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玉人,风格古朴,简约概括。让人高兴的发现是,男玉人的发髻和兵马俑下士俑发髻几乎一模一样。
秦人虽遗万千真人大小般兵马俑忽视寰宇,但在慢工细活的玉器上不见多少遗存,因而秦玉文化形态对后人来说无疑是扑朔迷离。文物专家们对陕西历史博物馆征集到的一组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却为人们窥视秦玉文化打开了一线天:玉人雕琢手法拙朴,崇尚粗犷;玉师以秦人为原型来雕琢玉人;玉人用来代替活人来祭祀神灵。
两块玉璧残料雕琢成两个玉人
陕西历史博物馆征集到的这两件片状玉人,造型为一男一女,是由蒲纹玉璧的残料改制而成,形式拙朴,仅雕刻出人体的大概轮廓,除头部外,四肢省略,简单而概括,质地是新疆和阗青玉。男玉人,长12.1厘米,宽2.38厘米,厚0.38厘米,玉料呈黄绿色,表面有絮状白化斑。从玉璧残存的弧线推算,原璧直径应在24厘米以上。玉人头顶有偏斜发髻,面部以阴线勾勒弯眉、大眼、圆鼻、横长方形阔口,上唇饰八字胡,下颌有四道胡须,身体呈长方形,为成年男子形象。女玉人,长11.6厘米,宽2.4厘米,厚0.31厘米,玉料青绿,它与男玉人所用玉料分属两个不同的玉璧,原璧直径应不小于17厘米。玉人为丹凤眼、直鼻梁、梯形口。发型为椎髻,即垂于肩背的槌状单髻,似借用玉璧上的原有纹饰。腰部刻一条阴线用来表示腰带纹。造型、雕刻手法上两个玉人一致。
男玉人发髻与兵马俑下士俑一致
男玉人的发型与秦兵马俑中的下士俑发型一致,均是偏斜发髻,这是秦代独有的发型。《释名•释首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说明男子成年后不带冠者是由于身份低下,应为庶民或家奴。他们常以三尺黑布包头,所以文献中把百姓称之为“黔首”。女玉人的发型当时妇女最常用的椎髻。所以这两件玉人的身份应为庶民或者奴婢。陕西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师小群根据残存的玉璧纹饰、玉人的发型服饰、雕琢工艺及其用途断定,玉人的制作时间应在秦代。
玉人是秦人祭天人牲的象征
西安市文物局助理馆员王蔚华说,这组玉人是祭天人牲的象征物。玉人做工简单,不同于佩饰玉器,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佩饰玉追求玉质温润,造型巧妙,纹饰华美及技艺高超的审美效果。而玉礼器则追求“以少为贵”、“以素为贵”、以质为美,《礼记.礼器》载:“有以文为贵者,有以素为贵者,至敬无文,父党无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此以素为贵也。”东周以后,人牲、人殉逐步被陶俑或木俑取代。秦人以玉人祭祀是一种人牲、人殉文化的变通延续。这组玉人上既保留了战国晚期玉璧的纹饰,又有秦人特有的造型和纹饰,秦人利用战国晚期蒲纹玉璧残器改制的祭祀玉人,为今天研究秦代玉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