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冠状饰

2020-04-23 zsdown520  1510  收藏  管理
玉冠状饰因其形如冠帽而得名,由于它的整体造型尤似良渚文化“神徽像”上的羽冠,在内涵上就具有了“神徽像”的上天入地本领,也就不需要借助于纹饰来表达有关崇拜的内容,这导致了玉冠状饰大都为素面无纹的玉制品,因此少数带有纹饰的玉冠状饰就“以稀为贵”,成了其中的珍品。

这件玉冠状饰1987年出土于余杭市安溪镇下湾村瑶山良渚文化遗址2号墓,玉质精良,制作精细,构图严谨,布局讲究,线条流畅,不仅在同类器中,而且在良渚文化玉器中都是极为难得的珍品,现收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该器高5.8厘米、上宽7.7厘米、厚0.3厘米,青白色,具有透光性,器体扁平,上宽下窄。上端中部有一个华盖状的尖状凸起,两缘上部较为挺直,至下部则明显凹弧内收,器体下端锯割成扁椎,其上等距离琢制三个小圆孔。冠状饰的正面雕刻神人兽面纹、变体鸟纹、卷云纹等饰,相对于其他玉器上的纹饰而言,此器纹饰相对简单。

玉冠状饰只见于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而且在每一墓中都具有惟一性,即每墓最多只有一件玉冠状饰出土。由于此类器在出土时往往位于死者头部一侧,且常伴有原砂、木质纤维等遗留,因此推测冠状饰应当是镶嵌在某种木质偶像头上的一种饰品,从这个角度来说,玉冠状饰的功用在于与木质偶像一道起到了安抚死者的作用,使其灵魂不会因肉体的消失而流离失所;但这显然并不是问题的全部,这种木质偶像还可能由于拥有了死者的灵魂,以及玉冠状饰所赋予的上天入地本领,而成为后人表达祖先崇拜的对象。有趣的是,在古代埃及也有着类似的观念,埃及人认为有一种叫作“巴”的东西,它在人生前是不存在的,而一旦死后,“巴”就成了死者的全部,它总是盘旋在尸体的周围,睁着眼睛寻找重新进入“木乃伊”的机会。古埃人的“巴”与“木乃伊”的关系、良渚文化先人的灵魂与带有玉冠状饰的木质偶像的关系,这两者真是何其相似,这种不谋而合与相映成趣,也可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奇观了。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