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二年1933后,新疆当局曾主张改良玉产品花色。和阗、莎车曾做过:茶杯、盘碗、高脚酒杯、烟嘴、笔架、墨水壶、吸墨器、衣扣、笔筒、镇纸、玉尺、台球……。当时他们忽略玉石只有制作工艺美术品才能提高玉的价值这一起码的常识。结果费工多、成本高、产品粗,糟蹋了玉料,还引不起人们的注意。当时制作一个茶杯需要5天时间,一副台球需时12天,截一个40厘米的玉石断面要用10至20个工作日。因此成本很高,出路很小,卖不出好价钱。
据历史资料记载:1942年和阗县有琢玉手工业者20余家,工人34人,一个工人每月包括注沙童工月收入仅得10元按当时市场价换算可换大米80斤 ,琢玉工具有:截玉锯床,木制磨床。截玉锯床类似木工大锯,通过手工来回拉动及童工注沙注水切片;琢玉磨床类似学生课桌,下部装有踏板,踏板同轴杆之间有皮带连接,脚下交换踏动、磨床轴杆左右传动,随磨随将玉料置水盆中粘附磨料琢磨物件。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开始提倡全民大办工业。此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手工业联社开始重视玉石生产,在和阗建玉矿,当时和阗开通的航班空位很多,便为自治区手工业联社空运玉石。联社向和阗玉石矿投资6万元,并派生产科负责人袁义峰任矿长,驻矿工作。自治区手工联社驻和阗地区手工业办事处在和阗设玉石收购站。北京玉雕厂在和阗常驻有玉石等级鉴定人员。
1961年自治区手工业局局长高树人亲赴北京招聘技工,一面招聘一面组织生产。1964年10月自治区手工业局当时与手工联社一套机构两个牌子 玉雕组建成。人数13人,因陋就简在手工业联社仓库生产。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生产受到政治冲击。后来此厂“下放”交乌鲁木齐市管理。1976年乌鲁木齐市玉雕厂年产值为13万元,职工103人,其中工人93人。产品多为旅游中国的外国人订购。当时国内尚无人收藏玉器,主要原因怕招致“资产阶级思想情趣”之流言蜚语。“文革运动”中,“群众”要求工艺美术产品要为工农兵服务,不搞“四旧”,这与旅游市场需求尚有差距。当时玉雕产品有:牧羊女、叼羊、赛马、天马、玉杯、捧盒、花卉、鸟兽……后来增加了链壶、花熏、炉瓶。
196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十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各大军区组成代表团参加自治区庆典,国务院副总理、人民解放军元帅贺龙团长来疆观礼。自治区人民政府赠中共中央代表团和阗玉象棋一副,此象棋曾引起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总理等人对新疆和玉及其工艺事业的关注。嗣后玉石开采及玉石产品正式列入计划。
新中国成立后对玉石矿开采明确规定:任何单位个人都必须通过申请、批准后,取得采矿许可证才能采玉,对河流和农田的零星玉石允许各人拾拣。改革开放以后,在和阗玉产区可以看到挖掘机械在河床内挖掘河玉。平时在河床拣拾零星玉石的人数达千人之多,民间自发形成收购网络玉石经营者从现场拣玉人手中收购玉石。其中不乏经营者从收购玉石中得到好处,他们建起房屋买了汽车,过上富裕的生活。
现在,随着新疆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收藏玉制品业务不断扩大,玉器制品销售商店数量迅速增加。1995年全疆玉石商店约有100余家,至2005年销售玉石商店已有50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