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书画鉴定法

2020-04-23 zsdown520  1242  收藏  管理

点击放大

  这里对古书画鉴定法的探讨,是通过从历史的角度、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书画鉴定法的发展的,通过我国近现代三代鉴定家的成长说明我国传统鉴定法的重要性;通过对识真和鉴伪这两个具体的鉴定入手方法,说明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并证实了现代的书画鉴定理论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前人的鉴定理论是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要想具体掌握书画鉴定的方法,就必须自身去实践,亲自在实践中提炼;离开了实践,古代理论和现代理论都是空谈。对传统鉴定法与现代鉴定法进行的比较,其主要目的是弘扬传统鉴定法的精华。   一、我国书画鉴定学的发展   在我国古代,由于没有公共的博物馆,名家书画大多收藏于皇家内府和官宦大户,在民间,有专门的市场进行流通。故鉴赏家多产生于大收藏家之中,有的本身就收藏了许多书画名迹,属收藏大家;有的是往来于大收藏家之间的有一定的身份者;如唐代的张彦远,宋代的米芾、郭若虚、赵佶,元代的赵孟頫、柯九思,明代的詹景凤、顾复、汪砢玉、董其昌,清代的安岐、高士奇、吴其贞,近代的庞元济等都属于这样的鉴定家。还有一种是专门从事书画行当的商人和掌眼者,这些掌眼者,有的活动于书画市间,有的被官宦们所请,专门为之整理、拣选、鉴定书画。总的来看,他们一生中与古书画打交道,潜心于书画鉴定的研究。 在民国以前,书画真迹除了藏于皇宫以外,大多在私人手上流通,故这些鉴赏家们多能见到真迹,但真正能全面见到的,毕竟是少数人。多数的鉴定家没有机会全面地见到真迹,历代的书画大家们的作品的大致面貌多不能完全目睹。历代的书画大家们画过些什么画,只能根据著录书得知,只能凭着长年累月在各个藏家那里得见部分真迹的经验,加上当时真迹流通频繁的客观优势,再加上他们举一反三的睿智而取得一定成就。 随着社会收藏结构的变化,鉴定家状况也有所变化,从民国到全国解放,书画真迹陆续地往国家博物馆集中。这时在书画鉴定家中存在有两种人才,一种仍然是在书画行当中讨生活的书画商人,由于社会的变革,书画鉴定在民间处于低潮阶段,他们的书画收集、鉴定活动在解放后的一段时期内几乎停止了,有的后来改了行,自行收集书画的,有的变成了地下的投机倒把活动,什么都搞,而不是专门搞书画鉴定了,但是凭着他们识别书画真迹的功夫,只要一有机会和财力便继续从事着书画的收集鉴定。如山西平遥的石生泉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一生从事书画交易与鉴赏,对于古代书画,一目即知其真伪,卒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这种遗留在民间的书画鉴定人才,在全国来说是少数的,从各大城市来说,总共也只有十数人而已。另一种则是解放后进入国家文物部门,为文博机构整理、拣选古书画的人才。如我国现今老一辈的书画鉴定家张珩、启功、徐邦达、谢稚柳、刘九庵等先生就是在全国来说也是为数极少的人才,还有我的老师高寿田、梁俊先生,二先生在全国解放后都陆续就任过山西博物馆的业务馆长,据我所知,他们把一生的精力都花费在识别古代书画上。他们多是学历不高,但其经历却都是在民国时期与古代书画打了三十几年的交道,在民间接触到大量的书画,在认识真迹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厉练了他们识别真书画的能力;又赶上了在全国解放后,民间的古书画大量地集中到国家博物馆来,需要拣选真迹入藏的这个时期,鉴审了大量的书画真迹,积累了大量的鉴别仿制书画的经验。当他看到伪造的书画时,便能一目可知其不对,这就是在鉴定书画中投入了一生精力的结晶。他们构成了新中国的第一代书画鉴定专家队伍,这支队伍最多也就是十人左右。 第二代鉴定人才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自学为主出来的古书画鉴定专家,有的是自少年起就投入古代书画史的研究,后来又业余从事鉴定工作并取得相当成就者,如傅熹年先生;有的是从专业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故宫、上博等收藏机构工作的人员,如杨新、单国强、单国霖等先生,他们开始是给这些老先生们打下手做鉴定、拣选工作,日子久了,由于耳濡目染,将老先生们的研究方法和现成经验慢慢接受了过来。