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做过三年的珠宝鉴定师。那个时候,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把珠宝商们送来的尚未上架的宝贝一一给它们拍照、称重、测折光率(或用热导仪测试)、监测净度(钻石)、观察荧光反应……,然后把这些鉴定出来的结果输入电脑,打印证书,贴上照片,核实无误之后,负责鉴定的人员签上自己的大名,这样每个宝贝就有了各自的ID CARD。有了身份证的宝贝再送到商场去销售,以说明所购商品的可信性,这无疑如同给购买者吃了颗定心丸,让大家放心地去刷卡。
记得曾经有位米国的珠宝专家访问过我们的鉴定中心,我负责他的接待工作。当时我问他:在你们国家的珠宝鉴定行业是怎样的状况?珠宝商是否也依赖鉴定机构出具的证书来证明自己商品的真实性?他说:我们的鉴定机构一般都是研究性单位,除非销售商或消费者遇到了从未见过的东西,或者需要我们的技术支持,否则我们是不负责给他们出鉴定证书的。在米国,一般的珠宝企业都各自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品牌,珠宝消费者是根据对珠宝商家的认知度来选择购买的,而品牌就是它们最好的鉴定证书。
听了这些,我觉得挺惭愧的,直到现在也这样感觉。因为在目前的中国珠宝市场,消费者在商场挑选商品时,在对它的款式、价格均满意之后,还要询问导购是否配有鉴定证书,然后对照半天核实没有问题了,才敢掏出钱来购买。这其实说明了这个行业整体并不健康,人们在消费时还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上当受骗的可能也依然存在,因此就需要有一个第三方机构来当裁判员,以规范行业行为。
而这些珠宝鉴定证书,是否就真的那么真实可靠呢?这么说吧:鉴定机构的客户来源是珠宝商,而鉴定师手中的权力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枚珠宝的价格,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鉴定机构为了吸引更多的珠宝商来送检商品,那么钻石的级别就会普遍有所上调,在B货翡翠特征不明显的情况下,一般就都变成A货了;而珠宝商为了能使自己的商品得到较高的鉴定级别,从而定高价格,又会不遗余力地和鉴定机构拉拢关系。在这样一个裁判员和运动员狼狈为奸的行业里,消费者再怎么小心谨慎,也依然会有掉入陷阱的可能。
因此,若想整个国内珠宝行业真正健康成熟起来,需要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品牌,并用这种品牌营销模式代替现在的珠宝商、鉴定所、消费者三重营销关系模式,使珠宝鉴定机构的裁判员角色逐渐淡化褪色。比如象国际顶级珠宝品牌TIFFANY、CARTIER,尽管在品质款式相同的情况下,他们的商品要比一般的品牌贵上很多,但这个品牌背后所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不仅仅是其商品质量的保证,更是身份与品位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