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马国翰的雕版

2020-04-23 zsdown520  1428  收藏  管理
2000年5月,山东省章丘市埠村镇西鹅庄村民李应顺先生将其家中珍藏了一百多年的一批清代古籍木刻雕版捐献给了章丘市博物馆。这批雕版的原主人是清代学者马国翰,雕版的捐献者李应顺是马国翰的第五世外孙。

马国翰,字词溪,号竹吾,原籍山东章丘圣井镇大柳树村,其曾祖父时迁居历城县南全福庄,遂入历城籍。十九岁时,马国翰考中秀才,在家乡任教二十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 以三甲六十七名考中进士,先后任洛川、石泉、云阳县令。

马国翰生活的时代,正值汉学盛行之际,许多学者慑于封建专制的淫威,在政治上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一心埋头于考释、校勘和搜辑古代典籍及各种文献上,在整理祖国文化遗产和发展文化事业方面,做出了许多成绩。受这种学风的影响,马国翰早年即对许多珍贵古籍的散失深为痛惜,决心做一番大规模的古书辑佚工作,他还在乡间教书的时候,便“每见异书,手自抄录”,及至步入官场,“廉俸所入,悉以购书”,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马国翰抓紧闲暇时间,把唐代以前已经散亡、毁失的古书,细心地从现有各种著作的注释和引文中,从许多有关文献保留的片辞只字中,通通剔择出来,并逐条逐句加以考证,辨别真伪;同时,他又一字不漏地摘抄所辑出的资料,然后再分门别类汇纂起来,编辑成书。因一直想在玉函山定居,却未能如愿,他便把积数十年心血编著的这部辑佚书定名为《玉函山房辑佚书》,以此寄托情愫。

道光二十四年,马国翰升任陕西陇州知州。这时,《玉函山房辑佚书》巨著已基本完成,此书搜罗丰富、卷帙浩繁,全书分经、史、诸子三编,七百多卷,共辑佚书目594种,并作序录冠于每种之首。在陇州任上,马国翰请人开雕《玉函山房辑佚书》。

并准备印行。他一面刊刻,一面继续修订,至道光二十九年春,经、子二编的印版全部刻成。这一年,他还写成了考订经义的读书札记《目耕帖》。

三十一卷。咸丰三年1853年 ,马国翰因病辞官回乡,到咸丰七年1857年 他六十四岁时,在家乡去世。马国翰殁后,刻板归其女儿李氏家藏。同治九年(1870年),山东巡抚丁宝桢下令将板取出,经过进一步整理,编出书目,将散失残缺者若干篇进行了补刻,四年后连同《目耕帖》一同印刷,分订一百册行世,使得《玉函山房辑佚书》发遍全国,名声大震。但这批书籍目前存世的数量极少。光绪十三年1887年 ,有一个叫蒋式的,按八音分为金、石、丝、竹、匏、土、草、木加上日、月、星分十一函对这批藏板重新进行了系统整理,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 春至夏复刊发行,并在这一批书刊上印上了“光绪十五年乙丑仲春重校刊锈江李氏藏板”的印记。现在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所藏的《玉函山房辑佚书》,多为这一刊本。

马国翰与李廷启相继谢世后,其后代便在李家正宅旁边盖起了三间带夹壁墙的南屋收藏起批书版,直到1999年,这批珍贵的雕版已在墙中沉睡了一百多年。1999年秋后,阴雨连绵不绝,李应顺担心老屋漏雨,便过去查看,雨水已从塌裂的檐角渗入了墙内,墙角的土坯已破撑裂了缝。看到老屋再也不能保护这批传世珍宝,李应顺便把雕版从墙洞中全部取出,搬到了现在住的阁楼上,前思后想了几日后,他自知无力妥善保存这批雕版,便于2000年5月将这批珍贵文物送交给了当地博物馆。

章丘市博物馆的全体人员经过6个多月的辛勤整理,终于将这批书版理出了头绪。雕版数量共计5966张,11023页,涉及书籍627种,873卷,约计420万字。这批雕版多为杜梨木,大部分为双面刻,中缝均刻有书名、鱼尾及页码。印版大体分两种规格,一种为大版,长31厘米,宽21厘米,每页18行,满行20字或2l字,白口单边。刻板内容多为四书类,或马国翰老师的著作。另一种为小版,长25厘米,宽18.5厘米,每页18行,满行20字,白口双边。

《玉函山房辑佚书》共计585部,701卷,5748页,约207万字。其中经编429部,535卷,包括易类、尚书类、诗类、周官礼类、仪礼类、礼记类、通礼类、乐类、春秋类、论语类、孝经类、孟子类、尔雅类、五经总类、小学类、纬书类16类;史编8部,8卷,包括杂史类、杂传类、目录类3类;子编148部,158卷,包括儒家类、道家类、法家类、墨家类、杂家类、小学家类、天文家类、阴阳类、五行类、杂占类、艺术类、农家类12类,另外还有马国翰著作21部,115卷,包括《玉函山房藏书簿录》、《目耕帖》、《竹如意》、《月令七十二候诗》等。李廷启的著作若干部及其老师贾璇、时铭,好友朱曾传、吴连周等人的著作17部,38卷,如李廷启的《纫香草堂诗文集》,贾璇的《四书笔记》,朱曾传的《说饼庵涛集》、吴连周的《帚金集》等。

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不仅是辑书史上的一项空前成就,而且解决了当时学者们到处翻查大量古籍的烦难,为他们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批雕版中有近十种书目在现存的中国各地藏书中没有印书,其中像《尚书逸篇》、《尚书古文训》等,《中国丛书编录》和《山东文献书目》中都没有登录。这些原版的发现,则有可能会填补这一空白。同时,一次性发现这么多名家著作原版,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这批雕版对研究清代山东的印刷技术、印刷史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