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仿古玉器看中华民族的崇玉时尚

2020-04-23 zsdown520  1098  收藏  管理

  玉,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至现代丰富多彩的玉作制品,其中无不包含着华夏民族对玉的崇尚,以至历史学家不得不在浩瀚的中国发展史上为其确立了单一的“玉器时代”,从而使古玉器由一简单的工艺品提升到一个时期的文化特征,使其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加淋漓地展现了出来。

  玉出土,有形如瓷片者,有形如石灰者,有形如枯骨者,有形如兽角兽牙者;有色如生姜者,有色如烂酱者,有色如鲜枣者;有半露质地者,有微露质地者,有不露质地者,有带玻璃光,有遍体不露玻璃光者,形形色色,愈古愈怪,真令人难测。嗜古者,故当格外留心。诚以斑锈深厚,年愈旧而形色愈暗,一经盘出,各种形色必露其精彩,有匪夷所思之妙。露质地者,固佳。不露质地者,其古香异彩,尤为奇绝,此不可不知。

  古玉以圭、璧、琮、璜等为上品,次之祭器环佩,再次之则零星小件。至秦汉以后,以印章符节为上。殉葬有用玉押者,玉押即玉版也,长数寸,体形异常,以美玉为之,以围腰间,可保上体,下体之粪塞阴塞之类又为其次也。不同身份所执的玉器也不同,《周礼·春宫》:“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泊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这里将王、公、侯、伯、子、男所用的"贽"分为六个等级,用六种玉器表示,因而玉贽本身也是等级制的一种表现。

  仿古璧、琮辨识

  本文仅以在礼器中占主要地位的壁、琼为例,以历代仿品为线索,简要阐述璧、琮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礼器是礼制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按照《周礼》的说法,玉礼器有六种“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立横礼北方。”可以说祖先这种最频繁。最强大的宗教活动直接影响了玉器的生产和使用。玉器作为一种被神话了的器物,它的使用和器物所表现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也同祖先的崇拜有密切关系。

  璧,琮是最常见的古代玉器,它们的生产、发展主要于汉代之前。宋代以后,出现了大量的仿古制品,一些作品在制造风格上同汉代之前的作品相似,有一些还进行了作旧处理。了解这些作品同古玉器的区别,确定这些作品的制作年代,对研究宋代之后玉器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仿古璧的辨识

  璧是礼天的重要礼器,在汉代之前的玉器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形成了素璧、谷、蒲纹璧,兽面纹璧、螭纹璧等玉璧体系。宋代之后,仿古璧大量出现,有一些是依据古璧制造的,有一些是依据古代图案综合设计的。下面是几类仿古玉璧的典型品种。

  1、仿古谷纹璧:

  谷纹璧主要流行于战国及汉代,常见的谷纹有三种,一为旋形谷纹,有著录称之为卧蚕纹,这类谷粒较小,排列密集,一类为小乳丁纹,谷粒较高,圆而光滑排列稀疏,一类为大乳丁纹,这几种谷纹的制造,皆于平面上交错琢出阴线以凸出谷粒。下述仿古谷壁,风格特点与战国及汉代作品有不同,分属不同时代。

  (1)宋代风格的仿古璧。谷纹、带纹璧,青玉,暗白色,有较重的沁色。璧面有内外两周纹饰,外周为谷纹,内周为细阴线条带纹,璧上有较强的光泽,此璧的谷粒呈旋状,较小,顶部不甚尖。同明代谷纹相比,颗粒较小。同清代作品相比则显得坚硬光亮。内周的条带纹为单线勾边,细而长,类似的条带纹玉璧,故宫有收藏。这类条带与唐代玉器上的条带纹有相似之处,且条带勾连有序,雕琢细致,整个作品有宋代玉器的严谨风格,而唐代玉器无谷纹,此璧应为宋代作品。

  (2)明代的谷纹璧。白玉,光泽较强一面琢谷纹,另一面琢龙凤纹。明代玉器上较多地出现了谷纹,这时期的谷纹谷粒较大,凸起较低,边缘较圆润,近似于铜器中的乳丁纹,制造工艺上有两种不同的特点,一是谷粒用管钻套磨以直线阴刻出谷粒间的空白。另一是交错施用阴线直线留出阴线间的谷粒、纹饰类似战国时的蒲纹,但凸起的谷粒较蒲纹的凸起要高。这种谷粒呈多角形,谷粒较大。

