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木雕、红木雕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以特定的形式和技法留传至今的雕刻艺术,主要以家具浮雕、圆雕艺术品来表现,其历史悠久,风格纯朴,紫檀木是名贵木料,主要产于热带地区的南洋群岛。我国广东、广西、广东、云南也有少数生长,紫檀木的生长周期缓慢,需800年才能成材。其木质坚硬、坚韧、纹理细腻、体重,放在水里立即下沉,呈紫黑色。《博物要览》说:“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纹,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经制作打蜡磨光和空气氧化,可以看出它的纹理稠密,渐演变成红紫、黑紫色、色调深沉稳重,有古雅静穆感。
紫檀雕刻以后随着年代的久远,更显得古朴端正,沉着文雅。在明清两代是宫廷的主要欣赏品和收藏品。从史料来看,我国的木雕有着悠久的历史,1977年在浙江佘桃河姆渡村,曾发掘出大量木器,就有别具特色的木桨、圆雕木鱼等,到了盛唐,木雕艺术的造型已趋完善,特别是佛像、菩萨等,宋元木雕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作品着重以写实为主,突出生动,传神和俊健,明清时期的木雕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无论从技法上或是造型上,都强调艺术与写实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不同门类和风格的木雕艺术,紫檀、红木雕刻以其独具的纹理和质地,成为民间流传的优质雕刻用材,特别是在苏州地区盛行。明代的苏州及周围地区不但有很多专事雕刻制作的作坊,亦出现了集多种绝技于一身的名家高手,如“严徵”(道澈)常熟人,擅制家具小仲,尤精于案几的制作,他设计的“蝶几”由十三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多边形小几所组成,有似现在的七巧台,可以随意组合。成一百多种形式。还有鲍天成,苏州人,精于“苏式”小件的设计和制作,他与苏州邬四、袁友竹等同为“苏式”家具制作的杰出人物,被同时代的高深甫称其为“明朝一代妙技”。苏州地处太湖之滨,从明到清始终是江南经济重镇、人杰、地灵、文人墨客汇聚,当地红木雕刻,红木家具制作工艺达到其黄金时代,很多文人不但参与设计,亦亲自动手制作,这使红木雕刻制品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艺术表现亦得到很大提高,在造型和内容上则趋于追求自然意趣,寓意喜庆,吉祥之意,题材多以传统花卉、禽鸟、竹石、人物为主,讲究个人率性之作,呈现自得自在之精神,达到了“绝无烟火杜兰香,昆吾锋尽终难似”的意境,近代红木雕刻的杰出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涵生等一批老一辈雕刻艺人在不断完善与提高下,紫檀红木雕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创作了无论从表现技巧或题材内容等方面,都更趋独立,更具有强烈地方和民间特点的工艺美术作品,陆涵生制作的红木“荷叶树根几”现藏于上海博览馆,红木“五龙欢玉环”现藏于“中国博览馆”随着紫檀红木雕刻艺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且制作的人才辈出,将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和人们的喜爱和收藏。
二、结构和表现手法
紫檀红木雕刻制品作为民间工艺美术组成部份,今天虽已普遍被接受,但是,对它文化内涵的理解,人们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
多年来,人们不但完全忽视了红木雕刻艺术,工艺及其审美价值,认为它仅仅是一般工匠的一般技艺,很少去注意和研究它,更没有把它作为传统艺术品的一部分。
历史上红木雕刻工艺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手工艺。工匠以技艺谋生,各种技艺都为一家庭或家族专有,传承收徒有各种严格的制度来约束师徒关系。如徒弟学艺先要请客拜师,并举行一定的仪式,然后才开始学徒生涯,而师傅并不马上授艺,学徒必须先干些杂活,而技艺的真正传授往往需要在师徒间有了相当的信任感后才会开始,所以一些不太灵活的徒弟,甚至在学完三年满师时,还不知道红木制品是怎么回事。满师时往往也要举行很隆重的仪式,徒弟以各种食品谢师,而师傅以做红木雕刻的各种工具相赠,这种仪式结束,便意味着徒弟可以独立操作了,这种谢师形式不仅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尊师爱徒的优良传统,而且也表达了师傅对徒弟的殷切期望。从早期掌握红木雕的工匠生存环境看,他们既是设计者、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在他们设计制作中红木雕刻作品中潜移默化地融合了创作者的感情,展示了温馨的人情味和朴素自然的亲切感。红木雕刻制品的发展与创作意识,社会经济环境和当地自然资源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上海是交通相当发达的海港,红木雕刻制品制作所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相当丰富,当地的各种文化对红木制品的创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有无形的文化即社会思潮的影响,有形的文化即其他艺术品的影响,都在红木雕刻制品中体现出来。
紫檀红木雕刻的工艺技法几百年来以世代相传或师傅授徒的形式沿袭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门技法也在不断地被完善,但是,无论环境如何演变,紫檀红木雕的技法都始终以手工雕刻作为主要手段,它包含了从事紫檀红木雕刻创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和运作特点。从更深远的意义来讲,紫檀红木雕技法融合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为这门独特的民间艺术所创造和提炼的种种精华。这些技法,不但极具民间纯朴性而且更具有自身的哲理性,无论是从技艺流程上,或是从审美角度上透视,紫檀红木技法都应有相当完整的章法,这对于学习雕刻技术的人来说,非常值得借鉴和运用,紫檀红木雕刻的技能和创作方法都有一定的工艺创作和操作依据。如“由上至下,由前至后,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即从头部开始一直凿打到脚跟:先凿打前身再是后身,从木料外皮开始,一层一层地向里推进,先凿浅的地方,后凿深的地方,总之,要胸有成竹,循序渐进。
例如,弥勒佛是红木雕刻制品的传统题材,人物乐观而风趣,主要特征是“身短头短,足短,手指短;唯有腹大,皮垂长。”在雕刻人物中,眼睛是传神写照的关键“男女老少各不同,七情变化要细瞧。武士英俊龙眼美,仕女娇娆凤目俏;老叟眼睛复凹形,儿童两眼圆如桃,刻眼先小后渐大,否则定会一团糟。”把自然现象变成艺术形象,把生活变成艺术,需要经过雕刻艺人的形象思维,要考虑艺术加工的手法。这方面有程式化间夸张、变形问题,概括提炼问题,艺术想象问题及艺术构思等。一代代的民间雕刻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技艺口诀,是构成艺术品形成美的一般形式法则。任何设计都离不开它们,这些口诀充分体现了制作者的运用专业技巧,去驾驭工艺材料和工艺手段以及体现创作意图与审美要求的能力。
三、紫檀红木雕刻艺术的创新
紫檀,红木雕刻的艺术构思必须借助现代审美意识和传统艺术特点,才能产生高雅的品味和意境,在紫檀红木雕刻创作中,风格的转变最能直接表达作者个性的展现。使之在创作中更寄寓于深厚的理性内容,表达内心的意韵。将灵感放到艺术创新的整体经验中去认识,灵感的出现离不开素材的积累,潜心的构思和对技巧方法精益求精的探索。在发展寻找旺盛的生命力,在研究和探索中从单一向划一的僵化模式里解脱出来,紫檀红木雕刻的创作探索就是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技法的同时,大胆地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著名学者余秋雨在他的《文化苦旅》一书的《沙原隐泉》中说“沙漠中也会有路,但这儿没有,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但不行,被人踩过的地方,仅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回头看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而高兴。”让我们张开现代审美意识这张含藏着无比力度之“弓”,借助传统技艺这根底蕴韧固之“弦”,把自己独到的艺术构思之“箭”射向遥远的生活和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