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家建筑苏式彩画的特点

2020-04-23 zsdown520  1587  收藏  管理
◆ 官式苏画的特征

  官式彩画在等级制度上的划分是很严格的,不同类别的彩画在建筑装饰上是不能滥用的。而官式苏画的等级划分是比较困难的,它不像“合玺”、“旋子”彩画那样,在细部纹饰上都有严格地规定,甚至排列顺序都不能颠倒,用金部位多少都有详尽的要求。官式苏画在纹饰和工艺上都是比较自由的,官式苏画总体上大致可分为三个等级:

  1、高等级的官式苏画(金线苏画),主体线路为金线,卡子、锦纹、夔龙、夔凤、花团等细部纹饰为片金或金琢墨拶退做法,局部枋心、盒子为窝金地做法。

  2、中等级的官式苏画,主体线路为墨线,卡子、蝠磬、卷草等细部纹饰基本上为烟琢墨拶退做法,个别地方点金做法。

  3、低等级的官式苏画(墨线苏画),主体线路及纹饰均为墨线,不见金色。

  官式苏画的等级关系难于划分,一般的说一组建筑群的主体建筑采用高等级的官式苏画,次要建筑采用低等级的官式苏画。

  ◆ 官式苏画装饰性强

  《工部工程做法注释》上说:苏画做法,名目虽繁,初制唯以五彩变幻运用自然,除金琢墨苏画一种线路花纹饰金,其余类以淡雅朴素见长。不若后来名目之繁,大量使用金饰。清早期苏式彩画在“金箔”的使用上是十分有限的,用金量只占画面的很小部分。到了清中期,金箔的使用大大增加了,由原来的大线、卡子局部纹饰饰金演变成较大面积饰金,如宁寿宫花园的云光楼彩画,枋心里纹饰是窝金地青绿山水,倒挂楣子的牙子是混金的。碧螺亭海墁式苏画的檐垫板是浑金底色上饰以黑花蕊的白色梅花。金色是诸颜色中最易于表现华贵、庄重的颜色。在清中期苏式彩画较大面积的使用金箔,是与当时康、乾盛世的政治经济相关的,象征统治阶级的皇权。清晚期,由于两次鸦片战争,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败,苏式彩画的用金量减少,只在局部殿座用金。例如西六宫的长春宫四角游廊彩画,枋心为窝金地花卉。

  ◆ 官式苏画题材广泛

  官式苏画在题材的选择上是为皇家服务的,体现皇帝的尊严、皇权的威严,出现了一些以夔龙、夔凤为主题的图案,配以博古、写生画、人物画、花鸟画等活泼的纹饰。从宁寿宫花园整体园囿建筑上看,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宇,如宁寿宫花园的古花轩、遂初堂、萃赏楼、符望阁、倦勤斋等建筑彩画的纹饰是以龙纹为主要题材,次要的殿宇(配殿、亭子、游廊、敞轩)的建筑彩画有了相应降等级的纹饰变化,主要以锦纹、西番莲、博古、写生画、团花和吉祥图案为主。

  官式苏画的纹饰题材上还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吉祥图案,它运用景物隐示吉祥,寓意极为丰富。如“万寿”即万寿无疆,彩画上“万”字用在飞头上“片金万字”,“寿”字用在椽头上“片金园寿字”。万寿无疆原本是祝愿长者长寿之词,后来就成为祈祝皇帝长寿的专用词。再如清中晚期官式苏画上大量使用云、蝠图案,表示万千之意,故称“万福流云”。因为“蝠”与“福”字同音,故以此代之。清中期官式苏画的枋心、包袱心里多使用“寿山福海”,“海鹜添筹”等吉祥图案,“寿山福海”是祝辞“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演变而来的。这两种吉祥图案在皇家建筑彩画中最常见,特别是绘于祝寿之所。如故宫的体和殿、储秀宫,是光绪十年为庆祝慈禧太后50岁寿辰而绘制的彩画。

