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诸部后,于1206年初春在漠北立国,国号为大蒙古国,铁木真加尊号为成吉思汗,庙号太祖。他草创了以草原畜牧业为本的国家机构,与文治有关的努力仅限于乃蛮战俘塔塔统阿借用畏兀尔(今译维吾尔)文的字母拼写蒙古语的文字和建立使用牌符、印章的制度。
在政治、文化方面真正迈出决定性一步的是元世祖忽必烈,他继位于1260年,采取了谋臣郝经(1223~1275年)的治国之策:“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①忽必烈参照金制,设立了统管政务的中书省、掌理军事的枢密院、执掌监察的御史台和其它中央机构,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下诏修缮被元军摧毁的曲阜孔庙,主张尊从儒家的道德观念。由于元初重儒和参用金制的缘故,许多旧金官僚得到了重用,如王文统、刘秉忠、许衡等,同样,来自全国旧地的文人画家和艺匠画家也在朝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元代不像宋朝那样设立翰林图画院,而和金朝一样取消画院。蒙古人最初接受的汉文化是来自被征服的金朝汉儒和汉化了的女真贵族,女真人在融汇了汉文化之后给金朝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进步,必然会引起蒙古统治者的效仿,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由草原本位政策过渡到汉地本位统治政策,同时,也保留了许多蒙古旧制,形成了一整套蒙汉杂糅的政治制度。
元代宫廷绘画的专职机构和非专职机构就是在上述的政治大背景下逐步建立和改建的。元代的宫廷绘画机构不像宋代那样集中和专业化,很显然,金代宫廷绘画机构的建制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元代宫廷绘画机构的发展模式,元代宫廷绘画机构除了能找到与金代相似的对应点外,还有一些元代自身的特点。
元代与宫廷绘画有关的机构可大致分为三大类:
一、宫廷的秘书机构,即翰林兼国史院和集贤院,此非专职绘画机构,但容纳了许多文人画家。二、绘画鉴赏、收藏机构,如奎章阁学士院、宣文阁、端本堂和秘书监,前三者相继为宫中文人画家的集结地,秘书监则以艺匠为主。三、服务于皇室的宫廷专职性绘画机构,这类机构十分繁杂,按皇室所需分别隶属于将作院、工部及大都留守司等,在此供奉的画家以艺匠为主,留下画名者绝少。
元廷画家的构成主要是文人画家和艺匠画家,由于元代零星的科举考试未被纳入正常和稳定的取仕轨道,画家们主要是靠举荐或向元帝献画进入朝廷,举荐者官爵的大小和被荐者儒学水准的高下决定了被荐者入仕官阶的起点,献画者佳作的工整精细程度也是获取官爵的关键。
界定元代宫廷绘画的范围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是在朝中任职者绘制的佳作,他们离开内廷后的创作非属此列。其二是在朝中处于艺匠地位的匠师所作的绘画。这些佳迹的作者有著名文人,也有下层工匠,他们或奉旨而作或自绘,但都同处在相近的宫廷文化氛围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在画家成分复杂的元代宫廷中,可分为三类,即文人画家、官僚画家和艺匠画家。文人出身的职官画家和纯粹的官僚画家的共同点是皆供奉内廷,不同之处是他们的文化背景,尚欠儒学修养的官僚画家受到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画法与匠师画的行画相近,如刘贯道、商琦等人。
一、宫廷绘画机构
1.文人画家云集的翰林机构
元廷的秘书机构主要是翰林兼国史院和集贤院暨艺文监(本章简称“两院”),这里荟萃了来自南北各地的汉族文人,其中有许多是文人画家的首领,他们并非专以画艺供奉内廷,亦时有奉旨作画之事(如李衎,官至集贤殿大学士,曾奉旨在宫殿、寺院绘制壁画)。就整体而言,翰林机构里画家们的文思、才情是元朝宫廷内外的艺匠们难以比肩的。
(1)翰林兼国史院
