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收藏茶叶?浅谈茶叶收藏的特殊性

2020-03-17 zsdown520  1253  收藏  管理

对于收藏,我自知浅薄。

浅薄之意在于不够讲究,不讲究也就意味着对收藏文化不甚了解。

是的,收藏是需要文化支撑的。

文化,不代表藏品的物理价值,却决定藏品的商业价值。

但我爱茶,因为爱茶,自然也存茶,存茶也属于收藏的范畴。

只不过,茶之收藏不同于其它艺术品和古董的收藏。一般而言,艺术品和古董的收藏只能感官欣赏,不能消耗欣赏的,其结果往往建立在感官刺激的基础上的,因为文化暗示而起的心理愉悦。茶之收藏不同,它们赋予收藏者的感官刺激属于消耗型的。因为再好的珍稀茶品,也只有在水、器与热的宣泄下,其美才能氤氲而起;其美,也只有在知味茶人的品鉴下,其真才能溢于茶道。

这样一来,茶之收藏也是需要文化支撑的了。而且相比于艺术品和古董的收藏,文化支撑的意义更为显赫与重要。

如果说,收藏是文化支撑下的行为结果,那么,文化是行为者对生活讲究的结果。

有了这个逻辑,我可以分析自己之所以会收藏茶的潜意志了。

首先,我爱茶的事实很清晰,喜欢而已。

但我又因此做茶,于是过程变得些许复杂。在某些纯粹者眼里,我之爱茶有待商榷。

其实,喜欢之初,一定是单纯的。可以说,绝大多数人的第一次喜欢体验,都是好奇和心动的结果,都不应该过分解读其中的原由。至于喜欢之后的各种心理的化学变化,不过是建立在喜欢基础上的移情而已。但喜欢就是喜欢,心动的结果早已在欢喜的那一瞬间简单而永恒地存在了。

其次,对于茶,我是发自内心地讲究。

讲究这种情绪一定被放大,就容易矫情。我正是因为喜欢茶,又过于矫情,所以在各种寻茶不尽人意之后,只能选择自己做茶了。爱茶跟做茶不同。爱茶只需欣赏就好了,坦荡而纯粹,做茶既需要欣赏又需要研究,劳心又劳力;爱茶简单,知其然可以不知其所以然,做茶复杂,知之过甚,难以释怀。

显然,无论是爱茶还是做茶,喜欢是第一要素。

因喜欢而爱茶,无论爱茶持续的时间或长或短,都是真切的,都是发自内心的存在。

后来,因为爱茶而存茶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爱,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欢喜过后的后遗症;爱,也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质。心理学以为,爱有三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在意、包容、体谅。爱茶如此,存茶亦如此。

爱上某款茶之初,一定是茶人与茶遇见而心动的结果,于是有了“在意”;等“在意”之因缘足够安静,并演化成一种细水长流的审美关照,于是有了“包容”;等“包容”在彼此磨合反复中达成一种理解共识,于是有了“体谅”;等“体谅”如儒家之“恕道”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存茶,势在必行也。

不难看出,上面对于“存茶”过程的心理描述是天真而理想的。天真,是因为它试图摆脱商业逻辑的影子;理想,是因为它漠视存茶“增值”的普遍认知。

当然,笔者很清楚什么是商业之逻辑,笔者也很明白“增值”对于存茶的意义之重大。但笔者更明白,建立在利益之上的“存茶”是有悖“爱茶”之初心的。试想,如果因为“增值”之预期,品茶之“审美光照”如何来?如果没有审美光照,品茶又意欲何为?

有人曰:之所以爱茶,就是因为存茶可以“增值”。笔者曰:也可,心累而已。心累,就会精疲力尽、不堪重负,到头来不胜其烦;心累,就无法杜绝随时可以冒出的邪念,而远离本来的善和爱。如此“爱茶”,情何以堪?

我更情愿云淡风轻下的存茶“增值”。这样的“增值”不是心累的结果,而是爱与日俱增的结果;这样的增值并非苦苦期许的结果,而是时代变迁,经济规律下细品慢鉴的结果。至于增值的方向是正或负不重要,重要的是“爱茶”之情结越陈越香就好,重要的是“存茶”之心意越久越澄澈就好。

至此,本文之意昭然,恰如王维诗云: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责任编辑:八分斋)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

400-1130-803

周一至周日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