  (3)请代的谷纹璧。白玉,壁表面琢凸起的谷纹。粒大而稀疏,作四周排列状,不仿战国玉壁谷纹横、纵、斜问排列。粒呈旋状,是在隆起的谷粒上用阴线琢出的旋纹。这种琢法在汉代兽面纹、蒲纹上常常使用。但比较汉代作品,此璧谷粒隆起较高。用玉不同于战国及汉代作品,光泽温润,蜡样光,为乾隆时的制作工艺。

  (4)现代仿古谷璧。青玉,一侧烧古作旧,仿故宫博物院藏战国谷纹玉璧。孔中镂雕一兽,与原作非常相似,是典型的照图册仿制的古玉,原照不大清晰,仿制者对战国玉器又不大了解,很多地方走了样,如兽的嘴形、足形,身上的装饰不同于原作,也无战国图案风格。壁上的谷粒大而浅,壁的边棱也无战国玉器风格。

  2、仿古兽面纹璧:

  战国玉器中出现了一种表面分为内外区,外区饰双身兽面纹,内区饰蒲、谷纹的玉璧。到了汉代,这类玉璧的使用量很大,制造的更加精致,一些作品直径超过了30厘米,一些作品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宋以后,出现了这类玉璧的仿制品。

  (1)宋至明初的兽面纹璧。玉质青白,有沁色,璧上以绳纹为界,分为内外两区,外区饰三组兽面纹,兽面间饰如意形云纹,内区饰两周内对的如意形云纹。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已发现了多件带有兽面纹的宋代玉器,如安徽朱希颜墓出土的玉尊,四川广元玉片,四川广汉发现的兽面玉片等,还有兽面纹瓦当。从这些作品上我们可以看到宋代兽面纹大致有如下特点:兽面短而宽,眼鼻布局紧凑,鼻较大,或勾云形,或如意形,造型简练,眼略小,不甚夸张,粗眉,五官外缘往往有一些密集的短阴线饰纹。此玉壁的兽面纹接应上述宋代兽面纹的特点。从云纹上看,汉代云纹(古玉图称蚕纹)为凸起的单纹线,两端向内勾卷,这种云纹在宋代工艺品上大量出现,尤其在仿制品上表现的更为明显。这类云纹在元明工艺品中很少出现,且与灵芝纹近似边缘呈凹凸状。此玉璧所用云纹为如意形,与宋代仿制品上所用的如意云形形状相近,因此从玉璧的纹饰上看,此璧为宋代至明代初时的作品。

  (2)清代仿制的兽面蒲纹璧。白玉,有沁色,表面以绳纹界,分为内外两区,外区双身兽面纹,有粗细两种阴线琢出,但阴线运用的不合理,与常规作品不同,线条直线多,弧线少,显得生硬,玉质偏白,多石形,沁色不自然,局部色重似烤作,内周面积较小,雕蒲纹,为清代仿制。

  (3)近现代仿制的双身兽面纹璧。玉略白,大面积沁红褐色。表面分区,外区为双身兽纹,内区饰谷纹。此璧颜色为人工所染,璧小而厚,无古玉风格,已知的古璧无这样的用玉风格及沁色,兽面采用粗、细相配的阴线纹,细线局部有跳刀,若断若续,仿古做法,这是清代以后出现的仿古方法,谷粒大而稀少,兽面死板,是现代的仿古制品。

  3、仿古螭纹璧

  汉代玉器中大量出现了螭纹,有很多带有双螭图案的玉器,这些螭纹玉器对后世的玉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螭纹璧则是螭纹玉器中最典型的作品。在传世的玉器中有许多螭纹壁,个别作品为汉代的仿古作品,以下为各时代仿古螭纹壁的典型。

  (1)宋代风格的螭纹谷纹璧。白玉,较薄,一面琢旋形谷纹。另一面凸雕一蟠螭。此璧风格古朴,做工较细,所雕之螭同广汉出土双螭玉带扣风格近似:长颈,短肢,肩部有向两侧旋纹,眼鼻聚于螭头前九分为一处,窄头脸,宽耳,弧形独角。另外,此螭的尾部极长,多层分叉,向外翻卷,走势形同宋代的卷草纹。此璧具有宋代径小,体薄,饰纹严谨的特在,制造年代约为宋,不会晚于元代。