他们重视了鉴定方法上的升华,更重视了鉴定理论上的完善,在鉴定书画鉴定中更注重了研究文献史料,他们有着坚实的书画史的基础,同时也建立起书画鉴定所需要的微观标准系列和宏观综合概念。在鉴定中能通过书画的时代风格、画派、画家三个层次的研究建立了自已的标准系列。在这一代鉴定人才当中还有一些人是在五、六十年代跟随第一代老先生们学习书画鉴定,他们的实践基础也是相当雄厚的,但是由于没有进入国家收藏机构,没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官方的鉴定活动,也不一定有文物鉴定的专业名衔,但他们一直是活动在民间书画鉴定的第一线,眼光之高并不亚于出了名的数位专家。这一代人才在全国来说也只是不超过十人的少数人的专家队伍。 第三代鉴定书画的人才是上世纪八十年末兴起的一批新人,他们有的是在全国的收藏机构中的业务人员,开始跟着向老一代鉴定家学习;有的是文物部门委托个别大专院校招收的文物鉴定专业的学生,他们大多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高等学历,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理论水平,他们对古代书画的研究更为系统,理论基础更为扎实,认识更具科学性,能写出较高质量的理论文章。但是,他们还缺乏实践鉴定的经验和窍门,他们的实践,多是对博物馆藏品的模拟式的鉴考,是前人鉴定好的书画,对这些书画,他们最多是进一步认识,而不是实际上的鉴定。犹如和平时期的军事演习与真枪实弹打仗的关系,缺乏跟随老先生对每幅生书画鉴别过程的见习,而只是对鉴定结果的认识。这样,使本来很简单的问题,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鉴别出来,搁到他们身上即会复杂化。如同有人患了感冒小病,一个乡间医生用很简单的方法很快即可治愈,患者只花几元钱甚至几角钱即可;但到了正规的医院,却要经过一番详细的检查,排除其它疾病后方可确认。竟然使患者花去了千余元方治好一个感冒病。当然,后者也许更具科学性,但受害者却是患者,劳民伤财。在书画鉴定中,有时鉴定书画用望气法只须观察一眼即可知晓真伪,如果说是要把望气法解剖开来,用足够的证据来说明原委,将是非常难的,甚至要放置许多年;从方法来说,那样做固然是科学了,但却误了事。这就是说明操作的越正规,离事物的本质越远的道理。从研究的角度看是可行的,从实用的角度说却是不可行的。因此,笔者认为,用这种方法培养理论家是可能的,但要培养出一个完全的书画鉴定家,还有待证实。   我国近现代的书画鉴定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理论,然而可以称之为书画鉴定之学,是自西方的博物馆学引进我国后,在材料整理工作方法中逐步完善起来的,也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考古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中西结合的,试图以科学的方法分析、辨别古代书画的真伪及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的方法。依整理博物馆藏品为主要目的,以书、画发展史和各代的主要书画家的书画风格为主轴线,以宏观上的把握来带动微观上的比较,分出依时代风格和个人笔墨特征为主要鉴定依据;以印章、题跋、材料、著录等为辅助鉴定依据,并借鉴西方考古成果和炭十四等仪器鉴定的新的科学方法。20世纪90年代的高校凡有文物鉴定专业者、短期培训的博物馆专业工作人员皆在该方法的指导下鉴定书画。近20年来,由于鉴定工作上的需要,一些有一定基础的老书画鉴定人专家为了使鉴定工作有依据、科学化,也采取该方法的理论解释自已的鉴定,其优点自不待言,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认为,该法受西方分门别类,务为专家的学术影响,分科特别仔细,具体鉴定实施即凡进行步骤必有据可依,每一论点必有论据印证方能结论,若无证据,即须存疑待考。如同西方国家的警方破案,如无证据,明知是某人在作案也无能为力而不能拘捕是同一道理。   二、书画鉴别的入手方法   关于书画鉴别的入手方法,谢椎柳先生曾分为识真和鉴伪两种方法,从真书画入手鉴别书画的方法,历来被视为书画鉴定的正法。