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灵的玉器——人兽面纹玉器浅析

2020-04-23 zsdown520  664  收藏  管理
中国是世界三大古玉产地之一。中国南方古玉起源于距今68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它们均为小饰件,制作不规整,光素无纹,具有原始玉器的特征。

  从先秦文献及出土玉器判断分析,在玉器出现之前,应当存在一个玉石分化及玉被认定的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玉的质地、色泽逐渐被原始人所识别,形成一种美的感觉。随着社会的发展,它除有装饰功能外,又具有表示社会地位尊卑的等级标志功能,并用以沟通神灵,进而又被视为具有超现实力量的神物,被当作神的媒体或神而受到崇拜祭祀。这种玉的美感与神化物的初步形成,为玉器艺术的出现奠定了美学的和神学巫术的基础。

  早期的玉器是人身佩饰用玉,它最初仅仅具有单一的装饰美功能,随着其发展到一定时期,玉器便逐渐渗入了其他方面的社会要求,进而带有一定的巫术内容和政治色彩。神兽纹玉器的出现,就是这一内容的反映。这类图案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玉器上,如戴羽冠人,怀抱兽面的“神徽纹”,这种“神徽纹”以玉斧和玉琮上的最典型。还有隐起的、平凸的、阴勾的人兽面纹,代表着良渚文化图案的特色,它证明此时的玉器已为有权势人物占有,用于祭祀神灵和区别尊卑,生前佩用死后殉葬,或“疏璧琮以殓尸”。至此,玉器的神灵巫术化和政治化已初步完成。

  从良渚文化起,至龙山文化以及商周时期,均有这类人兽神灵纹饰的玉器出现,这绝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承传有序的系列。经排列对比分析,可以认为,迄今所见古玉上的兽面纹(且定为神灵纹)当源于良渚文化,经龙山文化延续到商周,周以后逐渐不再出现。这种神灵纹,主要出现在原始社会,使用于奴隶社会,止于封建社会初期,它是和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精神偶像,或许是神徽,或许是一种图腾。尽管我们还不完全知道应该怎样去解释它,但这种图案除神秘性之外,确实起着沟通神与人之间联系的作用,它是神灵在人们心中反映的具体表现形式。神灵代表着人与兽的结合,它可以通神以至达到通天的效果。以下举几例加以分析。

  1986年6月在浙江省余杭县反山良渚文化墓地12号墓中出土的一件玉钺和玉琮上,都琢有人兽面纹。它是良渚玉器人兽面纹最完整、最复杂的形式。玉琮上所显示的图像,李学勤先生认为可以从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将整个图像看作整体,它是一个有两个面孔的人形。上方是戴有羽冠的首部,其下是左右分张的双手,躯体有目有口,下方是踞坐的两足。第二,将图像看作上下两部分的重合,上方是人形的上半部,有戴羽冠的头和双手。下方为兽面,有卵圆形目和突出獠牙的口,并有盘屈的前爪。第三,将图像看作以兽面为主,上面的人形是兽面的附属部分,人形的脸部作倒梯形,羽冠的轮廓正好是良渚文化流行的一种玉冠状饰形状。以上这三点说明图像所要表现的,正是人形与兽形的结合统一,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玉冠状饰、三叉形冠饰,大多数有人兽纹图像,它们以目纹为中心,纹饰极度夸张。另外在良渚文化玉琮上出现的大量人兽面纹图像,概括起来大体有三种形态:①浮雕的羽冠,兽面与阴线细刻、四肢俱全的人神形象结合的整体图像。②眼、鼻、口俱全的、极尽雕饰的面部图像。③仅以小圆圈表示眼睛,以凸起的小横条表示嘴或鼻的简化的象征图像。这种紧密结合施于同一玉器上的人兽面纹图像,应是一种神人、神徽的象征。在崇拜意义上,既是人神面部特化的表现,又是图腾神人格化的结果。《山神经》等古文献中关于神的描绘以及世界其他民族神话和图腾民族中对神的记载,一般也都作半人半兽的形象,互相参证,这或许正是原始社会后期氏族首领与图腾神结合的造神反映。带有这种纹饰的玉器,在广东韶关附近的石硖文化和四川成都地区的广汉文化遗址中也有发现。

