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苏显祖款《风雨归舟图》真伪辨

2020-04-23 zsdown520  1510  收藏  管理

曾在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春节赛宝大会中被评为金奖的一幅南宋苏显祖款的《风雨归舟图》,又带着诸多鉴定界人士确定其为宋代真迹的题款,出现在北京的某拍卖会上。难道它真是一幅宋代的古画,穿越了千年的风雨、归向家园的孤舟吗?

从鉴定人士的题跋中,看到鉴定人为苏氏真迹所鉴定的依据是:

画史上载“苏显祖为南宋浙江钱塘人,宁宗嘉定年间的画院待诏,工山水、人物,时与马远、夏圭齐名,笔墨相近,其作品世所罕见。”此画从笔墨画法上与马、夏相近,又有“苏显祖”三字隶书款,与画史所载无异,应为依据之一;

《风雨归舟图》上有明代沈周题诗,沈为明代集书画鉴藏于一身的大家,眼力很高,不会看错,应为依据之二;

画用南宋细绢,应为依据之三。

事实上,世间没有一幅南宋苏显祖绘画真迹存世,这就使我们失去了鉴定中最重要的可比性。人们对苏显祖的认识,只停留在画史中的寥寥数语上,仅凭“苏显祖”三字隶书款,就认定《风雨归舟图》(图一)为真迹,未免轻率。

细观此幅《风雨归舟图》,笔墨画法低劣,与马、夏之作有天壤之别,沈周题诗明显是伪作,唯一与鉴定苏显祖真迹有关的仅是画右下角的“苏显祖”三字款。

两宋绘画水平是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中的一座高峰,其水平之高,令后世难以企及。这也为以后历代作伪者竖起了一道高高的屏障,想要超越它,自身必须有很高的书画功力。事实上,宋元两个时期绘画呈现出的鲜明个性和开宗立派的笔墨语言,在之后的数百年间,始终处于无可替代的领先地位。不用说一般的作伪者,即便是著名画家也未脱其窠臼,鲜见创新之举。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宋元绘画作品中,无论是主题思想、章法构图、还是笔墨所表现出的语言等,都是十分优秀的。那么,苏显祖作为南宋宫廷画院待诏,其绘画水平应该是与马、夏不相上下的。南宋苏显祖绘画作品除了此幅《风雨归舟图》之外,今天的人们是一无所见。那么,仅凭《风雨归舟图》上“苏显祖”三字,无视画中其他因素的存在,显然是武断和主观的。

画史中记载苏显祖为南宋画院待诏,工山水、人物,时与马远、夏圭齐名,笔墨相近,作品罕见。我们在判定苏显祖绘画作品时,至少要遵循以下几点:

苏显祖的山水、人物绘画作品的整体风格、构图布局、笔墨特点与马、夏十分相近,也可以说,从绘画水平方面而言,三人应在水平上是十分接近的;

苏显祖为南宋画院待诏,从现存的作品中看,两宋画院中有待诏称号者不少,但未发现一例是徒有虚名的;

