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寻常的玉壶春瓶

2020-04-23 zsdown520  866  收藏  管理
霁红釉早在明初洪武年间已烧制成熟,但至明中期即失传,以低温矾红代替。清初康熙年间又恢复了生产,这种铜红釉瓷在清朝以康熙质量最佳,但数量极少,晚清生产更少,只见光绪仿康熙红釉器,制作粗率。

据记载,霁红釉的配方由红铜条、紫英石合成,兼配碎器、宝石、玛瑙等组成。永乐鲜红、宣德红釉,康、雍、乾三期有别于郎窑红、豇豆红的红釉均属霁红之列。康熙霁红器既不像郎窑红那样浓艳透亮,也非豇豆红之淡雅柔润,而是一种失透深沉的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左右高温还原焰中烧成,其特点是釉汁凝厚,釉面有橘皮纹,色调深红,呈失透明状。总之,釉如橘皮、失透深沉、白底青花款这三者是康熙霁红区别于郎窑红器的显著特点。康熙霁红器物有玉壶春瓶、盘、碗之类,其中有“大清康熙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和康熙早期的“大清丁未年制”的青花竖两行六字双圈楷款的康熙霁红器极为珍贵,显然都是官窑祭器。

康熙朝瓷器的款识问题,据许多专家考证,康熙早期并未见官窑款识,而是大量使用花押、图记、斋堂款,官窑器也有不署年款的,家藏款、私家款,传世品中罐瓶之类很少是有本朝款。据笔者粗考,清康熙朝早期瓷器只见有“大清丙午(康熙五年)、丁未(康熙六年)、戊申(康熙七年)、辛亥(康熙十年)年制”的青花楷书干支款,主要书于碗、杯的圈足内。而只见“大清丁未年制”的青花竖两行六字双圈楷书款书于康熙霁红玉壶春瓶的白底圈足内,青花着色沉着,楷书字体宽大。直至康熙二十年以后书写本朝年款才成为制度。因此,清康熙早期的瓷器,即使是官窑器,没有署本朝官款,而署干支款、图记款等应属正常。

闽北私人收藏有一件清康熙“大清丁未年制”款霁红釉玉壶春瓶,该瓶高13厘米,口径4.8厘米,足径4.2厘米,最大腹径8厘米。该瓶胎质细密,瓷化程度好,胎体分量较重,系分三截拼接而制成,瓶口脱釉呈灯草边,整器施满霁红釉,釉如橘皮,有釉水流淌至圈足边之痕迹,圈足内施青白釉,釉层肥厚细润,见青花双圈中书写竖两行六字楷书干支款“大清丁未年制”,字体顿捺明显,线条挺拔。据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的《明清瓷器堂名(年号干支)款一览》载,“大清丁未年制”系康熙六年的干支款,见于青花梅树亭月碗。因此,该瓶应为清康熙早期所制的霁红玉壶春瓶。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