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属稀有物种,其角又是名贵的药材,能解脏毒、尿毒、暑毒,治大热症等,还有强心定惊的功效。无论是黑犀角、白犀角、双犀角、独犀角、大犀角、小犀角、亚洲犀角、非洲犀角,现在都已列入世界野生动物的一级保护之列,禁不可得,况且明清时期的犀牛角雕刻以其独特造型及工艺,铸造出了鲜明的时代风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犀角按其产地,大约可分亚洲犀和非洲犀两大类。亚洲犀中又分印度犀、爪哇犀(泰国、缅甸、越南、马来半岛一带)和苏门答腊犀(印度尼西亚)。亚洲犀的纤维粗,表皮和内肉的纤维如甘蔗的线条状纤维,角的基底和横切的断口也类似甘蔗的断口,有无数的粗点粒,称“鱼子纹”或“粟纹”。其角质较柔韧,棕褐色不透明,嗅之有浓烈的腥味。角的正前方有一凹槽,正后有一条凸筋,俗称“天沟地岗”。角的长度在一尺左右,而苏门答腊犀的角最小仅10多厘米。非洲犀角比较长大,并且有两个角,一前一后,前长后短,长角可达80至90厘米,它的质如水牛角,纤维比较细密,内肉呈半透明状,角没有亚洲犀角柔韧,而显脆硬,受气候和干湿度影响后会裂,药用价值亦低,据赵汝珍《古玩指南》载,仅为亚洲犀角的二十分之一。非洲犀角雕刻在我国为时较晚,大多出现在晚清时的广州地区,较之明清时的亚洲犀角雕刻相形见绌。
明清时期的犀角雕刻大致可分为三个地区:一、北京犀雕,即清宫造办处犀雕,其特色是料佳工精,能工巧匠汇集京师,集各地之长,唯求精良不计工本,具皇家的豪华气派。所作纹饰多吉祥寿考题材和青铜纹饰,十分大气。二、苏州犀雕,指的是苏州及周边地区,包括金陵、梁溪、嘉定等地。它受金陵竹雕、嘉定竹雕、吴门玉雕、木雕的影响很大,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以灵巧见长,所作题材多为竹林七贤、东坡游赤壁、张骞寻河源等。三、广州犀雕。自清康熙海禁开放,广州便成了重要的通商口岸。进口的犀角、象牙等原料和成品物件皆从广州进出,从而大大促进了广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广州犀角雕即从其时开始。风格上和当地牙雕、木雕相一致,马蹄杯的形制,多花卉,如梅花杯(眉寿无疆),玉兰杯(金玉满堂)等。至晚清时,大部分进口的非洲犀角都在广州加工雕刻,工艺较粗劣,打磨亦不精。
现代仿清初犀角雕坐相佛珠观音(见图)。角质的纹丝较细,外部呈半透明状,中心部位色黑失透。雕刻细腻,造型、工艺、面相、发饰、手指形状等都明显地带有明末清初时福建工艺的特征。表皮洁净无包浆。应是非洲犀角的仿古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