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旧藏翡翠的翡器研究

2020-04-23 zsdown520  865  收藏  管理

故宫博物院清宫原藏的翡翠器约有数百件,比起和田玉的存量确是小巫见大巫,但就全国或世界性的博物馆来说,也是收藏翡翠最多的博物馆。还有个断代的有利条件就是这批清宫旧藏翡翠器或镌有年款、或附有纪年黄签、或可与档案对证,大体可辨其中一部分是乾嘉时代的,另一部分是慈禧时代的。它们可作为鉴定清代翡翠的标准器。过去曾用于各种陈列展览,或用于电视图像和各种图录。如《中国玉器全集》清代册共正式发表了翡翠丹凤花插、翠玉虎画纹双耳活环扁瓶、翡翠鹤鹿同春曲子、翠雕人物山水图山子、翠卧叶、翠人;卜行象磬、翠玉福禄寿砚屏、翠玉兽面纹双耳炉等八件,均为清代中期所制,从档案记载分析判断,可能大多是地方官吏和盐政、税关、织造等监督供奉朝廷的贡品,有的也可能是由造办处如意馆或金五作所碾,其中翠牛即为嘉庆二十三年十月十四日两淮盐政阿克章阿差贡由造办处接收的,碾琢地应为扬州玉作,制作时间以为进贡之年,即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退而定为19世纪初是可信的。

在此再说明云玉与翡翠的异同。查原档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两淮盐政阿克章阿差贡中还有一件云玉卧马,可与十月十四日贡的云玉卧牛相匹配,即成双的陈设。值得注意的是十二月二十二日贡档中还记有“翡翠搬指、子玉烟壶各成匣”,由此可以了解在扬州盐政衙门官吏及玉作匠人眼中,云玉与翡翠被视为两种不同的玉石,显然不是记录之笔误。档案中未记两种玉料有何殊异,只好借用现在故宫博物院的那件翠卧牛作一番讨论。此器地色亦青亦白,身部布满较淡的水绿色,鼻尖与腹部有绿色斑点,前左肢和颈部有深灰色瑕污,头角及脊部有原石表面的金珀般的皮色。这些可能都是仿皮糙玉作工而保留下的天然沁色,做出皮糙玉肖牛雕刻的效果。此卧牛用料本系仅有白地、油青地的翠玉,然扬州人称这种无翠或少翠的玉石为云玉,并与翡翠加以区别,而翡翠应是通身着绿色的翠玉。这种云玉与翡翠的区别可能还是来自云南玉行,这在《徐霞客游记》中已可看出其端倪。这种云玉与翡翠的分别或者说名目上的不同,是云南与内地玉工及好玉者长期观察佩用当中总结出来的直观感受,说明嘉庆时期人们对翡翠的理解比乾隆时期要深入细致了,也是一种进步。

此云玉围斗是—件鉴定嘉庆或乾隆晚期扬州翡翠肖生雕刻的标准器,具有其重要研究价值。档案记载及故宫博物院现存遗留下来的数百件翡翠器中,其年代为雍正时期的极少,乾隆朝渐增,其中的摆设用的山子、肖生雕刻及朝珠、搬指等可能都是乾隆以至嘉庆这半个世纪的制品,制造地点包括云南的腾冲、大理、昆明、内廷养心殿造办处如意馆或金玉作以及苏州、扬州等织造与盐政的玉作坊。这是清代翡翠制品的精华,在全国古翠制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晚清慈禧掌权时期所制翡翠器物多为扁方、簪、环、镯等花素首饰,制作地点可能是粤海、淮关等地,造办处金玉作已无力承担此任。

清宫旧藏翡翠虽然件数有限,但品种还是相当丰富的,笔者曾作过分类比较,与清宫旧藏玉器大体相当,也可分为九类,唯在每一类中品种要少些。仅从两者传世的绝对数量相比,便可理解这一情况是不可避免的。现将其分类器名列下。

清宫旧藏翡翠分类及其名称如下:

1、陈设类:觥、插屏、卧牛、卧马、卧螭、子母喇币、子母凫、鹦鹅、犀牛、仕女、天官、寿星、太平有象、山子。

2、器皿类:碗、杯、盏、托、盖碗、盘、勺、罐、瓶、花插、炉、盖炉、 <BR>熏炉、花熏、花囊、盒、烟壶、烟碟,烟嘴。

3、佩饰类:朝珠、手串、记捻、背云、翎管、佩、环、坠、簪、扁方、耳环、耳坠、帽花、镯、戒指、戒箍、指环、搬指、盘肠。

4、册宝类:宝玺、册。

5、祭法类:圭。

6、神像类:坐佛、十六尊者。

7、文玩类:磬、箫、勾云小璧、套环、瑗、笔筒、砚、双层砚、洗、水丞、砚滴、镇纸、图章。

8、用具类:扣、太平车、冠架、带钩、耳挖。

9、镶嵌类:甸子、三镶如意、盆景、挂屏、插屏。

当然,上述统计未必囊括其全部,但遗漏不多,大体足以反映清宫收藏翡翠器的基本情况。这九类共有80种器名:陈设14种、器皿18种、佩饰19种、册宝2种、祭法1种、神像2种、文玩13种、用具5种、镶嵌6种。主要是集中于陈设、器皿、佩饰、文玩四大类中,共64种器名,其它册宝、祭法、神像、用具、镶嵌等五类共16种品名,两者的巨大反差是耐人寻味的。