  清中期的官式苏画里的写生画,以工笔重彩为主,到了清晚期,写生画大部分为兼工代写的小写意,主体纹饰多以花卉组成的吉祥图案为主,其中又以牡丹花最多。牡丹花和玉兰、海棠寓意“玉棠富贵”,牡丹花和石榴寓意“富贵多子”,牡丹花和石榴、佛手、桃子寓意“富贵三多”,三多即多子、多福、多寿。石榴象征多子,佛手象征多福,桃子象征多寿。人物画的内容、多画“四儒八爱”等反映封建社会“贤、儒”思想的题材。

  ◆ 官式苏画工艺精

  清中早期官式苏画的题材主要和旋子、合玺彩画一样,是以龙纹、凤纹为主,吉祥图案、写生画为附。这样就决定了它的绘制工艺与合玺、旋子彩画无大的区别,遍刷青绿大色,沥粉贴金。工艺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工艺做法,玉作、拶退、平涂开墨、纠粉、反切等手法,这个时期的沥粉工艺是沥双粉,两条细粉并列组成。到了清晚期,官式苏画的题材、纹饰转向更多的写生画,故专用于写生画的“落墨搭色”、“硬抹实开”、“作染”、“拆垛”、“洋抹”等工艺作法便应运而生。“洋抹”是匠人用语,即从西洋传过来的水粉画,用光线的明暗表现物体的一种画法。如宁寿宫花园的玉粹轩找头部位的开光里,撷芳亭的枋心里的写生画都是洋抹画法。中国传统的国画是以形写神,用线条的粗细、硬软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如铁线描、钉头鼠尾、莼菜条、春蚕吐丝式线描。而“洋抹”恰恰吸收了西洋绘画的精髓,把它运用到彩画中。

  清中期官式苏画的颜料使用,主要以中国传统的矿物质颜料为主,普遍大色为石青、石绿,少量范围内使用洋颜料。除此以外,清中期官式苏画还广泛使用了间色,如香色、紫色、粉红色,并且一直延续使用到清晚期,成为区别其它类型官式彩画的特点。中早期官式苏画的间色使用面积较大,一般用在找头上、包袱心、枋心、柁帮等处。清晚期,官式苏画的主要颜料被洋青、洋绿所代替,间色的使用面积也逐渐缩小,只用在锦纹的箍头、带子、海棠盒等小型图案里。

  清中早期的官式苏画,在纹饰组合及设色上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比较灵活。如清晚期成型的设色规律是“青箍头、青楞线,绿找头上画软卡子、黑叶子花卉。绿箍头、绿楞线,青找头上画硬卡子、聚锦。”清中期官式苏画设色非常灵活,有的是“青箍头、绿楞线,绿找头上画硬卡子,绿箍头、青楞线,青找头上画软卡子。”清晚期的找头主要是青绿两色颠倒,而清中期大量加入了中间色,香色、米色、石黄等,中间色与青绿两色穿插重复使用,无疑冲淡了单纯青绿色的庄严、肃穆感,使整体色调变暖,色彩更加丰富。

  ◆ 官式苏画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清康、雍、乾时期,由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达,海外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象朗土宁等一批外国传教土进入中国传教,把西方的文化带入了中国。这个时期相当一部分为皇家服务的艺匠,吸收了西方的文化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涌现出一批中西结合的宫廷画家。中国的实用美术工艺品、珐琅、瓷器都吸收了西方的图案、造型,同样官式苏画也接受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出现了“西洋画”。如玉粹轩找头里的开光水粉画,用颜色来表现物体的光感、质感。粹赏楼枋心里的洋卷草,就是从珐琅瓶上的图案照搬过来的。清晚期,西洋画更多的出现了,枋心里的线法山水画,即所谓的“界画”,都是通过线条、造型、色彩、光感来表现的。

  至此,清代的官式苏画,在流传中不断衍进、发展,从传人至成型后渐趋完善、规范,始自清代中叶,成型于清代后期。大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它纹样活泼、不呆板、在有秩序中求变化,形成皇家建筑彩画的独特风格.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

400-1130-803

周一至周日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