翰林兼国史院的基本职责是奉旨拟写诏令、纂修国史和备顾问,此外,还负责筹备祭祖等事宜,秩正二品。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始置翰林学士承旨一职,至元元年(1264年)才立官署,即翰林学土院,四年,改称翰林兼国史院,至元二十年(1283年),与集贤院合并成翰林国史集贤院,两年后复分立,沿旧称,该院官员每年夏季随元帝巡幸上都,故在上都设有分院,院内的职官设承旨、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直学士等官职,属下有待制、修撰、应奉翰林文字、编修官等职。
在该院供职的文入画家有编修官曾巽申、翰林直学士乔达、翰林文字朱德润、编修苏大年等。在此任职者较多的是擅长书法和诗文的文人,如宫至翰林侍讲学士的康里巎巎等,其地位高于文人画家。可推知,翰林兼国史院的秘书事务和修史之责首先要求任职者具有精湛的文采和书画之艺。
在翰林兼国史院之下筹有艺文监,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正式建于奎章阁学士院之下。顺帝(后)至元六年(1340年)改名为崇文监。艺文监掌理翻译、校勘和刻印儒家经典等事,使蒙古官吏通晓儒学,秩从二品。以太监检校书籍事总领,下设鉴书博士,秩正五品,专司品定书画藏品。另外,还设有艺林库(秩从六品,掌藏贮书籍),广成局(秩七品,掌传刻经籍及印造之事)。
善画竹石的宋敏,在天历元年(1328年)就曾在筹建中的艺文监里任照摩(摩,一作磨),秩八品,应是艺文监的首批文人画家,掌衙门钱谷出纳、营缮料理等事。元统二年(1334年),61岁的揭侯斯在此任艺文监录。另据明代蒋一葵的《尧堂山外记》,一位名朱万初者因进墨称旨,食禄于艺文馆,当是指此地。
(2)集贤院
集贤院掌提调学校,召求隐逸贤良等,并经管国子监、玄门道教、阴阳祭祀、占人祭遁之事。该院不知建于何时,约与翰林兼国史院的创立时间相近,秩从二品,下属官署有国子监、国子学、学文署等,1283至1284年,该院曾一度与翰林兼国史院合并成翰林国史集贤院。成宗、武宗时设院使统领集贤院,后省去,以大学士提领,下设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等职。
可以确信,在集贤院任职的文人画家较多,其地位远胜于在翰林兼国史院供职的文人画家,他们在此任官期间也是他们的绘画高潮期。例如集贤大学土(从一品)张孔孙、李衎是与翰林学士承旨和礼霍孙、赵孟頫平阶的画家,为元廷善画者职官最高者。李衎子李士行得官五品,与集贤院任集贤侍读的商琦同在,想必李士行也在集贤院供职。此外还有集贤侍读学士(从三品)李倜、集贤待制(从五品)赵孟頫次子赵雍等。集贤院与秘书监在职官上有着颇为密切的互调关系,如商琦在皇庆元年(1312年)授集贤侍讲学士(从三品)、泰定元年(1324年)转调秘书监任秘书卿(正三品)。
两院的职官名称多有重名,故难以指明在两院任职的所有文入画家具体供奉于哪一院,也不能排除两院职官有互换的现象,如书画大师赵孟頫在仁宗朝交替供职于两院。他是两院的核心画家,他在两院之间频繁互调,更增强了赵孟頫画学思想和艺术风格的渗透力。赵孟頫离世后,两院已失去了昔日绘事之盛。
(3)奎章阁学士院及类似机构
至冶二年(1322年),赵孟頫故去,翰林兼国史院和集贤院已不再是元代宫廷文人画家的活动中心。天历二年,文宗为了铭记“祖宗明训”,在大都兴圣殿西面的奎章阁(今国家图书馆古籍部北面)设立了一个文职机构,因其位置所在,故称奎章阁学士院,秩正二品,由大学士统领,下设侍书学土、承制学土和供奉学士。1329年,在奎章阁学土院之下设艺文监,掌管艺林库和广成局。
奎章阁学士院的职能是专为元帝叙述古代治乱历史,叙述的依据除了古代史籍之外,还以图为鉴,如在至顺元年(1330年),康里巎巎取五代郭忠恕《比干图》以进,谓商王不听忠臣之谏,遂亡国;又进宋徽宗画,言其多能,独不能君,身辱国破。
该院的中书平章赵世延和侍书学士虞集曾奉文宗旨编纂《经世大典》。这就需要一些长于书画的文人在此任职,讲述历史图画和鉴赏历代法书名画等,这里不仅云集了来自江南的文人画家,而且聚集了蒙古人、色目人及北方汉人,蒙古贵族子弟在此还可以学习经学。
供职于奎章阁的诸臣多为当时名儒,其核心画家是鉴书博士柯九思,其次是书家兼画家、授经郎揭缓斯等,极有名望的书家虞集和柯九思常在奎章阁鉴赏古书画和当朝名迹,并在其上书写题跋,二人“以讨论法书名画为事”②,在朝中传为美谈,留下了虞集篆文的“天历之宝”、“奎章阁之宝”两方御用鉴定玺。
