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心佩的主体略呈椭圆形,或有长短肥瘦之分。上部有中间高、两边低的三个峰尖,呈山形,下底圆弧,正中有一大圆孔,孔径与拇指粗细相仿。佩体线雕或浮雕各种纹饰,四周主要是上部和左右或透雕或立雕龙、螭虎等花纹图案。
这种佩饰主要流行于汉代,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鸡心佩是时代较早且有代表性的作品,其造型简洁明快。以后鸡心佩在各地较大的、墓主地位较高的汉墓中流行开来,佩饰上的纹饰及周边的琢刻渐趋复杂而多变。汉代的鸡心佩无论出土的考古文物还是传世品,都有很多。总体造型特征是,佩体上的花纹多为线刻,以阴线表示图案,周边多在上、左、右雕饰花纹,装饰手法多为透雕,立体感不强。
魏晋以后,南北朝乃至隋唐,这种鸡心佩已近绝迹。直到宋代,仿制古玉之风乍起,鸡心佩再度制作。宋代的鸡心佩造型与汉代的大致相似,但佩体花纹有宋代风格,如加入较多的浮雕手法,层次感强,且花纹更自由多变,以观赏为主要目的,明清两代仍有制作。就总体风格而言,宋代以后的鸡心佩比汉代的细腻柔美,但缺乏汉代的神韵。
此件翡翠作品为仿汉代鸡心佩,为北京万瑞祥作品,是难得的玻璃种,无裂痕杂质,晶莹通透。其做工十分讲究,作品吸收了瓷器中过墙龙的做法,在中间圆孔位置雕一螭虎,螭虎欲穿墙而出,这一设计使整件作品更加充实、更具有立体感和动感。在鸡心佩的顶部还雕有一只螭虎,这只螭虎好像要爬过鸡心佩,动态十足。正好与下方的螭虎相呼应。但这只螭虎更重要的作用是方便佩带,螭虎的身体正好挡住了鸡心佩上方的三个峰尖,这样既形成了一个穿绳的部位,又使佩带它的人不会被峰尖扎到。作者真是煞费苦心,作品既保留了鸡心佩的形制,又添加了现代感和实用性,真是翡翠中的难得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