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玉新工,专骗“二把刀”
由于暴利驱使,古玉造假非常猖獗,一些不法分子把眼光瞄上了那些有一定鉴赏知识的人,专骗“二把刀”,而被骗者仗着自己有几分鉴赏知识,上了大当还不知道。这伙人拉帮结伙,形成了一条龙式的生产链条,其生产出来的“老玉新工”精仿品让人防不胜防。
造假者先到陕西咸阳等玉件出土比较多的地方购买无纹饰的出土素玉片,再到浙江、杭州等地去做纹饰,然后仿雕出古代纹饰,再将纹饰做旧,真真假假,让你防不胜防。还有的造假者专做新玉仿旧,雕好纹饰后再到安徽蚌埠等地去做“皮”,即根据雕好的花纹做出各种沁色。
这些不法分子做旧的方法也是参照古文物书籍上介绍的那些方法,但有一些“改进”,更富有欺骗性。搞考古工作的人都知道,春秋战国墓底,很多都有薄薄的一层腐泥,这是当时人的尸体和各种布类陪葬物长久腐烂以后形成的。此外,古代人殡葬爱用朱砂,很多出土商周古玉就沾着尸泥和朱砂。造假者就利用人们这一心理,从挖墓人那里购买尸泥,拌了朱砂沾在做好的假古玉上,仿制新出土的古玉,再打上蜡,专骗那些有一定鉴定知识的“二把刀”。
辨认“老玉新工”,要注意纹饰内外光色是否不一。如果遇见有尸泥的“出土”古玉,先把朱砂取下一些在手掌里搓搓,古代朱砂年久失色,新朱砂一搓就见红。此外也可用鼻子嗅一嗅,除尸臭外是否隐隐约约有石蜡味,因为仿古玉是靠蜡来提光的。
按图造假,专骗初学者
赝品与真品之间的巨额成本差价是古玉造假的原动力。许多造假者利用初学者迷信书籍的心理,专门挑那些书上可以查得到的玉器来仿。这些仿品虽然外形和真品十分相似,但只要大家仔细观察它的细微处,总会看出破绽和败笔,一经比较,不难断出真伪。
如仿良渚玉琮,仿品歪斜不正,结构松散,全无章法,真品则结构严谨,古风浓郁;再如仿石家河文化玉凤,仿品纹饰僵硬,浮雕感不足,欠缺动感,玉质干涩,无明显沁色,与数千年前的出土古玉呈色不符;另外,仿商周玉器上的朱砂痕迹,真品朱砂沉稳,与玉色协调,伪品朱砂痕迹鲜艳,与玉色不协调。
初学者首先要把握古玉的时代特征,其次要看加工方法。古玉用砣磨出来的花纹同现代电动玉雕机刻出来的不一样,古玉的线条用肉眼看流畅,十倍放大镜下可见迟迟钝钝,边有毛刺。另外是看光,古代磨玉的砂石没有现在磨玉的金刚砂锋利,人力加工的转速也没有现在电动的转速快。古玉用手一摸感觉很温润,在放大镜下却显得坑凹不平,光线散射。而仿古玉却磨得很平,光色很强。因此,看玉光要分清楚是“柔润”还是“光亮”。
无中生有,专骗捡漏者
还有的造假者反其道而行之,利用买者的“捡漏”心理,凭空想像,无中生有,专造书上没有的东西。这些造假者或随心所欲臆造纹饰,或把各个时代的纹饰拼凑在一起,或画蛇添足,追求怪异奇特。初学者如果没有深厚的收藏知识,难免经常上当。如仿战国鎏金玉器,唐代玉佩上有镶嵌金段工艺和贴金工艺,尚不见汉代玉鎏金的直接文物证据,故不能确认。
云教授说,“捡漏”是古玉市场发育初期不成熟的表现,是信息和鉴赏知识极不对称形成的偶然。试想想,已经发展多年日趋成熟的玉石市场,那些标价在3000元至5000元的古玉,还能是真品吗?收藏者要多实践,多掌握对比资料,多更新知识,形成鉴赏知识的储备。吃一堑,长一智,不但要了解真品,也要了解伪品,吸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火烧油炸,骗你没商量
古玉的造假由来已久,造假手段也五花八门,你需要什么年代、什么样的古玉,造假者都能满足。目前市面上的赝品古玉主要是仿红山文化玉、汉代出土玉、良渚文化玉,大部分来自浙江湖州、安徽蚌埠、江苏扬州和徐州以及河南南阳等地。例如目前仿造最多的是红山文化玉猪龙,一般采用熏、烤、烧、煮、炸、蚀、沁色、酸蚀等工艺做旧。由于玉器石料本身就是“老”的,因此仅凭其雕工、皮壳和包浆来辨别真假确实困难。假玉器大都采用价格低廉的岫岩玉、独山玉、蓝田玉或其他低质杂玉做成,这些玉硬度大都低于5.5,更有甚者以类似玉石的石头冒充真玉,造伪者把这些石头做成各种器物,冒充玉器。玉质鉴别不精者极易被其所骗。再加上古玉市场向来也是打真不打假,国家也没有明文规定允许在市场上贩卖古玉,收藏者购买古玉时,商家一般不会出具鉴定证书,售货凭证也不会注明商品特征,只是口头说明是某朝、某代的古玉。交易成交之后,收藏者即便发现是赝品,货款也很难追回。
云教授说:“古玉负载了很多信息,蕴涵了很多知识,我们了解它、研究它有无穷的乐趣,既可以怡情养性,又能增加历史知识和文化修养。鉴定古玉的年代和甄别真伪是连带进行的,如果没有识别出真假,那其它方面的鉴定都没有什么意义。对于古玉,我们要仔细比对,认真分析,找出疑点,只要是假的,总会在某些方面露出破绽。”
图为造假者专门挑书上可以查得到的玉器来仿。这些仿品虽然外形和真品十分相似,但只要仔细观察,总会看出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