十二年后,奎章阁艺事之盛随着它的撤销而告终。(后)至元六年(1340年),康里巎巎奏请顺帝设宣文阁以代奎章阁,“存设如初”,并奉敕以翰林学士承旨之职统领宣文阁,宣文阁不再设置大学土,取代离职回乡的柯九思是书法家周伯琦,继续承担原奎章阁的书画鉴藏职能。但是,宣文阁的编制和地位大大缩减了,特别是它的艺术功能已十分淡化了。
由于宣文阁已无著名画家任职,各类史籍中均不见有绘画活动的记载,此间鉴藏印玺为“宣文阁宝”和“宣文阁图书印”;不到20年,至正九年(1349年),顺帝又增设端本堂,是为太子讲读之所,有鉴藏印“端本”。但是,两处的艺事活动每况愈下。
2.艺匠画家居多的收藏机构
秘书监和昭文馆是元代管理皇家图书的机构,所不同的是,秘书监兼有收藏皇室书画藏品的职责,昭文馆还承担学术研究和授徒之任。文人画家几乎不涉足此两个机构,此处系有一定文化造诣的艺匠画家的集结地。
(1)秘书监在宫廷绘画活动中的作用
秘书监机构始于东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典藏禁中古今图书秘籍,隶属太常。经数朝至辽,除隶属关系有所变化外,秘书监的文化性质基本没变。金代的秘书监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是画界高手的汇集地,如山水画家李山、文人画家王庭筠之子王万庆等就曾供职于此。元政权承袭了金朝秘书监的体制,召集了更多的专职画家。
元代秘书监的前身是1236年设在山西平阳的经籍所,是元太宗从耶律楚材之计所建。30年后,忽必烈将此迁入京师,曾一度改名为弘文院,至元九年(1272年)定名为秘书监,秩正三品,掌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和历代书画珍品,设卿、太监、少监、监丞等宫。南宋灭亡后,查收了南宋内府的图籍、书画等。此外,秘书监还负责装裱、修复古书画之事。秘书监有书画收藏印“至正珍秘”及其直属上司的“都省书画之印”。
秘书监的建制十分稳定,贯穿整个元代,它所监理的与书画有关之事包括鉴藏、分类、修复、装裱、入匣、编目等事宜。在秘书监里,也有专职和鉴定官即辨验书画直长,设立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正八品,其地位远远低于翰林兼国史院下艺文鉴和奎章阁中的鉴书博士(皆为正五品),秘书监的辨验书画直长看来是负责一般的初步鉴定和分类之事,无权在书画上题写鉴识。
云集在秘书监的画家除了班惟志之外,几乎全是清一色的行画画家,如界画画家典簿王振朋,工笔画家、秘书卿商琦,秘书少监史杠,书画辨验直长任贤才等。肖像画家有书画辨验直长唐文质,他曾在大德五年(1301年)彩画诸国职贡使臣,“功臣官爵姓名图画至今后世传之以为盛事。”这是《秘书监志》记载的该机构惟一具体的绘画活动。
(2)绘画匠师的殊荣之地昭文馆
昭文馆是掌理图书、学士活动的内廷机构,涉及的事务有收藏、修撰、校雠图籍和教授生徒,兼有皇家图书馆的职能,还参议朝迁制度和礼仪改革等要政,元朝的“昭文馆大学士,从二品,亦至元时所设”。③官昭文馆大学土的画家相继有郝经、溥光、何澄,还有雕塑家兼画家刘元等,多数是以此职致仕的。
查遍有关元代职官的史籍,除了《元典章》记载此职外,没有任何关于昭文馆的详细记载,也许昭文馆系虚设机构,那么所谓“昭文馆大学士”大约是一个带有荣誉性的虚衔,若是确有此馆,确有其职的话,在昭文馆大学士之下还应设有若干官阶,现全无。引人注意的是,除了郝经以外,溥光、何澄、刘元等都不是文人画家,在艺术上都颇得元廷赏爱,也许是限于他们的文化品位,难为“两院”所容,因此,元帝赐衔昭文馆大学士亦在情理之中。
二、元廷的专职绘画机构
在元廷专职性绘画机构供职的画家大多为艺匠,绘画手段以秉承唐、宋、金诸朝民间画艺为主,画法工整精致,绘画在这里成为一种手工艺劳动,画工与漆工、刻工、装裱工同役同伍。一般说来,他们的社会地位远远低于前一类的文人画家和职官匠师,主要从事宫内及都城皇家建筑的装墙饰壁、雕梁画栋和绘制大量供宗教活动用的佛像等创作活动。
