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纯料的概念,这几年已经深入人心,买古树茶都要选择古树纯料。如何判断一款茶是不是古树纯料呢?很多人喜欢翻茶底,看看叶底是不是肥沃,是不是一样长,一样的形状,以此来判断是不是纯料。
这种方法准确吗?肯定是不准啊。你想啊,一颗树上的苹果还有大有小,一颗茶树上的鲜叶也是有大有小。光采大的,不采小的,茶农可不答应。因为小的过两天就老了,开成两片叶子了。
为什么头春的叶底很难看?
很多茶友发现,头春的叶底翻开来经常会出现叶底大小有不一致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不是说是纯料吗,怎么叶底看着“不一致”呢?有很多原因:
1、首先是古树纯料的概念,我们广义上认为的古树纯料是指的是在同一批茶林,差不多树龄的古树采摘一起的纯料,没有和小树混采,更没有拼配其他山头的茶。小武在上面已经讲了,同一颗古茶树上的叶片大小都不同,更何况是几颗古树上一起采的呢!
2、第二个原因是采摘时间。我们都知道头春是在清明前后,很多名山的茶,还没开采,就有很多人虎视眈眈。有些甚至还是芽头就被人抢着采走了,比如曼松瓦雀嘴,还没长全就被收割了。看着这一个个芽头,你甚至可能怀疑这特么还是普洱茶吗?怎么长得跟绿茶似的。
普洱茶的采摘时间比较短,采摘时间早的和采摘时间晚的叶片相差就很大,甚至前后几天采摘的普洱茶鲜叶大小就已经区别很大了,一个茶农家的茶也不是一天就能采完,分几天采好,炒好装箱,这样头春的茶叶底大小就不一致,因为鲜叶采摘的时候就不一致了。
3、第三个原因是采摘手法的不同。每个茶农采摘鲜叶的手法是不同的。采摘的旺季,摘茶的人手不够怎么办?找七大姑八大姨来帮忙。可收茶旺季,谁家都忙,采茶的黄金时间就那么几天,于是雇人来采摘。每个人的采摘手法略有不同,有的人严格按照一芽两叶采,有的追求速度可能采到一芽三叶的,这样采出的茶是大小各异的。对于这种采摘手法的问题,也是无法避免。
4、第四个原因是制作工艺问题。采下来的鲜叶一般当天就炒,这一锅炒出的茶和下一锅也可能存在差异,比如杀青温度有可能略有不同。同一个炒茶师傅还好,要是不同的炒茶师傅,炒出的茶差别还真挺大。
5、第五个原因是匀堆。就是把几天炒好的茶放在一起,有茶友问,这不就是拼配吗?这并不是拼配,当然,从严格意义上除了单株,都是拼配。那么为什么要匀堆呢?
匀堆是为了保持口感的一致性,同一片茶园,有几个颗茶树树龄大点,口感好点,有几个颗茶树树龄小,口感一般。如果不匀堆,可能今天喝不错,明天感觉像换了一款茶。同一个山头出来的古树纯料,口感相差会很大。
这种“不一致”会给茶农带来很多麻烦,让人感觉前后料不同,明明是同一款茶,却不是同一个口感,难道是做了“手脚”?所以茶农会匀堆来保证口感的“一致性”,这样一匀堆,茶底也就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了。
那么,如何让茶叶底看着很一致呢?采摘时间和采摘手法把握好,还是可以做的比较好的。但是对于头春茶是比较难,因为头春茶普遍芽头多,茶叶生长良莠不齐。我们常说,头春茶的叶底会比较难看,二春或尾春茶会好些。而到了秋茶,叶底肥大粗壮,基本都很一致了。
从这个角度看,普洱茶的叶底并不好判断是不是纯料,更不能判断是不是古树。因为很多生长在水边的小树茶,茶农会刻意让叶片留长些,这样采摘后制作出来的茶,条索肥厚,叶底也很好看,很多当成古树卖的。
要是从叶底来判断就很容易上当了,不过小树和古树在口感上还是好区分的,小树茶的口感来的快去的快,而古树茶从第一泡到最后一泡,口感的稳定性非常好。
经常有茶友发刚泡的普洱茶叶底照片给我看,问是不是古树纯料呢?小编觉得光从叶底就判断一款茶是不是古树纯料,是不准的,除非是很显的瑕疵。判断一款茶是不是古树纯料,叶底可作为参考,不能作为唯一依据。同样,叶底能看出是出自哪个山头吗?也不容易分辨。其实最准确的是口感,口感不会骗人,综合口感来判断是最为准确的。
(责任编辑:八分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