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东北红山文化玉器、华东良渚文化玉器和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玉器之后,距今4000~3800年前,在以甘肃中、南部为中心的,包括周边的陕北、宁夏及青海湖以东的这一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齐家文化玉器犹如璀璨的芳华绚丽绽放,焕发着勃勃生机,呈现出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齐家文化延续的时间虽然仅二三百年,但它犹如一抹朝霞,照亮了中华文明的门槛。齐家玉器在我国玉器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齐家人发明了冶铜术,能够铸造铜镜和一些生产工具,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大为提高。其时创造更多的财富、制造更多更大的玉器成为可能和必要,这样也就自然地促进了财富的集中和原有社会结构的变化。那些挟有通神的巫术和驭人的威权的酋长们,随着其占有财富的增长和统治地域与权力的扩大,通过兼并与分化,其中最强大者于是渐次地登上了古国“人王”的宝座。他们需要的是一套更为完备的礼仪制度和更专业更多样的玉制礼器来协调和制约这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借以不断加强和巩固他们的权威与地位。因此,齐家玉器的成就斐然,远迈前古,大放异彩,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顺理成章的事。
不可否认,科学的田野考古远不及遍地开花似的大兴土木、盗掘和自然冲刷所导致的文物被破坏之速,以致有大量齐家玉器意外出土,流散民间,默默无闻甚至为人所不识,殊堪痛惜。几年以前,我根据为藏友鉴定所见的一些齐家玉器,撰成《新见齐家文化玉器》一文,刊在《收藏》2005年第5期,并被某玉器专书转载。因了此文的媒介,我得以与兰州的几位齐家玉器收藏家相识熟稔,受其邀约,两年多来我三访兰垣,尽览其藏,耳目一新,受到强烈的震撼。事实说明,民间收藏,别有洞天,这儿所见的齐家文化玉器,其形体之大,品类之多,工艺之精,玉质之美,以及纹饰的瑰丽和别开生面的造型与雕琢艺术,不仅为中外出版的中国玉器专著所未载,而且据我所知,至少它们之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式样的玉器也是国家博物馆所没有的,为首次发现和此处独有。爰就所见,掇其精要,撰此《续》篇,期与大家共飨之。
玉琮
玉琮有大、中、小之殊,大型琮又可分为素面、嵌绿松石以及阳雕图案人物的竖长型和素面的横宽型、多棱型与横长型;琮体有弧面、平面之分以及射口到琮体四角的直折与弧折之异;动物头形琮、三棱异体琮等形状多样、精彩纷呈,重量从百余克到50余公斤不等,这就为我们探索其用琮制度提出了新的考量。
竖长型嵌绿松石大玉琮3件。琮体高大壮伟,玉质晶莹滋润,呈黄绿色,局部有大片的深褐色与灰白色沁蚀,皮壳老旧,包浆沉稳自然,绺裂的石纹因沁蚀浸入而颜色较深,纵横交错如网络状。琮体内壁到射口部略外侈,射口到琮体四角呈弧折。通体打磨光亮,琮的四面微弧出。第一件琮高58厘米,两头射高各4厘米,射口外径24厘米,孔径19. 5厘米,重达百斤。琮腔内壁亦修磨抛光,伸手探摸有波浪般的起伏感。琮体四面,相应的两面正中线上各镶嵌3颗绿松石,另两面光素。
第二件和第三件琮式样与第一琮相同。分别在其一面镶嵌5颗绿松石,其余三面光素。绿松石的排列一琮为上下各2颗、正中1颗的梅花状,另一琮5颗绿松石分作两行竖向排列。该二琮分别高54厘米和55厘米,重约40公斤。绿松石的不同排列,寓意还不清楚。
