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是玉成器的基础,面是器呈美的关键,线条是形体与装饰的灵魂。
1、把握形态的关键线
玉器形态构成的线条,有轮廓线、结构线、动态线三条关键线条。这三条结构轮廓线是客观存在的,但在玉器的审美过程中,往往注意不够,只看形体,不看形态;只管装饰线,不管形体、形态线。事实上,构成玉器形态的线条,比纯装饰线来得重要得多,因为涉及到玉器重心是否稳定,比例是否恰当,体量是否合适,造型是否优美,是衡量玉器优劣、好坏的关键。
当我们从某一角度观察一件玉器的立体形象,玉器形体边缘外围形成的线条,就是轮廓线。抓住了轮廓线,一件玉器的大体形象就表现出来了。无论是上古玉器,还是中古、近代玉器,其轮廓线,多数是弧线,或是射线,有棱有角的直线非常少见,即使是看似方正的玉琮,轮廓线也不是直线,而是弧线、折线、曲线和射线的综合运用。玉器的轮廓线以弧线、曲线为主导,更能显示出玉器的圆润灵巧。
玉器上的结构线,有时不一定明显,主要是因为玉器不像建筑、家具、实用物品等,必须要有符合力学原理和比例分割的结构。这并不等于说玉器没有结构线,而是较为隐藏而已。在玉挂件边面的转折、交界处,在玉制器皿的口、底、把手等关键部位,都有功能明显的结构线。
在玉器结构线中,还有一条线,处理好了是看不见的线,处理不好是显而易见的线,是一条隐藏的结构线,这条线就是重心线。人蹲、立时有重心,这是大家明白的道理,若重心不稳,人就会跌倒。玉人物、玉器皿重心不稳,一眼就能看出来。中国古代玉器绝大多数玉器的重心线,处理得相当不错,特别是清代的玉山子,给人以稳如泰山的感觉。但也有一些玉器由于比例失当,显得重心不稳。如明代玉杯,杯身过胀、把手过扬,就显得有点头重脚轻、左右失衡。
不仅着地的陈设玉器有重心线,连穿挂的玉饰件也有重心线,不过这条重心线不像陈设玉器是在底下,而是在上面,用线挂起来后就一清二楚。如战国时期的S形玉龙,形态生动,神情活泼,下面没有着力点,上面有一个穿孔,是用来垂挂用的。若用线将其挂起,尽管左右两边往往是不对称的,但左右均衡,有较好的视觉效果。这说明玉挂件同样有一条重心线,只是更为隐蔽,不易觉察。
轮廓线、结构线是每一件玉器必备的线条,若缺了任何一条线,就不是一件完整的玉器。动态线并不是每件玉器都具备的,静态的玉器就没有动态线。动态线最能体现玉器人物或动物甚至植物动态的趋向,如西周的玉鹿,汉代的仙人飞马,由于在玉器作品上较好地应用了动态线,使作品生动活泼,活力四射。
有些看似静态的玉器,实际上有动态线。如商代的玉戈,既不是动物形,也不是植物形,而是尖首状,好像没有动态线,但玉戈两侧流线型的边刃线,显示玉戈的锋芒毕露以及具有的不可抵御的杀伤力。玉戈的边刃线就是动态线。有些玉器的动态线与轮廓线,往往是两者合而为一的。如汉代的玉舞人,弯曲的双臂,飘逸的长袖,既是轮廓线,又是动态线。唐代的玉飞天,也有同样的情形,轮廓线、动态线为同一条线。一些花卉形玉器,也有动态线。如北宋时期的折枝花,正因为有了动态线,我们才知道,这是盛开的菊八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琼花。
2、深化主题的装饰线
如果说轮廓线、结构线、动态线是为了使玉器造型更正确,姿态更优美的话,那么,玉器面上的装饰线,是为了使玉器更生动,更灵巧,更好地表达出思想内涵及艺术主题。
仅从中国玉器装饰线条的形态看,不考虑内容的因素,玉器的装饰线条主要流行于唐以前,唐以后玉器上的装饰线条,逐渐被立体装饰面掩蔽,所以线条在玉器装饰上已不是主流,代之而起的是透雕的装饰面。
唐以前中国玉器装饰线条,主要有断续的阴刻线、勾勒阴阳线、“汉八刀”、细密短阴线等。
由于玉料硬度较高,一般都在5度以上,非一般工具能刻划得动。所以,童年时期的中国玉器,大多光素无纹。玉器上大量出现刻划花纹,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尤其以良渚文化玉器图纹线条,刻划水平较高。分析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线条,我们发现是有落笔、起笔,有轻有重,过渡自然,走向清楚,能按要求描绘出有规律的图像、图形,说明玉器上装饰线条的刻划技艺已较为熟练。同时由于雕刻工具的局限,加上速度不够快,线条带有粗细不一、断断续续的痕迹,毕竟玉的硬度太高,毕竟人的腕力有限。
