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4000年左右,黄河流域的玉器文化开始繁荣,延续到夏代晚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礼器的品种和形制已经规范化,玉器所承载的神性和理念超越了过去的时代,中原文化从此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主流文化和正统文化。
远古时,寻找玉石通常是就近取材,平原或适于行舟的江湖一带可能会有远距离的玉石采集。当时对玉石的选择比较宽泛,坚硬的彩石都能派上用场。礼器的用料要讲究、规范一些。在黄河区域,玉璧和璇玑往往选用较为透明的材料制作。圭和璋会选用透光度低、颜色偏暗的材料制作。钺和琮的玉料选用相对宽泛。礼器与敬神和祭祖有关,要采用有灵性的石头,像玛瑙一类过于透明鲜艳的材料和花岗岩一类的顽石都不适用。
新石器晚期至夏代,不同文化区域的玉器的主要材质是不同的,如果以新疆的和田玉作为标准,良渚文化区域采用的玉石的硬度偏低,这是此地的玉器纹饰繁缛的一个主要因素。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区域采用的玉石与新疆的和田玉相似,硬度达到摩氏6.5度,难以雕琢,所以多为素器。红山文化区域采用的玉石在硬度上介于良渚和齐家之间。这是大致的分析,也有特殊情况。从新石器晚期至夏代,不仅青铜工具被用于玉器的加工,铁金属可能也被少量应用,自然铜和自然铁不算是稀有矿物,先民们不会视而不见。因缺少考古依据,对于当时玉器的具体加工方式不够清楚,比如机械的结构、工具的造型等等。
从玉器上所留下的痕迹来判断,当时已经有了片状金属的拉锯式切割方法,也掌握了用管状金属在玉器上旋转钻孔的技术。使用这些金属工具时离不开一种材料,就是解玉砂,其硬度要高于玉石,一般会选用石英类的矿物,或是自然界的沙子。在文献中,有古人以宝石的粉末琢玉的记载。
到了夏代,有些玉器的加工似乎是由精密的机械装置完成的,比如造型各异的礼器。这一时期,黄河下游出现了一些带有浅浮雕纹饰的玉器,雕琢这类玉器需要相应的工具,要用造型像火柴棍一样的砣具,将其固定于旋转的台面上,借助解玉砂可以在玉器上减地和打洼。笔者见过几件这类砣具,是战国时期的,青铜质地,形状与今天的玉器厂所用的砣具一样。
在新石器晚期,还有一种玉器的镂空技术,通常是在片状的玉器上打孔,穿过金属丝,带动解玉砂锼出所需要的图案,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中都出现了这种工艺。笔者反复强调了金属工具在制作玉器时的作用,因为是它们造就了一个玉器的时代。
齐家文化采用的玉石比较坚硬,没有金属工具难以加工,作为随葬品的玉器往往只是草率成形,作为礼器的玉器会增添整形抛光的工序。
纵观新石器晚期至夏代的北方玉器工艺,我们可以发现,当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制玉的技术,包括轮盘切割、锯片切割、线绳切割、磨砺抛光等等。即使在今天,玉雕工艺所采用的通常也是这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