从上述列表可知,翡翠在清宫中作为一种新的玉料多用作生活用品,当然其中有的确也涉及到宫廷典章制度,如用作朝珠、翎管、宝玺等,但都未能进入大典和祭祀场合。可能还是多用于日常生活当中,极少用于册宝、祭法、神像等涉及国家朝廷尊严的典章制度方面。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翡翠在宫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实,翡翠在社会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是无法统计分类罢了。

从翠的质地等次来看,大部分均为老种翠料,而通身满绿的“纯翠”甚少,尤其水头足、玻璃地艳绿欲滴的高翠更少,难得一见,只是从小件的佩中还偶可找到。白地含斑点状的翠较多,也还有一批无绿的白地翠。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称翠为“翠玉”,偶称翡翠,劣质翠称翠根子,个别的承袭原名仍称 “云玉”,有的黄签上称翠为绿玉。从作工上分析,有的为云南腾冲、大理或昆明所制,可简称为滇工。此外还有内廷金玉作或苏、扬、淮安以及广州等地作坊所碾者,现举例介绍如下:

1,乾隆款龙纹带盘双耳翠杯一对白地绿斑块,色、水、地均一般,胎较厚,光工不足,铊痕未消除。托为折沿小盘,中心有伏莲座以承翠盏。盘内饰双龙戏珠,为减地平凸,这种手法甚罕见。盏、托底均镌“乾隆年制”阴篆款,款甚精工。此杯为滇工之作,贡进内廷后弘历触口意馆的苏州刻字匠镌曰翡翠丹风花插款。

2,翠玉双兽耳活环盖瓶一对

通高23.0、口径5.4X 3.75、足径4.5X2.95厘米。两瓶翠质尚好,白地绿斑,有墨绿色点块,水头略有不足。瓶身饰兽面,减地不平,胎厚,内膛狭窄,掏膛工不够,器口与盖口不严,盖纽有二活环。碾工不够精,地子琢磨不平,当系滇工所碾,与苏、扬之工是不能比拟的,碾琢工艺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翠玉雕人物小景子 高16.1、长24.7、宽10.5厘米。山子白地不甚明显,通身含深浅不等的绿色。原为一水子,下端切平作底,碾山水楼阁,二高士漫步其中。背面饰崇山峻岭、苍松野卉,中有二鹿,悠闲自在,互为顾盼。山有皴法,白地烧染琥珀争沁,仿造皮糙玉,古色古香,颇有文人画境之雅趣,应为苏扬所造。

4、云玉卧牛 原名翠卧牛,今按《贡档》更正,应为嘉庆二十三年扬州阿克章阿所进。原石白或油青地,口部、身部有绿色斑,头角上部及臀部留有琥珀色沁。卧牛高6.6、长15.1、宽7.7厘米,是一件体量不大可置于掌上玩弄的肖尘类珍玩玉雕。牛作伏卧引首状,双目圆睁,口紧闭,鼻孔舒放似在呼气。通体光素,抛光细腻。尾、前后蹄向前伸,细毛刻画入微。头顶至口、右臀部有鲜明的琥珀色沁,下有土黄层,类似皮糙玉的艺术效果。成型上因材施艺,细琢精光,相得益彰,突出了雕王与玉质之美。王可赏,质可品,两全其美,确是清代乾隆工的真谛。此玉牛完成时间至迟不会晚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距乾隆时期相去不远,想必乾降时代名下尚在,继续按照乾隆朝的要求碾琢玉什。此云玉卧牛就是嘉庆晚年乾隆工的代表作,它的碾琢原则及方法与和田玉雕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说没有任何区别。扬州玉工以治和田玉手法来碾琢云玉,已将云玉翡翠纳入玉器加工工艺的框架之内。这就是清人对待闯入玉坛的云玉翡翠的态度与方法,将云玉翡翠纳入传统的玉文化领域,既为古老玉文化开辟了新材料、新资源,又使翡翠与古老玉文化传统及工艺融合汇聚—体,决定了翡翠下一步继续发展的轨迹与方向。

5,铜镀金累丝一镶绿丘如意

此如意原名“绿玉如意”,实非,应为翠玉。如意62厘米,上嵌翡翠瓦子三片,均用减地平凸镌刻图案。上瓦子长11.4、宽8.5、厚1厘米,龙纹图案;中瓦子长8.5、宽7.2、厚1厘米,亦为龙纹;下瓦子镌象纹。均以较粗阴线镌刻细部。此如意系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十三日恭亲王进。此三瓦亦为白地绿斑点翠,碾工较粗犷,不够精,应为京师玉工所碾。

6、翠扁方 扁方长34。5、宽3.1、厚0.6厘米,重123克。原名“绿玉扁方”。翠白地,绿作丝絮状,布满白地。身细长,一端似舌尖,另一端反卷,两头饰梅花。地子未磨,不像苏、扬之作,应为滇工所琢磨。

7、翠玉烟壶(共五件,原藏热河行宫) 壶口径外径2、内径0.6厘米,长6.5厘米,宽5.3厘米,最厚处17厘米,重32克。白地,翠作丝絮状,飘浮于器内,质地尚佳。器扁,影响容量,大撇口,中有一孔,颈细肩宽,扁方卧心足。器表琢磨光润,逗人喜爱,可能是苏作制品。乾隆时期瓷烟壶中已有此种器型,疑其为乾隆时期苏扬官员进贡后又携存于热河避暑山庄。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