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有价玉无价”,“一块美玉,价值连城”这些都是对于玉器的溢美之辞。自古以来,玉与人类文明、玉器质地与人类的性情等都有着难以割绝的牵连,因此中国人对于玉器是偏爱有加,但作为收藏领域中的重要一项,玉器藏品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却是“小温而无大火”,至少未像书画、瓷器那样成为中华收藏网的必争之物。究其原因,赝品泛滥、造假之风盛行是其主导因素,本文所指的造假主要针对高古玉的作旧造假。
古玉市场:真假古玉平分秋色
一般人们所说的高古玉,多指汉代以前的玉器。有专家认为,玉石只是一种天然矿石,其形成过程需数亿年。高古玉器(汉代前)有的取材于地方玉,有的是来自新疆的和阗玉,大都取材于河床中的籽料或山流水料,这两种玉料因剥离矿床时间很久,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其自身已形成了玉皮和沁色。但是古人制玉却认为皮和沁全是杂质而将其去掉只保留玉的精华部分、(商代的一些小动物留有玉皮及巧色)
高古玉器大部分都带有沁色。玉质的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的环境不同、埋藏的时间不同等因素造成玉的沁色也不同,有时一件玉器上会有几种沁色。
鉴定高古玉器,有专家意见是“通过分辨古玉的各种沁色可以断定古玉的真伪”。但事实上,如今市场上所见到的沁色存在“虚假成分”,有些是在玉石成器后沁入的。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新玉作旧”手法。
北京一位著名的高古玉藏家比较保守地认为,目前市场上所见的高古玉,可谓是真假参半。另有一位资深人士更干脆地表示:市场所常见的高古玉真品仅为1/3。
古玉作旧:纯洁美誉沾了铜臭
物以稀为贵,玉石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量随着开发自然会减少,甚至会枯竭,因此玉器真品、精品的价格会增长,价格的差距就导致了一个不正当的行为出现——玉器作假。
一般来说,作假多限于高古玉。作假泛滥的地区多集中于南方一些地区,如浙江、安徽、江苏及河南等地。造假手段无外乎对照真品图片,采用电脑雕刻等手段,将新玉进行作旧处理,其手法包括染色、沁色,通过熏、烤、烧、煮、炸、酸蚀等工艺使新玉具备古玉特点,其作伪方式有点像古旧家具作旧“伪作包浆”。也有的造假方式为提油法,把玉器内在的油质提炼出来,使之干涩,显旧。
有专家透露,目前玉器赝品多涉及良渚文化玉器及红山文化玉器,较多是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作假者的动机无非是为了追求金钱利益。因此,在金钱的驱使下,本来无瑕的美玉被强迫参与了作伪过程,使其清誉受到玷污。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尽管造假技术高明,有的作旧可以让专家打眼。但在更高明的专家眼里,有些仍是无法伪作的,比如仿形却无法仿神,古玉是被专家视为有灵气的物质,雕工再好也难以使其神态逼现,再之就是沁色,即使可以做出来,但其自然程度却无法展现。
行家支招:多学多看才能少交学费
初入收藏领域,不上当受骗(被上当者戏称为“交学费”)者为少数,但是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呢?北京市古玉标本研究中心主任王震告诉新藏家:应该多学玉器知识,多看出土玉器,多到博物馆转转。在不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时不要轻易上手(购买),如果上手时可以多请专家把把关,同时可对照一下出土文物的标本,只有谨慎从事,才能减少上当机会。
目前,北京古玉标本研究中心已经成立,该中心是隶属北京市科委的事业单位,现展出200余件出土高古玉器标本,同时还可对外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