商周玉器的线纹,与新石器时代玉器上断续的阴线相比,一些地方明显不同。首先,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饰纹,是为了表达重要的思想内容,主要作用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深化主题。商周玉器线纹,虽然也有一部分是为了强调内容的需要,但更多的是为了装饰。因此,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玉器上见到相同的线纹,相同的线描图形、图像。其次,商周玉器的线纹,既有阴线,还有阳线,而且绝大多数的线纹是勾勒的,即线纹是封口的,起点与终点是同一点。勾勒阴阳线纹,是商周玉器工艺的一大创新,既扩大了玉器的装饰效果,深化了图形的表现力,又为玉器装饰由线至面,由线纹向浅浮雕、镂空过渡,找到了路径,打下了基础。两条阴线相交,就形成了一个浅浮雕的阳面,若将一条阴线再加深,就形成了高浮雕装饰。商代西周玉器上的阴阳线纹,是东周至汉代玉器浅浮雕、镂空装饰的先声。第三,商周玉器上的阴阳线纹,深浅一致,粗细相同,应用自如,应是用各种勾铊琢磨出来的,而不是用手直接在玉器表面刻描的。这表明,商周时期已出现琢玉的机械工具——水凳,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否则无法固定铊具,琢磨出如此精美、精细、规范的图案花纹。
古玩家推崇备至的“汉八刀”,是在广泛流行镂空、浮雕玉器装饰风气的情况下新出现的玉器装饰线条。“汉八刀”并不是有八个刀数的线纹,而是因线纹象“八”字,故称“八刀”。同时因汉代玉器才有的装饰线纹,故在“八刀”前加上了一个“汉”字。这不是汉代当时的名称,应是宋以后古玩家的称呼。
“汉八刀”线纹直切玉器表面,深浅有度,遒劲有力,有干脆利索的雄风,有大刀阔斧的气势,刀刀有声,线线切地。这需要锐利的工具,这需要快速运转的工具。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这两者都具备了。
锐利的工具,文献上说的是“锟吾刀”。《列子·汤问篇》谈到周穆王征讨西戎时,西戎人献锟吾之刀,“用之切玉如切泥。”《太平御览》称“金刚出天竺、大秦国,一名削刀,削玉如铁刀削木。”据考证,锟吾刀为金刚石之类,文献记载较早,但真正用于琢玉,似乎在汉代。从考古出土的先进的汉代木结构来看,汉代出现结构更为合理,转速更快,效率更高的琢玉水凳,也是在情理之中。由于“汉八刀”力量较大,不易操纵,所以仅用于玉蝉、玉握豚等装饰简单的玉器。
“汉八刀”是绝技,至今有不少玉匠模仿,但永远无法达到其蕴藏力量,显示锋芒的神韵。
史论家认为,中国艺术,是线的艺术,尤其是中国的书法、绘画,将具有东方民族风情的线条艺术推向极点。玉器作为中国艺术的组成部分,自然是离不开造型艺术,也离不开线的艺术。当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玉器的线纹,一部分是玉器所特有的,如勾勒阴阳纹,“汉八刀”。也有相当一部分线纹是受其他艺术的影响,尤其受青铜、漆器装饰线条及书画表现方式的影响较深。简而言之,魏晋南北朝以前的玉器线纹,主要受其他工艺美术的影响,魏晋南北朝以后的玉器线纹,主要受书、画艺术线条表现形式的影响。
