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染色之谜

2020-04-23 zsdown520  479  收藏  管理
人工仿沁是仿古玉的关键技术,早在北宋就伴随着仿古玉的出现而被应用。及至明清时期,人工仿沁的方法日臻完善,形式多样,极难辨认。

清代的一些金石考古学者对古玉仿沁有颇多的记载。在刘心瑶的《王纪补》中记载有下列几种玉器染色的方法: 通过烧烤使其颜色变白以充古代的鸡骨白玉,同真古玉相比表面有火烧的细裂纹。 在羊腿中割开,植入小件玉器,用线缝好,数年后取出,玉表面会形成如传世旧玉器上红丝沁般的血色细丝,俗称“羊玉”。

同真古玉相比,“羊玉”略显干涩。

将玉器放入刚杀死、趁血尚未凝固的狗腹中,在地下埋藏几年后玉器表面会产生土花、血斑,俗称“狗玉”。这种玉器表面常保留有新玉的颜色。

将质地松软的玉器用乌梅水煮,然后再用提油法上色,俗称“梅玉”。这种仿古沁色一般显得造作不自然。

把玉器放入浓灰水和乌梅水中煮,趁热置于风雪中冷冻形成细如发丝的裂纹,以充古玉中的牛毛纹,俗称“风玉”。

将玉器与铁屑拌在一起,然后用热醋淬之,放置十几天后埋人地下,经数月取出后表面会被铁属蚀出桔皮纹,纹中杂有上斑和深红色的铁锈。俗称“叩玉”。

用“提油”之法上色,颜色渗人玉肌,久煮不退,这种沁色在天阴时颜色较鲜,天晴时则略显混浊。 此外还有一些用油炸、火烤、雪茄水浸泡以及埋在花盆、淤泥、厕所里的方法均能使玉器丧失本色,此处不再赘述。

总之,掌握玉器鉴定的技巧,了解玉质、时代风格及常用的做旧手段只是具备了鉴定玉器的前提条件。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