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美石为玉琢玉成器

2020-04-23 zsdown520  1061  收藏  管理

  “玉者,石之美者”,这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给玉石下的定义。玉雕,是以玉石为基础进行的精雕细刻。如果玉石是自然之美,经过加工的玉雕,则是“石美”与“手工美”的融合,自是巧夺天工,成世中宝物。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广州玉雕,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1玉雕传人

  琢玉成器的领军人物高兆华

  提起广州玉雕,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玉器界公认的南派玉雕领军人物高兆华。作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高兆华心灵手巧,技艺高超。早在1984年由他监制的大型玉雕“敦煌飞天佛球塔”就被国家定为珍品,永久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2004年,高兆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高兆华的厂房,在芳村花地湾附近,租用的是一栋三层楼的民居。在“文革”期间开始学这门手艺的高兆华,庆幸的是当时工厂的生产并没受到太大影响。“我进的是南方玉雕厂,‘文革’来了后,也成了红卫兵,但是‘运动’归‘运动’,散伙后,我都会和伙伴们回到工厂练手艺,即使到晚上了,也都会回到车间。”高兆华就在那个特殊时期开始了和玉石的接触,并一发不可收拾。

  在工厂里,高兆华学得很快,在多年的历练中,他全面吸取了立体雕刻、浮雕、镂空雕、机械车制、镶嵌等各种雕刻技法之长,因材施艺,巧色设计,不断创出新花式,形成造型优美、生动巧妙、手法独特、工艺精湛的个人艺术特色。他最擅长雕琢人物题材作品,同时,他创作的玉雕作品题材宽广,包括花卉、动物、山水、器皿、兵器、玉球、花瓶、船、塔等等,无所不通。

  做玉雕讲究因材施雕,高兆华认为做玉雕是一个“危险”的行业,经常会是“三更穷,四更富”。雕琢玉料的过程具有不可预见性,玉石里外的色彩、裂纹和质地是不一致的。随着切割工具从外向里雕,玉料展示出的石色和纹理,由外到里会不断变化。而这正是考验玉雕师的技艺,需要随机应变,因材施艺,突出玉石的石性。不过,高兆华也告诉记者,“因为石料的不可预见性,也吃过不少亏,有些玉石往里颜色全都变了,其价值也有可能急速下降。”

  2玉雕历史

  康熙年间,广州已是玉器生产重镇

  玉器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经过数千年的继承和发展,从史前的古朴、雅拙到秦汉的雄浑豪放,再发展到明清的玲珑剔透、博大精深,经历了一个由“物-神-人-物”的发展历程。

  而广州的玉雕,形成于唐代中后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高兆华对于玉雕的历史也是颇有研究,在他的工作室内,一边是自己获得的奖杯,而另一边则是自己的藏书。

  据高兆华介绍,1983年,在南越王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中有玉壁、玉盒、玉印、玉佩、玉角杯等130多种“汉玉中的稀世之宝”。这些玉饰精品均经精雕细刻,构思奇妙、工艺精湛,已和中原的玉雕工艺不相上下。这说明广州的玉雕工艺,在西汉时代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过广州的玉雕工艺兴盛是在唐代中后期,在随后的发展中,广州玉雕艺术继承了宋代巧色玉的传统,创造了“留色”的特技,显出了原玉的天然颜色,特别精美。到清代道光年间,广州玉雕工艺制造业已成行成市,而且出现了玉器工商行会组织。

  国内很多地方产玉,而玉雕工艺也并非广州独有,但是,广州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中心,在玉雕上也是优势明显。

  据史料记载,广州自清康熙年间重设海关后,便成为全国珠宝、玉石进出口贸易中心,道光年间相继建有玉器生产六大行头,行头各自分工,如“崇礼堂”专业开料,“昆玉堂”专营玉料,“裕兴堂”专司管理玉业及摊档摆卖。1929年至1936年间,广州玉琢六大行头的从业人员达一万余人。而在改革开放后,在广州和附近地区就形成了四大玉器加工基地和贸易中心,成为玉雕生产的重要基地。上世纪80年代,玉雕工艺生产达到鼎盛,光南方玉雕工艺厂从业人员就近千人。南方玉雕厂、广州玉雕厂集中广州玉雕大部分工艺人才,创造了一大批获奖或为国家收藏的创新产品。

  3玉雕发展

  原料渐少成行业隐忧

  “在‘三雕一彩一绣’中,玉雕的处境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坏的。”“西关五宝”目前的五位大师也会经常在一起聚会,高兆华对自己行当的现状心中有数。

  作为广州玉雕的领军人物,高兆华带了很多弟子。学徒招来便是自己的学生,而不是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玉雕和其他民间工艺不一样,从业者数量很大,仅在四会,专门经营玉雕的档口就有2000多个。”古人有“黄金有价玉无价,藏金不如藏玉”,玉石的价值可见一斑。

  高兆华认为,现在的玉雕生存不是问题,一个学徒出去每个月拿四五千元,吃饭没问题,但是怎样做出好东西,却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体现出传统积淀和扎实手艺的作品,在市场上还是很少。“大多一看就是工匠的东西”,高兆华很重视“手上活”,但更重视研究如何将传统的、优秀的东西继续传承下来,他认为这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紧要问题。

  高兆华现在每年自己会做一两个精品,更多的生产,都是由他完成创作,制作的部分则大多交给学徒完成。他把这种方式叫做“以粗养精”,把生活问题解决了,创作才无后顾之忧。而自己创作的作品,高兆华说,“这一定是心血之作,做这样的作品,我不大会考虑市场,这都是凭着自己的思考进行的创作。”高兆华把作品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收藏自己作品的房间,一般人是不让进的。有些作品,他并不卖,十五件一套的“文房四宝”前些年有人出价二十四万元,高兆华也不愿意拿出来。有些即使卖出,他也会向买家提出条件:在他今后举办展览时,希望买家能将买走的作品借给他参展。

  进入玉雕行业多年,高兆华告诉记者,做玉雕,石料是根本。但是,玉石是越来越少的,好的石材更是稀少,没有玉石了,这个行业怎么办?他并不认为这是杞人忧天,而是玉雕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石料减少,这是无法阻挡的现实。高兆华认为,玉雕师拿到每一块石头到手时,都应该慎重处理,让每块石头从自己手上出去时都少留遗憾,让每件玉雕作品成为精品,这才是这个行业的希望。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