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刻石上的斯篆

2020-04-23 zsdown520  2677  收藏  管理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曾先后多次巡行天下,所到之处立碑刻石,宣扬功德。秦刻石原有6处,为丞相李斯所书,是为标准的秦代小篆。但因年代久远,四处刻石早已亡佚,现仅存《泰山刻石》10个字,《琅琊台刻石》十几行,且字迹剥蚀。

秦时小篆可分两种,一种为权量、诏版上的字体,字迹大小参差,排列错落有致,笔画挺劲,有的略带隶意。一种为刻石上的字体,字迹横平竖直,布白整齐,笔画刚健,其风格端庄严谨,一丝不苟,后世称为“玉箸”。2000年来誉为小篆正宗,各朝均有书写名家,至清代邓石如始为变革。因为《峄山碑》、《泰山刻石》与《琅琊台刻石》都存斯篆遗意,一直以来为学习“玉箸”的范本,即邓石如亦由此推陈出新。

秦始皇采用李斯统一文字的建议。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废除异体字,简化字形,整理部首,形成了笔画比较简单、形体较为规范,而且便于书写的小篆(也称秦篆和斯篆)作为标准文字。李斯还亲自用小篆书写了一部《仓颉篇》,作为范本,推行全国。李斯篆书,线条圆润流畅,给人以端庄稳重之感。五代时,徐铉摹李斯所书的小篆被后世称为最近原作的范本(见图)。映日视之,笔画中心有缕浓墨,因其笔锋直下不倒侧,故笔锋常在画中,人也称其如“屋漏痕”。

《绎山碑》、《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为标准秦篆,书体章法行列整齐,圆转遒正,规矩和谐;结体匀称,上紧下松、亭亭玉立,线条圆润中不失劲健,被评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因小篆笔画线条圆润,结体圆长,粗细匀称,藏头护尾,不露锋芒,非常美观。故又有“学书必自此始”之称。

秦代刻石在实现其精神目的的同时,创造了一种使书法得以长久留存的方式,开拓了一个书法艺术的新形式。中国书法艺术由秦代刻石开碑派之先河。秦小篆的点划均为线条,粗细一致,圆起圆收;字体端庄严谨,有实有虚,疏密得当,从容平和且劲健有力,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似乎阅者须仰视而观。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这种整齐化一的风格与秦朝一统天下是相符的。秦刻石在总体上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给人以温和婉转之感。虽说较之钟鼎文高浑不足,却有规矩可寻,易于初学普及。小篆自汉代以后虽失去通行价值,但仍为历代书法家所喜欢书写。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