  (2)明代的双螭纹璧,故宫博物院藏。一面雕双螭,呈前后追逐状,首位相似,另一面琢纵、横交错的席纹。双螭纹璧,可能在汉代就已出现,故宫藏有传世的汉代双螭壁。双螭图案在宋、元代以后的工艺品中大量出现。这在元代的双螭纹帽顶和明初雕漆双螭纹盘上表现的非常明显。传世玉璧中有许多双螭纹玉璧具有元代风格,这类玉壁上的螭纹大致为两种。其一,螭头略长,嘴部略尖,脑后有长发,长颈。其二,螭头略方,面部结构复杂,身上有火焰状饰纹。此璧雕螭与前述两类不同,螭头短而宽,两颊与嘴端连呈圆弧状,长发飘拂,尾细而如线,因而非明处作品,制造年代大约为明中期。

  (3)清代的三螭纹璧。青玉,较厚,厚度均匀,棱角齐整。螭头呈长方形,螭身局部边棱似有刃,是清代中期典型的琢玉风格,壁的另一面分为内外两区,以绳纹为界。内区饰谷纹,外区饰双身兽面纹。此璧为清代的仿古作品,不做旧,讲究工艺,具有较高的琢玉水平。

  (4)现代制造的双螭谷璧。青玉,一面雕双螭,另一面雕谷纹,此璧表面人工作旧,烧烤红褐色,双螭有长发,仿无代风格。但元代螭发飘拂比作品螭发直硬,螭肘有旋形纹,亦为仿元、明风格。但螭的尾、足、头皆无元明螭纹特点。另外,已知的古代双螭璧皆凸雕,此璧螭腹与璧分开,是清代后出现的做法。

  4、燮龙璧

  汉代玉尊上出现了放折的燮纹,身似边框,端部饰鸟首。但这种燮纹尚未运用于璧。唐、宋之时龙纹璧流行,燮龙璧是在龙纹璧的基础上演化出的仿古制品。

  (1)明代的燮龙纹璧。璧表面凸雕两组燮龙。每组中各有一龙首,一凤首。身方折勾连并侧出燮龙拐子。明代燮龙拐子在仿古玉尊上曾多次出现,具有头小身大,身体蔓延无规律,多侧出拐子并在转角处有勾形装饰的特点。

  (2)清代的燮龙璧。内外缘有凸起的边棱,表面阴刻锦纹地子并等距浮雕六组燮龙纹,每组两龙,大头细身,身方折呈拐子形,璧外缘有“大清乾隆仿古”字样,这种仿古不以古玉为本,而是依旧玉上的燮龙样式进行设计,作品似古非古。

  5、仿古圭璧

  圭璧是把圭与璧组合为一件玉器,圭璧的形状最初见于《三礼图》,著于宋初。很难确定图形是按实物绘制还是凭空想象。目前发现的圭璧实物皆为传世玉器,分别属于不同的时代。下面为不同时代圭璧的代表作品。

  (1)明初期的圭璧。璧较小,饰谷纹,圆而有孔,边缘有棱。璧的上端凸出小的圭头,下端凸出小的圭尾,璧小而光亮,谷纹细密,属明初到宋代的风格,所饰之圭中部有一条隆起的凸脊,《三礼图》所绘宋代玉圭皆不起凸脊,有脊之圭为明以后的作品,据此,此圭为明初所制。

  (2)明晚期的圭璧。圭璧上部饰三星纹,下部为海水纹,中部为一圆形璧,璧上有勾云纹,中间璧孔不通,为象征性孔。我们知道,工艺品上海水纹图案的大量使用主要在明嘉靖以后,所以此作品的年代不会晚于清初,作品上的勾云纹、三星纹、海水纹给我们提供了这一时期玉器的几种样式。

  (3)清代的圭璧。圭上琢有十二章纹,纹饰结构、形状及雕琢方法同乾隆时期其他玉器一致。十二章图案在清代宫廷用品上非常广泛。另外,传世玉中还有一些清晚期的作品,这些圭璧体积大,工艺粗,进行作旧处理,并饰吉祥图案或篆书文字,绝无古玉风格。

  二、仿古琮的辨识

  琮是古代玉礼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大量出现,商周两代广泛流行,春秋战国时期汉有少量作品。汉儒注《说文》等汉代文献对琮体形状的表述略有含糊,汉碑六端图仅绘了琮的平面图形。后人对琮的形状产生了误解,聂琮义《三礼图》把琮释成与璧相对应的片形玉器。吴大澂《古玉图考》将古代玉器中的立体柱形器定名为琮,至今多数学者无异议。宋代对古玉琮的称谓尚难确定,但龙泉窑瓷器中出现了琮式瓶,样子与良渚文化玉琮相似,可见良渚玉琮在当时已很有影响,仿制古玉琼的条件已经形成。目前的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仿古玉琮,已知的仿古玉琮多为传世品,进行分类判断,大致可分为宋至明,明至清初,清中晚期,近现代四个阶段的作品。