苏显祖工山水、人物,说明了其绘画才能是较全面的,纵观宋元时期工人物的画家,其笔下的线条公里往往使后人难以逾越的。

所以,宋元时期的著名画家、甚至是壁画中的无名画家,他们的作品,笔墨水平都是极高的。当我们再来仔细审视这幅《风雨归舟图》时,就会感到整幅画的水平远非与苏显祖齐名的马、夏作品可比,就是与马、夏他们的弟子作品相比,也是不够格的。画中空阔的地方有大面积的水浪起伏,系用淡墨细线勾出,单笔勾线及勾线之间的组合无变化,更像是一个初学者所为,观者可参见与苏显祖齐名的马远绘十二幅《水图》,既可明白宋画之精致。画中山水分近、中、远三景,分别用水、云相隔,山石多用小斧劈皴法,虽近、中、远三景峰峦相接,占了画幅很大部分,仅以粗笔勾勒山石轮廓后,略加皴擦,复以较浓的墨渲染并在画中上部云霭间以淡墨染出风雨袭来的景色。画的右下角为坡石,粗笔重墨勾出轮廓后,复勾皴数笔,以浓、淡两色墨染之,用笔不够劲健,此处作者用复染之墨色,恰隐其笔功之不足。石上有树三,画作顶风冒雨状,树干前倾而树叶后掠,一枯两茂,唯高峻之枯树枝干所用鹿角画法,用笔生疏,枝部叠压零乱。旁生一树,点叶之法更像竹叶,无宋人之风,一夹叶矮树穿插其间,枝与夹叶勾勒零乱无章。树后桥左两树,形呆笔滞,树枝几无鹿角之态,状如韭叶,其中近桥之曲树,树干勾勒用笔败劣,行笔转折多生圭角,此为画家之大忌,而这类败笔普遍出现在山石勾勒和树木枝干上,暴露出这幅画的真正作者的水平并不高。远山以细线勾出轮廓后,仅在正中的山石上用小斧劈皴法,皴出几笔而大部分山石则被浓墨盖住,这对于一个作伪者而言,不啻是一个聪明省力的方法,既让水平不高的观画者看后能产生画面层次“丰富”的效果,又掩盖了自己线条功力不足的缺陷,但马、夏之山水,用墨淡而巧,即用墨来丰富画面的层次,增强变化节奏,又能用白骨法体现用笔之美并展现给大家。我们可以将马远的《踏歌行》(图二)及夏圭的《雪堂客话图》拿来比较,就会明显看出他们之间的差距。

《风雨归舟图》是一幅笔墨、构图均比较简单的作品,尤其是山石画法的处理上,出现了许多低级的用笔。如果让作伪者画一幅像马远《踏歌图》一样的作品,相信他暴露出的误差可能更多。

自古以来,中国画的创作就讲求“画眼”。一幅成功的作品,其“画眼”必是最精彩的部分,针对苏显祖款《风雨归舟图》而言,画中桥上撑伞及舟中持篙之人应为画眼,成功者即可突出整幅画的主题,又可活跃气氛,而失败者,即如此画中两人,人物形象佝偻,勾勒用线全无宋人遒劲流畅之感,勾线行笔中有停滞、犹豫之病,起止笔不连贯,产生了“虚笔”现象,这是一个工人物的著名画家作品中不该出现的,我们可将这两个人物和马远《踏歌图》中的人物作一比较,自然就会看出真迹与仿品之间的优劣。

宋人在绢上描绘云雾景色时,云际被渲染得生动而不留痕迹,两支笔一来一往,尽显水中笔墨变化,这在宋代诸多山水画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风雨归舟图》中上部的云际处理得比较机械,缺少渐变之奥妙,尤其是加上了自左向右下的斜向的风雨痕迹后,使得整幅画的韵律更加板滞,丝毫看不到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宋元绘画中的那种浑厚华滋的精神。所以,这幅苏显祖款的《风雨归舟图》不论是从构图还是笔墨功夫等方面来综合分析,它显然不符合我们理解的南宋苏显祖绘画作品真迹的条件,也就是说,它是一件绘画水平不高的赝品。

从它的画风、笔墨特点等方面来观察,应是明代晚期到清代中期之间江南一带仿手所作。从画面上的题诗来看,似是一首自题诗,但画风又不似沈周,我们权且认它是件“仿沈”之作,而在其后的传承和交易中,被某位“高人”认为它并不是一件具有沈风的画作,因此添上了“苏显祖”的三字隶书款以充古画,但事实是,在其后的历史中,“苏显祖”款的《风雨归舟图》并未得到古人的认可,我们从古代留下来的有限文字资料中,也未见到古人对这一“世所罕见的”宋画有翔实的记载,这反证出古人鉴伪的高明之处和对此画的否定态度。

古代画作的传承,必有记载,尤其是南宋苏显祖之作。《风雨归舟图》上鲜见宋、元、明、清题跋,仅有明代沈周题诗一首,况书法诗作皆伪。或曰,原作上的题跋,为后世所裁割云云……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想,割了重裱,乃愚人之法,因为证据不存,谁还念你为真?

世间学两宋绘画者多矣,技高者不多。明代“院体”为其分水岭,此苏显祖款《风雨归舟图》虽受明代画风影响,但也是仅得其皮毛,伪作者既没有得到名师指点又未获观宋元名画真迹,率尔操觚,徒成笑柄。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