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质的生产工具包括有玉斧、玉铲、玉锛、玉凿、玉刀、玉矛等,还有许多难以定名的器物。这些品类的玉器是中国最古老的玉器,少则距今四五千年,多则达到万年以上,到了由青铜制作的斧钺刀剑一统天下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六七千年之久。
这些古代的玉制工具,存世量相对较大的主要是玉斧和玉锛,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下端的刃。斧的刃是由两面自上而下削薄制成;锛的刃,则是在接近刃部时,一面内缩,另一面不缩,仍然直伸向下,形成一个偏刃。玉斧多数有孔,可以穿绳携带,也可捆于木柄之上,砍砸物品,同时用作防身的武器;玉锛则多数无孔,根据它的形制可以推测,主要用来修整木器。最常见的锛,结构前面多为弧线,后面为直线,刃部为偏锋,横剖面为长方形或前宽后窄的梯形。偏刃部分对于前面直刃,起支持和坚固刃部强度的作用。可用于劈开或切削。前面所以要有一个弧线,是便于沿木柄为半径的圆弧抡动,适应曲线运动,保证刃口的切线可以锛去木材。刃部所以用平直的一面接触木材 ,是便于将木材劈成一个平面,因为直面的一边可以贴于已加工面上运动,使每第二下所砍的面,均为头一下砍出面的延长线。
碧玉锛,残长3.3厘米,上宽2.4厘米,刃宽2.8厘米,2001年宝国吐乡兴隆沟遗址采集,隶属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碧玉有黑斑,磨制,单面刃较钝,并向一侧斜,侧边起棱,一面存有钻孔残痕。器表光滑,造型讲究。兴隆洼文化遗址曾经出土过一对白玉的耳,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玉器”。上面所说的玉锛和这对耳同出一地,故而可以和这对白玉并列为最古老的玉器之一。
笔者有一个小玉锛据传也出土于同一个地方,而且体貌特征亦和上述之玉锛基本吻合。其通长4.1厘米,上宽2.7厘米,刃宽3.4厘米,碧玉质夹有黑斑,正面成梯形,背面肩部有崩残,下端单面斜弧刃,有明显使用磨损痕迹。
由生产工具和装饰用品构成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的两大源流,发展到了距今6000年至4000年之间,玉器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除了在生产和生活中继续用作工具和装饰品外,更衍生制作了宗教祭器、等级礼器等,形成了以玉器物质为显著特征的文化时代,而玉质的生产工具作为中华玉文化的奠基石,无疑起到了不可否认、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