  1.宋代至明代的仿古玉琮

  主要见于清宫遗玉,常见有三类,一类为仿良渚文化纹饰玉琮,一类为仿战国纹饰玉琮,一类为秦琮。

  仿良渚纹饰玉琮。一端略宽于另一端,方柱形,外表分为四节,两节饰人面纹,两节饰兽面纹,交叉排列。作品与良渚文化玉琮非常相似,可能是比照相似实物制造。但在某些局部与良渚玉琮有区别:第一,人面纹的额线排列细密、规则、阴线较深,且以阴线突出阳线,良渚文化尚无这样的阴线加工技术,第二、两组额线间所施细密锦地为折线组成,良渚玉琮人面的额线间很少施以锦地,且锦地又以旋形纹为主,从不见这种折线锦地纹。第三,琮角兽面鼻梁处呈凹状。这是良渚玉器所不见的,四处所饰方折的回纹,与良渚玉器的回纹也不同。清宫遗存的仿良渚玉琮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旧玉改造,将古玉器染色,描纹,有的还被挖膛配胆,改以它用,这类器物基本上保留了古器的原貌。另一类则为新玉作旧,整体上看这件玉器的纹饰不同于良渚作品,不是在旧玉器上加深描实,而是按照作者的理解琢制。此作品纹饰工整细腻,与明中晚期的玉器风格不同,可能是明代之前的作品。

  仿战国纹饰玉琮,方形,矮而宽,玉苍旧似石化,而有赭色沁。外表分为两节,节上有三道凸纹,节较小,节外空白处饰有仿战国的勾云纹,勾云纹中隐约含有兽面纹,这种矮方形的琮良渚文化中已出现,并成为商至战国时期玉琮的主要样式。但在明至清代的仿古玉琮中却非常少见。此玉琮除横凸纹外:其他纹饰皆仿战国玉器。纹饰雕琢的细腻古朴,做工圆润,与明代王器风格不同,较乾隆时期仿古玉器的风格也不同,因此可能是明代之前的作品。

  2.明中晚期到清初的仿古琮

  似新疆玉,青绿色,大量利用玉皮以光旧料。上部较下部宽,粗膛,方柱状,外表分为四节,每节的凸起方块上饰兽面纹。两种不同样式的兽面纹交错使用,琮表面的中部琢有乾隆御制诗句。此琮兽面的鼻、嘴、额、耳皆做仿古勾云纹形,眼为菱形或枣核形,腮部饰凸起的卦纹。此琮仿良渚样式,但饰兽面纹极其复杂,元明代前玉器的风格,且雕工粗糙,因而是明末至清初的作品。

  3.清代中晚期的仿古琮

  为清宫遗玉,玉色青绿,与故宫现存乾隆朝玉器所用玉料色泽不同,带有较多玉皮,以光旧玉色泽。方柱形,外表分为一节,交叉饰人面纹及兽面纹。人面在下,兽面在上,与良渚玉琼排序相反。兽眼的雕法与良渚文化玉琮近似,采用凸雕之法。呈较大的片状,但形状有差异,人、兽的嘴部饰回纹,呈正反相背的旋形,良渚文化玉琮大量发现并引起人们的重视,除宫廷外私人也有较多收藏,吴大澂《古玉图考》就收录了数件私人藏品,这些为仿古玉琮的大量出现提供了条件,这时的作品或照图录,或照实物,其中又加入了制造者的理解。样式上较接近于真实。此作品局部按真实仿制,部分为想象变形,表现出清中晚期对古玉琮了解的朦胧性。

  4、近现代仿古玉琮

  以良渚文化玉琮最为常见,一些作品带有随意性,一些作品以图册为本,从材料、造型、纹饰上进行精心仿制,一经作旧,很像古物。青玉琮整体呈方形,两端无原形的射,外表分为两节,饰人面纹。以下几处同良渚玉踪不同:粗阴线原形眼,凸起方形鼻,鼻上无回纹装饰,两道额线上无细阴线纹。玉表面剥蚀严重,为人工制造,是假古玉。

  综上所述,历朝历代对远古礼器中的璧、琮的仿制,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周礼》、《礼记》这两本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也是儒家有关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而书中大量关于古代周玉制度的记述,对汉之后的典章制度的制定影响很大,致使古代用玉制度在中国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使配玉成为人格和品德的标志。《周礼》中称:"古之君子必配玉,右薇角,左宫羽,趋以采齐,引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楫之退则物之。然后玉锵鸣也。"此思想贯穿了中国的历史。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