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名人信札

2020-04-23 zsdown520  905  收藏  管理
从内容和文字上考察是鉴定信札真伪的重要手段

  鉴定名人信札虽同鉴定书画基本相同,但从某种角度讲,信札鉴定的难度相对要大一些。信札一般不钤印章,较少有名人题跋,也有不少信札落款不署全名,只取名字中末尾之一字,因此在辨认上有一定的难度。如张之洞致浙江巡抚廖寿丰之电文稿署洞字、王懿荣致小宇的信署荣字、杨度致旨微的信署度字等等。确定洞、荣、度三位名人的姓氏,除从笔墨上判断,还应借助于信札的内容来辨认。如其中“洞”字款之电文稿,除了在笔墨上辨认之外,最后还是从内容上敲定为张之洞之文稿:一、文稿中注明电文拍发时间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八日,此时正是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内;二、文稿涉及的是有关江浙从湖南购运大米一事,而湖南属湖广总督管辖范围,故浙江巡府廖寿丰呈请湖广总督允发护照,以便将大米顺利运出湖南境界。张氏答复允发护照,但事关从湖南购运大米,要求对方仍须事先征得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同意云云。上述文稿虽不足百字,但人事因果关系脉络清楚,故“洞”字款即张之洞之简称是毋庸置疑的。

  在鉴定过程中最为棘手的是,当你拿到一份名人文牍,怎么推敲也看不出多少破绽,此时则只能从文稿的内容上寻找答案。在这里,想起一段十年前的故事。解放前,有位老先生收藏了一册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手稿,字体相似,原裱原装,一看便知是几十年前的旧册页。20世纪90年代初,这位老先生的后人托一位朋友到荣宝斋鉴定。荣宝斋的一位负责人看后,认为东西不错,也很珍贵。为慎重起见,当即请正在荣宝斋鉴定书画的启功先生过目。启先生认真反复过目后,不表示可否,只是说了两句话,第一句: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第二句:我以前好像见过康有为的万木草堂藏画目手稿的影印本。启先生的两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他暗示册页有疑问,但未明确表态;第二,为了证实他的疑问,对照影印本便可查实。后来,我们到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查阅了康氏手迹影印本,两者一对照,内容上差别较大,册页只有八开,内容要比影印本少的多,而且字里行间也有差错。这完全证实了启先生说的,“人是活的”,可以仿造。可见,从内容上辨认真伪,有时是其他的辨伪方法所不可替代的。

  此外,从文字上亦可鉴别真伪。如果当你拿到一页晚清或民国时期名人书札,出现不少错别字,或者发现较多文字为只有改革后才有的简化字,不用问,必是赝品无疑。

其他鉴别依据

  信札的来源,或为出处,是鉴别书札真伪的另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如果是来自收藏大家的藏品,或者出自作者与出版社相互往来的信函并附有签发单,或出自某文化事业单位大清理时处理的文牍,或出自文化名人晚辈之手的某著名文化人与同时期知名人士的来往信件等等,这些来源相对可靠,可信度也比较高。如去年某位著名文化人的后人一次抛出八九百通十分珍罕的名人书札,即便收藏者不太熟悉其中某些文化名人的笔迹,亦可放心收集入箧。此外,带实寄封的信件,封面上的邮票、邮戳及人名,可以同信件本身印证,这也是比较重要的辨别真伪的依据。

  总之,能否准确地鉴别名人信札真伪,归根到底就是“眼力”问题。所谓“眼力”就是鉴别真伪的能力。“眼力”来源于知识。因此,信札收藏爱好者首先要学习有关知识,不断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才能搞好名人信札的收藏。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