麒麟纹作主纹,以缠枝花卉纹作底纹,再衬以如意、云纹、古钱、松石和s纹等吉祥用意的图案,烘托主纹,充满活力,装饰化倾向更为突出,藩王玉腰带多数饰三爪或四爪的蟒;琢制工艺有粗细之分,粗工者奔放不羁,细工者精巧别致。还出现二层、三层甚至多层镂雕,玲珑剔透,有的还在纹饰内描金,极尽装饰之能事。如益宣王继妃孙氏墓所出玉带板,饰浅浮雕牡丹花,花纹阴线内描金,显得富丽堂皇。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