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器的“三忌”、“四畏”

2020-04-23 zsdown520  1341  收藏  管理

  对古玉,行内人士、玩玉之人有“三忌”、“四畏”,这是玩玉之人长期的心得和体会。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说,所谓“三忌”,是指古玉“忌油”、“忌腥”、“忌污浊气体”。所谓“四畏”是指古玉“畏冰”、“畏火”、“畏姜水”、“畏惊气”。“三忌”,“四畏”虽是心得,里面却同样有科学道理,喜玩古玉的朋友在玩古玉的过程中,可以此做参考,更好地养护自己的珍藏。

  1、玉忌油

  所渭忌油,是指古玉应避免接触油腻。这是因为油脂可封堵玉质的微细孔隙,使玉质中的灰土不能退出来,玉器自然不会莹润,也便不会透出所谓的“清光”,古人认为玉石中有排泄杂质的管道,并称之为“土门”。所谓“土门”即是指玉石本身所具有的微细孔隙。玉器因在地下长期受水浸土蚀,微细孔隙中自然渗入土质或杂质。养护的目的便是尽量使其杂质“吐”出,便可使古玉还原。有些人以为将古玉抹上些花生油或在鼻上、面额、头发中沾些人体油脂,可使古玉显得油亮、温润,实则是一大忌。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土门”闭塞,反而对玉质有害。

  一但沾了油腻,解决的办法有二,一是用滚水煮一会儿,便可退油,二是将玉件放人痱子粉或干面粉中,吸除油脂。从而不使"土门"闭塞,而渐渐现出宝光。

  此外,绝大多数玉器包括古玉,常常都经过“过蜡”处理。新玉因无“土”可“吐”,闭塞“土门”反使杂质、脏物不易侵入,加之光泽更好,自然是件好事。古玉则因有“土”要“吐”,便不能使“土门”闭塞,因而“过蜡”对玉质没有好处。商人之所以要“过蜡”,只是为了“买相”好。所以买回家的古玉,第一件事,便是将其放人滚水中煮一下,使蜡溶出,而后再佩。

  日常佩带中,古玉每天都接触人体,同样沾有人体分泌的油脂及汗液等的酸碱性。过去玩玉的人有二种办法可解决这一问题,一谓之“温吐”,二谓之“干吐”。即佩在身上的玉器,每融四五个月,便取下来让其“吐”出油腻和酸碱性。所谓“温吐”,即是在睡前将玉器放在五六十度的热水中浸泡,早晨再取出擦干佩戴。所谓“干吐”就是我们前面刚提过的将玉器放人痒子粉或千面粉中,吸出其油腻及酸碱性。从而使玉质“土门”不闭,在人体恒温及摩接作用下,慢慢复原。

  2、古玉忌腥

  玉器与腥物接触,不但使玉器含有腥味,也会伤至玉质。人们发现,在海滨出土的玉器,往往没有一件是完美的。古人认为,这便是由于腥气或腥液所伤。实际上,是因为腥气或腥液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如卤盐等,对玉器有一定的腐蚀,而导致玉质受损,所以古玉要避免与腥物相触。

  3、古玉忌污秽

  古玉忌污秽的道理与忌油相似,即污秽会使"土门"闭塞,而使玉质中的灰土不能退出,甚至反受其浊。因此玩玉之时,事先要洗净双手。

  4、古玉怕冰

  即所谓“畏冰”。过去的玩玉之人认为,如果古玉时常近冰,或被冻,则色沁就不活,没有润感,谓之“死色”。有人以为将古玉放在冰箱中冷冻,会使其“通透”和“质坚”,实在是一大错误。正相反玉质可能会产生裂纹而不可挽救。更何况色沁不但不会“活”,反而可能无论怎样“盘”也救不“活”了。

  5、古玉怕火

  即所谓“畏火”。古玉如果常靠近火或热源,则可能使“色浆”尽褪,所谓色浆主要是指玉质的表面光泽和透明度。古玉近火受热,尤其是高温,可导致裂纹的产生,亦可伤及玉质,从而失去光泽,降低透明度。不要说是古玉,即便是新玉,也是一样。此外也因为玉器多有“过蜡”,因而高温易使蜡熔化,而便表面光泽降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见珠宝店的玉器柜台中放着一杯水的原因。由于柜中的射灯温度较高对玉器不利,而水可调节柜中的温度和湿度,从而减少射灯对玉器的影响。

  6、古玉怕姜水

  即所谓“畏姜水”。有些人本以为“姜水”乃除腥除臭之物,正可除去出土古玉的土腥气或腐臭气。谁知却伤及玉质。古玉与姜水接触,往往会使已有的沁色黯淡无光。如果浸的太久,还会使玉器浑身起麻点。以后即便不断“盘玩”,也难以补救。

  7、古玉怕惊怕跌

  此即所谓“畏惊气”。是指当佩戴者受惊或不慎,将玉器跌落在地或碰撞于硬物之上,重则“粉身碎骨”,轻则产生裂纹,即使看不见裂纹,也不意味其完好无损。因为重撞之下,内部结构总会受影响,即便是肉眼看不见的微细裂纹,也是玉器的隐患。因此玩玉者讲究平心静气,戒惊戒燥,这也是修身养性的内容。

  由上述可见,古玉的佩戴、把玩和养护,都是不可马虎的。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