在中国美术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但玉器艺术走至低谷,可能主要是玉料来源困难、缺乏高水平的玉匠以及将有限的玉料作为仙药服用等原因。偶见这时期的玉器,特别是北朝玉器,不一定在造型上有多少出新,但在线条的运用上,不仅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能在硬度很高的玉器表面,刻划生动流畅,婉转自然的细阴线图像,毫无早期玉器阴线纹的那种拖泥带水的断续感,与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的绘画线条,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两者的关系不言而喻。唐代玉器人物、动物上的硬硬的短阴线纹,与唐代大画家吴道子创造的“疏体”线条,又有很多相同之处。可以这样说,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玉器上的装饰线条,都可以在这时期大画家的画作上找到渊源。
四、不可忽略的点
点是视觉艺术的最小单位,因为点没有距离,缺少空间。点又是视觉艺术的最大单位,因为有了点,才有宽阔的艺术空间,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任何的距离,任何的空间,都是从点开始的。玉器上的点,没有形体来得直接,没有线条来得明显,但都是实实在在的点,是玉器形体构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观察玉器面上的点,先要注意到,玉器的成形,是从点开始的。无论玉料的大小,也不管玉料的优劣,若要将玉料琢成一件玉器,先要考虑玉料上的一些关键点,这些点有时关系到一件玉器作品的成败。如一块玉料上的上下两点,就决定了一件玉器的高度。一块玉料上左右两点,决定了一件玉器的宽度。上古时期的玉琮,取料时十分留意上下的边缘,能保留的尽量保留,这样能在有限的玉料上,可以使玉琮尽量做高、做大。琢制玉璧时,也十分注意玉料左右边际的两点,道理也是同样的。琢制巧色玉时,玉料上关键的一点玉色或玉皮,最后有可能成为作品上的亮点,琢成神情兼备的人物、动物的眼睛,或是植物的果实,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观察玉器上的点,还要注意到线条、镂空饰面的走向。凡是线条艺术、雕刻艺术,都是由点开始,由点到面的。玉器上线条、镂空饰面走向的起点,比其他雕刻艺术更容易找到。大多数玉器装饰线条,起点落笔较重,窝点较深,表明玉器线条刻划时,先要定一个点,然后再从点向外延伸,构成优美的线条。这是因为玉硬度较高,若不先定点,线条刻划容易打滑,无从下手。这一点从玉器镂空装饰上显得更为清晰。汉代以前玉器的镂空装饰,无论花纹多么复杂,图案多么严谨,内容多么深奥,几乎都是先定一个点,用一小圆管钻出一个小孔,再以小孔为起点,向不同的方向扩展,构成有内容有形式的镂空装饰线纹。
观察玉器上的点,更要注意到玉器的钻孔方式。从功能看,玉器上的孔有三种类型,一类孔,如上所述,是为了镂空装饰的需要。第二类是玉器性能的需要,玉琮、玉璧中间留孔,都是为了满足玉器造型的需要,若中间没有孔,就不成为琮与璧了。玉璜只有半个孔,也必须留出,否则也不成为玉璜。第三类,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孔,如玉斧、玉戈上的孔,是为了捆绑需要,以便更有效地使用。商周时期动物玉器嘴部的孔,既视为动物的嘴,又可作串挂用,一孔两用。玉器的孔,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琢磨时,先要定点,然后再钻孔,这样能得到所需要的孔。我们也常在玉器表面看到由于定点不好,需要重新钻孔的例子。
从形态构成看,玉器上的点虽不大,深浅不一,大小有别,意义却不小,关系到线条装饰的得失,关系到形象塑造的成败,不可小看,不可忽略。
中国玉器的形态构成,也可理解为琢玉工艺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由点开始,以点带线,由线至面,面面成体。认识了中国玉器的点、线、面、体,也就了解了中国玉器的形态构成与工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