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翡翠昂贵,但这28后面拖着5个0,对普通大众而言,终究不啻天文数字。也正因为这样的“天价”,国家通讯社才会为一条项链发一则新闻。不过,尽管翡翠昂贵,其有价,却也无价。中国有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据说国际上大的珠宝公司,对大多数宝石均有报价,尤其是钻石几乎每两星期报一次,但从没有人对翡翠做报价。何以如此?这是因为与其它宝石不同,翡翠不是单晶体,而是矿物集合体,组成集合体的矿物种类、颜色、粒度往往不相一致,使得翡翠的外观千姿百态。另外,受后期多次地质作用的影响,即使在同一块翡翠上颗粒的粗细、颜色的深浅都不均匀,可谓“人有千张脸,玉有万种面”。所以,对翡翠估价就十分不易。而对于雕刻品来说,其附加的作品创意、艺术构思、加工技巧等等元素,更加大了为翡翠估价的难度系数。
唯其有价又无价,翡翠在人们心目中有一种恒久的神秘感,古今中外,环绕着那些稀世翡翠,不知演绎过多少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故事,不知赋予其多少魅力无穷的神话和灵动十足的生命力呢!而实际上翡翠是什么呢?就物质第一性而言,翡翠无非是一种矿物质,一个矿物集合体。我们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假如从矿物成分的角度下定义,凡玉,其矿物成分即为硬玉或软玉;物质结构:多晶和隐晶结构紧密的集合体;物质特性:极大的韧性。因此可以说,不是由硬玉或软玉组成的集合体,不能称玉。翡翠就是因其硬度比软玉大而被称之为硬玉,其分子式为NaAlSi2O6。
在矿物质的世界里,用分子式定义的翡翠,显得那么枯燥无趣,兴味索然。而在人类社会,却充满生机活力。中国,“翡翠”一词来源于翡翠鸟,这种鸟的毛色美丽无比,雄性呈艳红色,唤作翡鸟;雌性呈艳绿色,称为翠鸟。由于自然界产出的翡翠多为绿色和红色,“翡翠”的称呼便由鸟禽移情于玉石,且成为特定的名词,可谓“天下谁人不知君?”由于翡翠的颜色自然而富于变化,与大自然极为协调,是世间万物生机勃勃与青春魅力的象征,因此深受人们尤其是炎黄子孙的喜爱。
“人至察而无朋,水至清而无鱼”,中国古往今来朴素的辩证法同样应和于翡翠。作为一种矿物集合体的翡翠呈交织结构,其元素之“杂”,方呈现诸多颜色,越是交织得致密、细腻的翡翠,越是属于上品。试想,倘没有这样的“复合”,这样的“杂”,翡翠还能成其为翡翠吗?那些普通的元素单一的石头,岂能成为人见人爱的宝玉?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社会。在那些极左思想统驭的年代,似乎一切都要追求纯之又纯,“纯正”的无产阶级“血统”,“清一色”的“革命成分”,“一言堂”之下容不得任何异议,说“团结”就不许有歧见,要“稳定”就不能有矛盾,单一的所有制结构、生产运行模式和经济体制,……。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殊不知,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无限多样的,万物对立而统一,单色调的世界岂能如此斑斓,“纯净”焉得绝对的“真空”?还记得那个十年动乱年代吗?“红色”至高无上,“红海洋”盛极一时、一统天下,连人们的服装也非蓝即绿,艺术苑内百花凋谢,唯有“样板戏”独领风骚,甚至翡翠也被冠之以“封资修”而无立锥之地……这一切恰恰走向了毛泽东愿望的反面。这位哲人曾洒脱而大气地指出,我们的事业为什么能够胜利?不在于纯,而在于不纯。结果却是为求“纯”,而使得我们的事业遭受史无前例的重创。
梦魇般的年代不堪回首,而使我们倍加珍惜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岁月,更期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而不同”的复苏和回归。西周末年史伯答桓公:“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万物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平”就是把许多性质不同的东西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是产生万物的基本条件。“裨”则是把性质相同的东西凑合在一起,于是便没了新东西,也就失去了创造力。“杂”方能成百物,方能“和而不同”。如今,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正是要实现这种理想的境界吗?“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显然就是一个丰富性、多样性的复合、统一体,是一个既富有活力,也保持稳定;既兼顾各方面不同利益,又能妥善处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社会。
华贵的宝玉,绚丽的翡翠,不就蕴涵着、折射着、辉映着、凝结着“和谐即美”的真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