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法练的泥料,强度大而均匀,耐拍打,拍打的震动也使得泥的颗粒有微妙的变化,细小的颗粒泛出表面,逐渐形成我:
有机的断面结构,为壶体表面所谓 包浆 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手工拍打完成的壶身,要用 竹蓖子 蓖身筒,使形体更为匀整,这个工序能使胎体的致密度提高,使粗大的颗粒进入里层,而细小的颗粒则易浮出表面,从而形成有机的断面结构。 了坯 时的 明针 功夫(壶坯刨光),会进一步将坯体表面粗糙的细孔刨平,紧压泥的颗粒使之更为紧密,打磨成如镜面般的光亮效果,这是显现技艺水平的硬功夫之一。
全手工成型的茶壶,其壶体因用泥片圈围,只在把手处有一条接缝,而模子成型的壶体会有两条接缝,一在手把处,一在壶嘴处;全手工的壶把和壶嘴没有接缝,而模子成型的会有明显的条痕;茶壶造型若有假底,全手工制作的是后加上去的,有复脂泥的痕迹而模子成型的因是一次填压完成,则了无痕迹从壶盖上也能分得出全手工和模压成型的差异,手工制作的,翻过来看会发现盖内周圈有凹痕,而模子翻成的壶盖内则是光滑无痕的 用模具制作出来的茶壶,其接缝不论在烧造前如何用刀修正,出炉后均会从里向外显现出来,若加工手段细致,痕迹则较浅,加工粗糙则会明显。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说只是区分全手工和模具成型之法,并不意味着迷信全手工制作。全手工壶的工艺有高下之分,模子做的茶壶工艺也有高下之别。有些复杂、异形的茶壶,有特殊的造型要求,不是仅用手工就能全面完成的,有时也得借助于一定的模具才能成型。
对于希望收藏、购买全手工茶壶的人来说,因为目前大市场上几乎没有全手工壶,所以购买时要特别小心,不能轻信卖壶人的 信誓旦旦 ,最好与茶壶作者当面沟通。
二、老壶的鉴别与收藏
老壶是附有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茶壶,为全手工制作,更具工艺性,从年代上划分,我们以民国以前的出品作为一个阶段标识。
紫砂壶的断代和辨真,比起书画、瓷器等文物,要复杂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紫砂陶的时代风格和艺术特征区别不明显。
明代的紫砂壶,至清初已极为珍贵,现今广为人知的可靠的明壶 ,基本上都是墓葬出土的壶,如吴经墓葬壶、时大彬的几把壶,均散藏在国内外的博物馆中。从典籍记载以及实物来看,这些作品的造型大气、沉稳,但用泥不够纯净,工艺水准也不如清代精细、严整。
已故紫砂大师顾景舟,对19世纪中叶以后至20世纪初期的仿古作伪问题,有独特发现和感受,兹录于下,有助于对老壶、古壶的识别: 凡是意仿明代作家类型的壶,无论在技艺上、泥色上都是远远超过历史原作,因为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事物是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更是长足地提高着,所以将摹制品与明代传器相比较,都显示出后代摹仿品的优越水平。至于清初延至中期的几位杰出的大家,如陈鸣远、圣思、邵大亨等的旷世佳作,不管复制者技巧多么精工,总觉得在神韵上有所不速,不免宥于玉与燕石的差别。但是这类作品流传至今日,一且偶为好事者所获得,当然还是很有赏玩珍藏的价值的。它应当区别于现代的假冒伪造的赝品,亦更异于近年出现的借图谱伪造再仿的技低质劣产品的假中之假,用以自欺欺人,好事者诚然不可不千虑慎辨,以免受骗上当。
明代茶壶的款识,其署款多为刻字,即在泥坯尚未干燥时,用毛笔写好,再沿笔迹用双刀刻成。这些款字,并不一定是作者自己题写的,例如 陶之中书君 陈辰,就为许多茶壶作者题款;这类款识,刀味笔意兼有,光从字迹上实在无法区别出制壶者来。
明末清初,茶壶出现了刻字和印章并用的款式。至清,刀刻名款而不用印章的情况就少见了。
老壶,附有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茶壶,首先要注意的是 断代 问题。在第七讲 简述明清紫砂名人名作 中,我们提及的历史上的著名艺人,就是试图考证其比较准确的生卒年代或生活年代,及其工艺手法、施艺特点,以便判别其作品的可靠性。
这里需要提醒,遇到这一类茶壶,要慎之又慎,格外提高警惕,因为东西稀少,年代久远,价格自然不菲,稍一不慎便会上当受骗。
有关孟臣壶,它是水平壶的专用名词,历代紫砂艺人仿造不绝如缕,有孟臣名款的小壶及 宜兴惠孟臣制 长方印款的壶,代代多有出品,其名字已经不是一个印款,而是一个品牌,一种款式。其断代方法,虽不易确切论断,但《宜兴陶器图谱》提出了几个细节特征,供参考:
1.形制大小。晚明的小壶并不小,很少有低于140毫升容量的,若在60毫升以下,大部分是清末以后的作品。
2.做工的精细。孟臣壶 浑朴工致兼而有之 ,不太可能过于精工。清初壶内底面均不以竹刀修刮,嘉、道以后壶内才以竹刀修刮。
3.盖唇的长短。道光以前壶的盖唇不长。朱泥壶盖内有 水字样,最早的为道光十三年。
4.清初早期的小壶,把圈的位置较高,有向上提的感觉。
5.朱泥壶在雍正、乾隆时,曾有部分作品以化妆土作表皮,以致表里颜色略有不同。若有仿制者知道了上面的说法,又按上面的规范来仿制,那我们又得另具心机了。
我们在上面说过,紫砂手艺的传承,是徒弟从临摹经典作品和老师的作品入手的,一些款式,世代相传,就成为传统壶样,几乎每个从艺人员谁愿意仿就仿,从而形成了一件传器有多人制作仿制并流传的现象。上世纪初期,仿造陈鸣远、杨彭年、陈曼生等人的作品较多,并请擅长仿刻印章的人复制印记,这些作品,流到香港和海外的较多。有些造假者技艺低下,对被仿冒的名家又缺乏研究,这类假货不难识别,但有些技艺高强而尚未成名的高手,他们熟悉、掌握某些名家的特点,进行 高仿 ,就比较容易迷惑人。
茶壶的样式也可作为断代、鉴定的某种依据。如创新样式,只有后辈的作者才能仿造;早于原创者的作品,无疑是不真实的。再如以松、竹、梅入壶的作品,在明代几乎不可能,而鱼化龙壶是邵大亨首创,大亨以前的作者就不可能有这种式样的茶壶。
从泥色上判断。紫砂泥无真假之分,只有好坏之别。陶土原矿分布层面,一般分架头泥、乌泥(属高温耐火的泥)、夹泥(做大缸用的泥)、中槽泥(属普通紫砂泥)、段泥(本山绿泥)和底槽泥(又称底槽青,属最好的紫砂泥)等层次。蕴藏在下面的底槽泥最好,烧成呈色更丰富,俗称 水色好 。
本文节选自《紫砂入门十讲》,作者:徐秀棠,山谷,文字由说茶网录入
注: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于普洱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网络高级评茶员个人微号:6480348 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