宽矮型素面琮高11厘米,弧面,横宽27厘米,最大径在射口部达29厘米,孔径25.7厘米。射口到琮体四角为90N直折。重8.5公斤。深绿色玉,浅褐色沁蚀面上有密集的白色小蚀坑。琮体上下与四面打磨光亮。孔壁虽亦打磨规圆光滑,但仍清晰可见钻孔时解玉砂留下的多道划痕。 六棱形琮 高57.2厘米,射高2.5厘米,射口径16厘米,孔径12.7厘米,射口到棱角为弧折。六面各宽9.3厘米。琮壁厚1.3~2厘米。青绿色玉,晶莹通透,两端因沁蚀边缘有小缺口。琮体高大颀长,灵秀挺拔,作弧面六棱形,琢磨精细,光素无纹。孔壁抛光,钻痕隐隐可见。
光素方体平面琮通高8厘米,射高1厘米,射口径6,5厘米。青绿玉呈赭红沁,琮体四面光平无纹饰,圆射规正,从射口到琮体四角为直折。琮面琢磨精细,包浆滋润有玻璃光。孔腔中部有两头起钻的对接痕迹。
羊头琮 和田青白玉精雕成羊头形。琮高10厘米,宽8.6厘米,厚7厘米,椭圆形射孔上端为6.2厘米,下4.2厘米,重800克。琮体上下两端平齐,有射孔贯通,孔洞上大下小,孔壁弧出,呈)(形。该琮质地细腻透明。琮面圆雕羊头中线起脊,底平,琮体横截面略呈三角形。羊头盘角延后,根部粗壮,尖端回卷。竖耳大眼,睛暴起。撑鼻以二螺旋阳纹表现之。用琮的射孔替代羊嘴,加上外鼓腮帮的烘托,既表现了羊的警觉机灵,又给这温驯的草食动物平添些许的恐怖与神秘。
该琮局部有瑕绺和石纹,右角根部一小块起层剥落。琮的平底面有灰色沁斑和若干个蓝黑色海藻纹。通体磨光,抛光极佳,包浆自然,表面已形成玻璃状光泽,令人赏心悦目。
《周礼·春官·典瑞》:“以苍璧礼天,以黄瑞礼地。”琮璧配套祭祀神祗的礼俗,早在石器时代已然盛行,除红山文化迄未发现玉琮外,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都有方柱形琮。到了齐家文化,琮的形状呈精彩缤纷的多样化、大型化。齐家文化圈地阔土厚,适宜畜牧,这一带从古到今,养羊业一直很发达。先民们把礼玉制成他们熟悉,喜爱与敬畏的动物头形是不足为奇的。至于它派何用场,是否用于祈福羊只蓉息的祀典?则有待于研究。
玉璧
素面璧甲 径51.9厘米,孔径10.7~9.5厘米(孔壁斜直),厚1.2~1厘米。黄绿色玉,沁蚀较重,从未沁蚀的几道璧面观察,玉料上乘,抛光亦佳。璧的一面微隆起,最高点在好(中孔)部,另一面则微内凹如锅盖形。璧的好部与周廓规圆饱满,一洗“齐家文化玉璧不甚圆”的旧认识。
素面璧乙 径49.2厘米,孔径10.3~9.7厘米,厚2.2厘米,周缘1.4~1.2厘米。青绿玉,光洁的璧面满布片状的白色沁斑,周廓部有大片的红褐色沁和灰白沁,沁色深沉稳重,乃数千年自然变化而成,断非人力作伪可致者。
嵌绿松石璧璧径47厘米,好径8~8.5厘米,厚0.7厘米。玉质青绿色有自然的绺裂纹,璧面布褐灰色与灰白色沁,嵌3颗绿松石于好部周围,呈品字形,相距各15.5厘米。
兽首形出廓璧 通高62.2厘米,璧面径44.5厘米,好部径10.2~9.8厘米,眼部圆穿径2.3~1.8厘米,厚1厘米。灰绿玉,体扁平,璧体两面布满棕褐色与灰色沁,兽头唇吻部钙化成鸡骨白色。璧廓外饰一兽头,圆脑短颈,鼻与上颚浑为一体上翘呈钩状,张口,眼部透琢一穿,其后脑颈背与璧外缘浑连,神态似引颈张望,寓动于静,灵气活现。
牙璧扁体,好部周壁后0.6厘米,边缘薄锐并等距侈出三牙,状如风轮。径12厘米,三牙二各高1.6厘米,好径3~2.8厘米
三璜联璧青绿玉,沁蚀较重,呈鸡骨自与棕红色。径20厘米,厚0.6厘米。三璜的长度和宽度颇不一致,唯各对接处磨合紧凑,各端相邻部一穿。
牙璋
牙璋甲 长52.5厘米,宽15厘米,厚0.5厘米。墨玉质,体扁平,打磨光亮,白色的沁斑密集呈片状。柄部末端呈不对称内弧形,两侧微弧内束,如火炬状,一穿。栏两边有对称的两组三齿扉矛,体宽长,两腰斜直而前,至首端磨薄成新月形内弧刃。造型规矩,式样独特,庄严气派。
牙璋乙 长42厘米,宽15厘米,厚0.7厘米。墨绿色玉有灰白色沁,光洁的器表泛漾着玻璃光般的宝色。弧背,两侧内束成溜肩,宽体两腰内弧,内弧刃二尖角不对称。柄部正中一穿。除刃部外,器面近边缘处阴刻一道细线纹,柄部刻三条细线为一组的网格纹,其上下各以二条平行线约束之。造型别致,纹饰素雅,十分罕见。
玉刀
直背五孔刀 长59.5厘米,宽12.5厘米,厚1厘米。深绿玉有白色和棕色沁,背部平直,两侧斜直,刃在长端,双面刃。刀面近背处等距钻5穿成一线,孔壁斜下有磨痕,周缘光洁中规,工艺一丝不苟。
