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消费者看品质,藏家看空间,着重点不同,区别就出来了,这也源于一些不明真相茶友的疑问:有些藏家压箱底的茶,喝起来并不那么惊艳,甚至有时候品质很一般,为什么他们还如此钟情呢?
绝大部分情况下不要怀疑藏家的品鉴水平,他们通常都是混迹圈子的老茶鬼,喝过的茶比你喝过的水都多,精明的很,何况他们是真金白银砸进去等待时间的韵化来增加收益。
他们会比任何人都谨慎,一条茶反反复复,喝来喝去,权衡利弊,才会买入压仓,他们比你更加冷静,否定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只能说你还年轻,需要沉淀!
因为对于收藏型普洱茶来说,转化空间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品质。
藏家买入普洱茶,往往是以拉长的空间、时间来达成收益,以仓储达到最终的目的,这就需要普洱茶有较大的转化空间,这样才不至于让普洱茶存储过程中内质下降,茶质变得寡淡。
因此,存得长,存得好才能实现最终利润的增长,这是普洱茶的越陈越香的属性,以及讲究年份和老茶的内在驱动性决定的。
而转化通常由两个因素决定:原料的厚度、内含物的丰富程度。
普洱茶的厚并一定就是浓,淡也并非薄,最确切的厚是滋味的饱满丰富有层次,这类型原料才可以在后期仓储中转化中无数种可能,内含物的丰富程度决定了转化的时间,只有一定量的丰富内质在后转化中才可以保持茶叶滋味的饱满,否则内含物偏少,几年十几年内质转化殆尽就不值钱了。
为什么布朗山被称作普洱茶第一茶山,相反有些产区的茶却卖不上高价(就不点名了,小心得罪人),有这方面的原因。
于是尽可能保持普洱茶的原味,杜绝内质的透支就成为重要的议题,尤其这些年避免普洱茶的前发酵,保持最大的转化空间似乎成为了行业主流!
初制摊晾不萎凋,杀青厚锅快炒,揉捻适度偏轻,禁止渥黄等等,都是在避免内质的损耗,甚至发展到茶饼不进烘房烘制,而是选择阴干的做法,这样的茶往往青味浓郁、臭青气显,苦涩较大,刺激性较强,现喝显然是不咋滴的(过度保持转化空间并不提倡,这样还不如直接存储鲜叶。)
甚至有人说,正宗的普洱茶刚制作出来就不好喝,这根源于普洱茶的工艺,如果遇上香高回甘快,温柔似水的茶时却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是不是透支?是不是萎凋过重了?是不是渥了黄?这样的茶现喝确实不错,但入不了藏家的法眼。
要分清楚现喝品质不高并不是品质缺陷,而是为了保持转化空间的妥协,这些缺点要在后转化中消散,从而让普洱茶臻于甘醇,实际上很多普洱茶在3年或者7-8年的时候往往都会有一段时间比较难喝,所以不要以一时的不如意而否定这款茶。
消费者活在当下,藏家收获未来,普洱茶本就是时间的艺术,是慢工出细活,因此碰上不好喝的普洱茶还是得长个心眼,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然霉、腐、臭、烂的普洱茶排除在外)!
呵呵!
作者简介:小小发酵师,中立客观的普洱茶界观察人,资深评论员;大益行情网特约市场行情分析师,擅长发酵工艺和技术的研究与改进外,更专注于普洱茶产业、市场的动向和发展!
(责任编辑:八分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