具体地说,工部之下的梵像提举司以绘制佛为主,将作院下的画局与设计工艺品有关,御衣局则设计皇室衣冠,侍奉皇室穿用之事;祗应司下的画局完成皇家的建筑用画等等。总之,凡皇家的精神生活所需和日常穿用等与绘画有关的物品,均按其使用性质的不同分配给上述诸工匠机构。在这些机构中云集了来自各族民间的能王巧匠。可以说,元代的各少数民族工匠们在这里空前地施展了其民族艺术的特色。
1.工部下的绘画机构
和历史上的任何朝代一样,元代管理工匠最庞大的机构是工部,“掌天下营造百工之政令”,正三品,下设府、局、司共六个,在诸色人匠总管府之下设有一绘画机构——梵像提举司,秩从五品,“董绘画佛像及土木刻削之工。至元十二年(1275年),始置梵像局。延()三年(1316年),升提举司,设今官。”设提举一员,与石局、木局、油漆局等八局并立。另外,在工部之下的大都匠人总管府里,设有绣局,用从七品印,设大使一员,“掌绣造诸王百宫缎匹”④,某些样稿,须由绘画机构提供。
2.将作院下的绘画机构
将作院是元代特有的掌理艺匠的机构,与工部略有不同的是,其工艺性更强,属宫中细作,品级高于前者,秩正二品,经管的主要范围在宫内,“掌成造金玉珠翠犀象宝贝冠佩器皿,织造刺绣缎匹纱罗,异样百色造作。”⑤下辖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异样局总管府、大都等路民匠总管府等机构,督率各色工匠造作。
该院始设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以院使总领,其下还有译使,说明该院有不少少数民族官吏和艺匠。在将作院下的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里设有画局,“秩从八品,掌描造诸色样制。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大使一员。”这里的画局虽与玛瑙提举司、金丝子局、瓘玉局等14个机构并峙,但品级最低,其职能是设计御用工艺性绘画。
若不是元代刘贯道在其《元世祖出猎图》轴上题写名款“至元十七年(1280年)二月御衣局使臣刘贯道恭画”,恐怕难以使人得知在将作院下的大都等路民匠总管府里的御衣局有画坛高手刘贯道的存在。在御衣局里,还有韩绍晔,官至御衣局使,擅画山水。据《元史百官志》卷八十八载:“御衣局,秩从五品。至元二年(1265年)置,达鲁花赤、提举各一员,从五品……”该局与备章总院、尚衣局、御衣史道安局、高丽提举司、织佛像提举司并立。以笔者拙见,御衣局的画师应是皇家御用服饰的设计者。
3.大都留守司下的绘画机构
在诸艺匠机构中,大都留守司的职能较为单一,负责经管、修葺两京宫城和御用车服,因而最贴近皇家,据《元史百宫志》卷九十载:“掌守卫宫阙都城,调度本路供亿诸务,兼理营缮内府诸邸、都宫原庙、尚方年服、殿原供帐、内苑花木,及行幸汤沐宴游之所,门禁天钥启闭主事。”秩正二品,以留守官提领,下设13个机构,在其中的祗应司之下,设有画局,“提领五员,管勾一员。掌诸殿宇藻绘之工。中统元年(1260年)置。”与销金局、油漆局、裱褙局、烧红局并列。该画局显然与匠作院里的画局不同,主要从事画壁饰梁的工艺性建筑绘画,画工们也许会参与寺观壁画的创作活动。
整个元代,仁宗朝是创作绘画的巅峰,文宗朝是鉴藏绘画的高潮。这个高潮的标志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宫中画家,比元朝任何时候都要多得多,其绘画成就也是其他时期所无法比拟的。宫廷的收藏机构与朝中的绘画创作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着重研究元廷与绘画有关的诸种创作机构、收藏机构的基本建制及其绘画活动,探寻元代宫廷绘画发展的各个阶段,并对其传世佳作和佚名之作进行粗浅的分析(诸如时代、作者、动意等),着重研究在元廷任官职的文人画家、官僚画家和艺匠以及他们在朝中任职期间绘制的各类精品。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
注释:①[元]郝经:《陵川集》卷三二《立议政》。
②[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六。
③[元]佚名:《元典章》。
④⑤《元史》卷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