七孔刀 长66.5厘米,宽21.5厘米,厚1厘米。绿玉,扁体两面满布棕褐色沁。直背,双面长刃两端呈矮角。近背处钻7穿。
三孔有柄刀长50.8厘米,宽12厘米,厚0.9厘米。墨绿玉有灰白沁。平背,前端斜侈,末端有柄,柄中一穿,近背部二穿位稍偏上。双面长刃至末端直折与柄部弧连。柄部饰5道三阴线纹。
三孔网纹刀 长47.7厘米,宽12.6厘米,厚1厘米。墨绿玉,有大片的密集白色钙化点。直背与长刃部各有一矮角。近背处钻三穿,正中一孔尤大。此大孔之两侧分别雕饰三线网格纹。
弧背三孔刀长48厘米,宽13厘米。墨绿玉,扁平体,刃部有灰白沁。背部做成3个内弧的波浪状。两端亦内凹成弧形,双面刃在长端亦微弧出。各弧线的曲度不同而相互连接,极具艺术特色。通体酷似两连体春蚕张口觅食状,既抽象又具体,给人以遐想与美感。近背部钻三穿,正中一孔略大。
弧背五孔刀 长61厘米,宽13.2厘米,厚0.8厘米。青绿玉有白色沁蚀,石纹处沁色呈线状。背部4个内弧连接成波浪状,有方柄。刃部首端弧上与背部相交。近背部钻四穿,柄部一穿。五孔大小不一,配上不同弧度的曲线,使这一扁平的刀体更显活泼美丽而富有灵性。
嵌绿松石三孔刀高30厘米,横长50.2厘米,厚1厘米。碧玉质,有大片棕色沁。扁平的刀体略呈半圆形,凸弧背,长直刃。刀面上透钻3个圆孔和镶嵌3颗绿松石。三孔与绿松石呈正倒套合的两个“品”字形分布。
熊形刀高60.7厘米,刃端宽36厘米,孔径6.5~7厘米。熊眼孔2~2.5厘米。碧玉有灰白与棕褐色沁。扁平的刀体琢磨成动物形象,圆头短吻,鼻尖上翘,半张口,眼部一穿。刃在宽端,刀体正中一大穿。该动物好似一只幼熊侧身作张望状,憨态可掬。
猪形刀 高52厘米,刃宽37厘米,孔径4~5厘米,小眼,径1.5~1.8厘米。青玉质覆棕色沁,样式与前刀雷同,只是脖颈更为粗壮,体肥似猪。
龟形刀 通长54厘米,柄长15厘米,宽18厘米。青绿玉覆棕褐色沁,背部内弧,长刃弧出,刀尖上翘。曲柄一穿,末端斜出。倒置之,宛如一只昂首隆背匍匐爬行的乌龟。
玉斧
豁口露齿斧纵长17.6厘米,横宽12厘米,厚3厘米,重1公斤。青白玉质,原打磨光滑的斧面因长期的风沙浸蚀而出现许多小凹点,赭褐色沁,略呈梯形,上下两端与一腰钝厚,开口的一侧稍微薄锐,但因有开口露齿而不堪使用,当为钝粹的礼玉。近背部一穿。另~穿与齿口连通。综看其构图仿佛为一人或兽面。斧钺主杀伐征战,乃王权的象征。此一张口露齿的玉斧实为商周时期大兽面纹铜钺的滥觞。
三孔三珠手斧高41厘米,宽78厘米,厚3.5厘米,重14.8公斤。碧玉质覆咖啡色沁,长弧背两端长出内束,刃在长端,双面刃。近背处开一横长形穿,以便握持斧背。斧面镶嵌3颗绿松石和钻三圆穿,宝石与圆穿各作一行排列。
玉钺
素面钺 高50厘米,刃端宽38.8厘米,厚0.9厘米。穿径5~5.5厘米。绿玉质,浅赭色沁,光滑的钺面有条块状的“出苍”现象,即这些地方特别光亮,以手触摸有隐隐的凸起感。弧背矮角,两腰内弧,刃在宽端,双面刃略为弧出。近背部一圆穿。
方内钺 高34.2厘米,双面刃端宽24.2厘米,厚1厘米。碧玉质有灰褐色沁,刃端尤甚。方内末端微弧,两腰呈不对称的内弧形,刃部弧出。内部钻一圆穿。钺面正中有一大孔。
翘尖钺横长50厘米,纵宽36厘米,厚1厘米。孔径4.2厘米。碧玉有白色沁块,刃部沁斑呈草黄色。钺尖上翘,内部与钺体等宽浑连,近末端钻一圆穿。
以上列举的玉器标本,只是这批齐家文化玉器中的一小部分,然已以其独有的造型和艺术风格,显现了它们所具有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与文化艺术价值。它们是我国由原始氏族社会迈向阶级社会古国文明仪礼勃兴的历史见证,堪为近年来我国古玉器的又一重要发现。至于雕琢有日月星辰、海水陆地与人物活动,足以反映齐家先民的宇宙观念、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图案的礼玉和形形色色各臻其妙的其他生肖玉器,以及围绕着这批玉器引发的若干问题,容另文介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