此法建立在多见书画真迹的基础上,专门研究书画的真迹,区别其高下、优劣,同时鉴别出仿制书画。该法要求明析书画史源流,掌握书画家派别的特色,全面地认识真品书画。古代的书画鉴定大家都在这种识真方法上下过很大的功夫,如遇到一批古代书画,即能直观地判别出它们在古代书画长河中的位置,从书画的风格及笔墨技法上看,其上下的承传及流派的来龙去脉。但是,这种从识真入手的鉴别方法在短时间内不易掌握,这就须有一个前题,则是学习鉴定的人必须有机会能见到许多的书画真品,在这些书画真品中分类整理,潜心研究。现代大多是美院的美术史专业学生和书画鉴定短训班的学员,由于专业的定位而进行学习,能系统地掌握书画流传与流派,若能在此基础上逐步在实践中掌握书画时代风格的特征及书画家个性流派的特征,即可提高鉴别书画的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往往是从书本上去认识,数年下来,能理论而不能鉴别。今有不少美术专业的教师,或美专毕业后分配到文物部门工作的人员,多从书画印刷品入手,所见书画实物多为单位有限的收藏,全国的公私收藏及大量的民间收藏多不能悉数掌握,往往缺少望气功夫,少辨别真伪的实践经验而常被制假者“打眼”愚弄。 古代书画的识伪方法可视为古今书画鉴定之邪法。谚曰:以邪治邪,正果生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古来各道,莫不如此。此法即专门将古今制伪的细节摹仿方法进行研究,将之吃透,形成一个以伪鉴伪的综合概念。涉及此法者大多不属接受正规教育的美院学子,对美术史的学习多未能经过宏观的、系统性地学习。而多是从局部入手的,入手的目的也不宏观,大多是为了饭碗而学习一门谋生的手段而已。或从鉴定老师傅学徒见习,在见习中逐步增长见识,积累经验,而这种见识与经验多为结果的堆积,少属过程的分析知识。或从师古书画修复见习,因工作之便常能接触或真或假的古书画实物,能聆听到老师傅对该书画的经验之谈及“窜门者”对该书画正反方面的议论。加之对实物的长期修补,对其破损的规律性逐步掌握。对各类古画新旧仿制望而即知,能烂熟其规律于心中,然后可任意改造。在此基础上,再能对书画的源流进一步深造研究,若志于绘画者,则可成大画师,任伯年、陈少梅等即属此例。若能志于鉴者,则能成大鉴师,我国旧日民间成长起来的书画鉴赏家如徐邦达、刘九庵等前辈大多属此。若既志于书画本身又志于鉴者,则对各家特色画法在实践中掌握并能实践,且对各种歪邪孬点均不厌用,不但能于古书画熟练制假,还能对真伪有深刻认识,在具体鉴别中往往胜算,如张大千即属此例。点击放大   三、扶持书画传统鉴定法 旧日在书画鉴定中有所谓的“望气”法,杨新先生《书画鉴定三感》认为是:“书画鉴定家从方士术语中借用来的,原因是其含义十分朦胧,难以用确切的语言表述,只能谓之曰‘气’而已。”①他把这个朦胧意识定位为“第一眼的印象”。认为“它既有感性认识也有理性认识在内,作为传统鉴定经验的方法之一,是有可取而值得加以研究的。”②从科学分析的角度来看,是很在理的,是凭主观感觉的一种综合鉴别方法,它依靠的就是由于多年对识真、鉴伪信息的积累而形成的综合概念。这个综合概念和所见到的书画信息一结合所产生的新概念就是“气”。但是这种方法是在会通中求分别,分别中又求会通。笔者认为,这里所指的“会通”,是将所见书画的所有信息融和在一起的综合信息概念。说得再白一些,就是说看了那么多的书画,把相同的信息全部融化在一起了,只是在相同的信息当中加以区别出不同信息的概念。这里所指的“分别”,是在遇到具体的书画需要鉴别的时候,在这所谓融化了的全部相同的信息当中,立即提炼出有关的具体信息。比如,所有见过的古代书画,是一个总信息,它区别于现代书画的信息(包括古代仿古而不包括现代的仿古),在这个总信息当中,又能区别出各个时代和具体时间的信息,从一个时期的相同信息当中又能区分出由于地区、流派等不同的信息。假定看到五件书画,它们的信息都是古代的,但是这五件书画当中由于古的程度不同,这样,在相同的信息当中便产生了不同的信息,可以兹区别;在这不同的信息刚一产生,立即就会有地区、流派等的相同信息产生;在这些产生出来的地区、流派间的相同信息当中,立即又会产生出具体到那个书画家的不同信息以资区别,就这样交替产生着相同、不同的信息,一直到产生出具体书画家所有的信息。在这时,如果信息掌握的细,还能再产生出该书画是某时、某心情下所作的信息。不过,这种鉴定法不顾过程,只见结果。如旧日用算盘运算,只见结果而不见过程,今日的计算机运算也是如此,也是看不到运算过程的。旧日鉴画如相人,所谓“下相观形,中相观神,上相听声。”