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玩件鉴赏

2020-04-23 zsdown520  878  收藏  管理

  佩玩件是最常见的玉器品种,延续历史很长,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都有出土。新石器时代造型以原始朴拙为特征。

  商代以后佩饰器大量出现。玉龙、玉凤、玉鸟、玉鱼等均有钻孔,可穿紧佩挂。有些无孔者可供陈设玩赏。商代圆雕器较少,大量为扁平器。扁平器仅表现雕琢对象的外形轮廓,有剪影式的艺术风格。纹饰刻画直线多于弧线,粗线多多于细线,阴纹多于阳纹,常用并行的阴刻双线,以形成一个阴陛下的双勾线碾琢方法。人物与兽面的眼睛以臣字眼为主,眼球超过眼眶,亦有圆圈眼。并已开始利用巧色雕琢器物,开巧色玉器之先河。

  西周早期玉佩玩件的品种与雕琢特点与商代基本一致,西周崇尚凤鸟,佩玩件上出现大量的凤鸟纹饰。凤鸟被夸张变形,形象向图案化发展。走兽形象则写实传神。西周中后期纹饰布局渐趋复杂,以较流畅且富弹性的弧形线条为主,凡双阴线刻画者,其中一条会有斜刀痕迹。臣字眼纹饰在眼眶的两边往往拖出一条线。

  春秋时期是玉器史上承前启后的演变时代,在造型和纹饰方面对传统的形式有所突破。出现成对器物,布局讲究对称,纹饰在西周互相勾连的基础上,开始卷曲相连,长线条应用已趋成熟。器物表面的纹饰繁密几乎不留空间。大量运用卷云纹、勾云纹、S形纹等,组成各式隐起、变幻莫测、充满神秘色彩的龙、凤、蛇、兽面等纹饰,是战国玉器纹饰的先驱。

  战国玉器是继商代之后玉雕工艺的又一高峰,是玉器发展史中的繁荣时期,佩饰品种繁多。出现成组的玉佩。其工艺水平与前代相比,具有造型精美、碾琢精细、纹饰丰富、艺术价值高等特点。

  汉代早期玉器与战国相差无几,以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汉代动物等佩饰的造型生动具象,浮雕器物立体感比战国强烈。刻画阴线细若游丝、清晰有力,但仔细观察阴线不很连贯,有跳刀和毛道的迹象,推测可能是用金刚石嵌在金属工具的顶部,在器物上刻画而留下佩的痕迹。此种工艺技法在汉代使用较为普遍,是鉴定汉代玉器的依据之一。鸡心佩、司南佩、刚卯等则是汉代的首创器形。汉人重视玉材的选择,崇尚白玉。今日所见,大多沁有膏药脂、鸡骨白等色泽,有些表面涂有朱砂。

  东汉末年开始直至唐代,中国玉器发展进入低潮。

  唐代玉器数量、品种不多,但有一些独具风格的佩饰,如飞天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唐代玉石材料以青玉为主,另有夹带杂色的玉材也应用较多,仅有少量上等白玉。

  宋代佩玩件的题材更加广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宋代同时的辽、金等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琢玉题材反映游牧民族的生活,常见有春水、秋山题材的佩饰。玉器常带有皮色。

  元代玉器接受金人琢玉遗风,扁平纹饰往往高于边框。透雕深琢技法盛行,纹饰反覆缠绕,层次增多,有密不透风的感觉。在雕琢技法上,磨制程度大多稍欠功夫,刀法粗犷深沉,常有过猛的险刀出现,有的天然皮色,巧作器物。

  明代玉器雕琢较粗犷浑厚,有"明大粗"之说。镂雕技法普遍使用,扁平佩等具有双层感,联珠纹小于元代,呈内凹状,大多单面做工,背面光素无纹,器物边线锋利,求形不求工,细部处理较为草率,但抛光讲究,器物的光泽强烈。明人选用玉材以青白玉为主,呈半透明状。晚期以苏州陆子刚为代表的一批玉匠崛起,选用上好玉材,精工细琢,制成长方形小牌,一面饰浮雕图案,一面琢砂地诗文,并落款,创造了闻名的子刚佩。

  清代玉器是继两汉之后,又一个繁荣昌盛时期,佩玩件的品种数量众多,造型既有对传统风格的继承,又有发展和创新,纹饰繁缛,布局对称,器形圆润,玉质纯净,题材寓意吉祥。乾隆时期的玉器,造型规整,刻画精致,抛光细腻,底面十分平整,阴线刻划细如毫发,琢玉工艺之精,登峰造极,令后人吧为观止。

  总之,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佩玩件都具有本时代的艺术风格,有些作品承前启后,具有延续性,有些为后人仿制前代的凝古器,有些则为当时的出新之物,为该时代所特有。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