  山东龙山文化,在年代上居良渚文化与商代之间,在这段时期出土的人兽面纹玉器,有一个确凿的例子,即是1936年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青玉锛,器刻的下端两面有线刻的(人)兽面纹,其显著特点是:眼睛为卵圆形,内含圆的眼珠,同良渚文化较为接近。有宽阔的口,而不见下颚。顶上有饰羽的冠形。龙山文化人兽面纹以眼目为中心,向外放射,结成复杂的线条勾连,整个图案没有头及脸的外形轮廓线。和上述玉锛上纹饰相近的还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山东龙山文化玉圭以及美国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收藏的山东龙山文化玉铖。这种纹饰在龙山文化的陶器上也出现过。以上事实说明,人兽面纹图像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珠海流域出现,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始艺术现象。推动这种艺术现象发展的根本力量,是同一定经济相联系的社会生活,它与当时的宗教信仰及图腾崇拜有关,是原始宗教笼罩下的原始艺术。

  我国宗教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为自然崇拜阶段,表现为对日月、山川、河流、动植物的崇拜。第二为图腾崇拜阶段,表现为把某种自然物作为氏族、家庭或个人崇拜的标志。第三为祖先崇拜与鬼神崇拜,表现为对某些已故的祖先或氏族英雄的崇拜。在原始社会晚期,祖先崇拜压倒一切崇拜,并且又融合了图腾崇拜和鬼神崇拜的内容。《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有人日凿齿。”《淮南子·本经训·注》:“凿齿,兽名,齿三尺,其状如凿。”《北山经》记狍鴞上“羊身人面”;山A为“犬而人面”。这些先秦文献记载所反映的人兽相代的现象,又具动物的凶猛,是不可战胜的象征。基于这些原始神话和宗教内容而产生的原始玉雕上的人兽合体的图像,恰恰满足了人们的愿望,人兽结合的形象就成为当时人们心目中最完美的、至高无上的形象。

  人兽面纹玉器发展到商周,大多已成为独体立雕的人兽面形玉饰。在此之前,有一种人兽面纹玉片饰,在湖北钟祥县六合遗址出土。它造型较拙象,初具立雕人兽面雏形,是由片形人兽面饰向立雕人兽形玉饰的过渡。商周立雕人兽面饰,一般都具有臣字目或橄榄形目、宽鼻、门齿外露、突出獠牙、大孔耳环等特征,且都饰冠,冠有高冠和平冠。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所出的羽冠人兽面玉饰,带有羽状高冠;陕西沣西西周墓所出的人兽面玉饰为平顶短冠。这两件玉器都具有臣字目、大鼻、露齿、獠牙,头部两侧出扉棱,双耳佩环的共同特点,且颈作柄,柄下端有孔,可佩带或插嵌。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曾征集到一件传世的西周青玉人兽面佩,其人兽面纹特征和以上两件商周出土品有较多共同点。它高8.6厘米,宽4厘米,橄榄眼、宽鼻,门齿外露,侧有两对獠牙,佩带大孔耳环,面部两侧出扉棱,平顶冠,冠上饰一卧鸟。颈部为柄,底部有穿插孔。背面饰整齐束发。这是一件造型奇特、文化内涵丰富而罕见的珍品。从原始玉器上的人兽面图案,发展到商周时期的人兽面立雕作品,维系这种从远古延伸至今的装饰方法,依然应是当时人们对祖先崇拜、圈腾崇拜、宗教崇拜的信仰的体现,又是当时正在逐渐形成、增长的统治权力的象征。

  商周继承了史前的人兽面纹,这不仅是沿用了一种艺术传统,而且是传承了信仰和神话。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上无疑是很重要的问题,有着深刻的文化史背景。从良渚文化到商周玉器上的人兽面纹饰,是原始文化发展的实证。这些精美的玉雕纹饰,与古代神话、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的关系密不可分,其中神秘、精彩的事物、形象与场景令人遐思神往。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

400-1130-803

周一至周日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