这是在鉴画中借用相术来说的,相数虽千变万化,但只要操作方法对,结果却是一致的;究竟结果怎么得出来的,不知道。由此不难证实,越是先进的运算,越看不到过程。鉴别书画实际上就是信息运算,运算的越快,越看不到过程,得数越准确。少年时常听家叔祖言:“在看画看到一定的时候,不管你见过与未曾见过,一展卷,似乎其本身即会告你,其为何代之物,或真或伪。”这样,猛听起来好象很玄乎,但当鉴到一定的程度(大约十万件),确实有此现象。其实此法就是人体潜意识运算现象,这种潜意识发挥好的,则能与所鉴对象的全面气息的沟通,发生共振,从而及时得出正确结果。这种方法主要有赖于平时对所鉴信息的潜在积累,信息积累的越全面、越多越好,届时才能与所鉴信息发生共振,立见其果。正如杨新所说:“这里还要指出的是,能够产生‘第一眼印象’,也就是能够望得到‘气’的人,必然是具有一定书画鉴定经验的人,因为没有对某方面的信息储存,就不会出现对某方面事物的瞬间综合判断,在书画鉴定上就望不到‘气’。”③这种鉴别方法的功夫深浅差别甚为悬殊,如信息积累的是局部的,或不够厚实的,则只是局部气息的沟通而已,是出不来什么正确结果的。近年来,全国兴起了书画收藏热,有一些收藏界、书画界的友人看了一些假古字画(以做假的为主),在脑中形成一种模式性的习惯意识。当再拿来一张大同小异的假字画给他看,彼自然能很容易地说出它的结果。实际上为这个结果所做的工作仅仅是区分了一下是不是做旧的字画,于是彼即认为自己已经会看古字画的真假了,其实彼见到的只是非常有限的局部现象,掌握的仅仅是局部的信息。对于虽不属做旧而临、摹、仿、造的假货信息以及真迹的各种信息,在彼脑中仍然没有什么反映,在大脑信息库中只是一片空白。笔者有这样一个友人,自称是会看书画的真假。有一次在一个书画拍卖预展时,他指出其中几件都是伪作,竟然说的都很对。笔者就带一件真迹给他看,他居然也说是假的,当问其依据时,他说是画面脏,有做假的痕迹云云。这就证实了某作者真迹的信息在他脑子里是一片空白。再说,实际上那个拍卖会上的名人书画几乎都是伪作,他判断出(或是得知)这个信息后,就大胆的蒙出了几件,当然不会错。可见鉴定书画不是如此简单,而是平时所掌握的信息产生出综合概念的一种运算。当然这种运算不是那种初级的人工计算,而是上了运算轨道一种自动化运算。这便证实了杨新对望气法所作的结论:“这就是鉴定家的高级思维活动,并不存在任何神秘。”④但杨先生认为“望气”法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要使印象深化和精确起来,还需要从作品的各个部分细心求证。这可能是有些误解或所指不同,笔者认为,那只是“望气”法在半人工化的一种初级阶段;如果将“气”认识到一定的程度,就是鉴定家脑子里的潜意识积淀到了能够发生质变的程度,这种感性认识已经是理性化了,当与所见到的书画一目即能相合,这已经不是初级阶段,已经是精确的判断了。只不过这个判断来得太快,使人不能感觉到过程,不能看到依据,只能见到结果。因而有人认为是无证据,不科学的方法,往往不被现代人所接受。但为了保险起见,按杨先生说的“反复验证‘第一眼印象’的判断”是对的。这就是说将传统鉴定法与现代科学式的鉴定法结合起来,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古书画鉴定工程。由于中西医对人体认识的角度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中医以金、木、水、火、土等五行相克来解释病情变化与综合调治疾病。而西医却认为“五行”没有具体内容而视为不科学。而以中医来说,虽然身体内比喻的五行不是具体的东西,但是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却是实在的道理,人体的内脏之间的相克关系也是实在的,用这个方法治好人的病也是实在的。书画鉴定上的望气之“气”,也是如此的关系,虽然所谓的气看不到实在的内容,但气之间的关系和引出的结果或真或伪却是实在的。故两种鉴定法都应该扶持,尤应扶持传统的望气鉴定法的全面发展。此法以中国传统文化的通人通儒为基本内涵,和合中国历史与社会的演变,书画通史和断代史的上下演变,确立古今书画真迹的鉴定标准;会通与辨别书画真迹之间标准件与非标准件之间的气的异同;和合原作者的个人风格与所处时代整体风格的异同;会通与辨别原作者的师承经历与流派之间的异同。借鉴现代鉴定法中可吸取的科学成份来充实书画的望气法。找出“望气”的本质规律性,有意识地促使综合概念的形成。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