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期 顺治、康熙年间逐渐淘汰了明末玉器粗制滥造和格调不雅的缺陷,出现了繁荣景象。但清初准噶尔部分裂势力猖獗,堵塞了和田玉的来路,阻碍了玉器工艺的正常发展,使康熙初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长达115年间的玉器行业处于萧条状态,产量很少,传世的玉器更为少见。
昌盛期 乾隆二十五年至嘉庆十五年(1760~1810)为清玉的昌盛期。这时宫廷玉器充斥各个殿座。各主要大城市玉肆也逐步繁盛。玉器的用途更加广泛,可分为陈设、器皿、佩饰、册宝、祭器、偶像、文玩、用具、镶嵌等9类。清代宫廷玉器代表了当时玉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地方玉器虽不乏精品,但远不及宫廷玉器。
清代苏州玉器精致秀媚,扬州玉器豪放劲健,宫廷玉器集苏扬之大成,时作玉华丽典雅,仿古玉敦厚淳朴,成为清玉之楷模。乾隆时所称的痕都斯坦玉器是具有阿拉伯风格的莫卧儿王朝玉器,乾隆中晚期时已大量进入内廷,得到乾隆的喜爱,其风格波及北京、苏州、扬州等玉肆。
新疆维吾尔族玉器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宫廷玉器和痕都斯坦玉器有所不同,虽属阿拉伯风格,但器形、纹饰均较单纯,光素器较多,不重磨工,稍显粗糙。
衰微期 嘉庆十六年(1811)始,新疆玉贡减半,道光元年(1821)时完全停止玉贡。于是宫廷玉器日渐衰落,有时甚至停止碾制。地方大城市的玉肆,也因原料不足,逐渐衰落下来。
复苏期 清玉后又开始复苏。和田玉虽顿减,却以岫岩玉代之,琢玉多面向民间。内廷玉作形同虚设。帝后用玉均交苏州织造玉作琢治,或命粤海关采办,贡进内廷。北京的玉肆在几次战争中没有受到多大摧残,而且有所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器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