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徵明《品茶图》(局部)
宜兴阳羡茶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阳羡茶
宜兴
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是唐代大名鼎鼎的贡茶。
“茶圣”陆羽曾在阳羡考察,这里的茶为他著述《茶经》提供了许多现实的依据。比如,论及好茶的原料标准:“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
许多文人雅士也都深情吟哦过阳羡茶。其中,最有名的一句为:“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这句诗出自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也就是著名的“七碗茶歌”。
沉浸在山光水色里的茶园(园园摄于宜兴竹父镇)
明代周高起在《洞山岕茶系》写道:“淡黄不绿,叶茎淡白而厚,制成梗极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西湖龙井茶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龙井茶
杭州
歌咏西湖龙井最著名的诗句当属“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尽管这两句皆出自大文豪苏轼,但并非同一首诗,而是后人二者辑为一联,陈列于茶馆中,遂成千古名对。
龙井村春茶季(潘宪勤 摄)
若说最具代表性的西湖龙井咏茶诗,非明代屠隆《龙井茶歌》莫属。全诗共220字,首次明确提出了“龙井茶”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限于篇幅,以下仅摘录部分:
龙井茶歌
明·屠隆
香胜旃檀华庄界,味同沆瀣上清家。
雀舌龙团亦浪说,顾渚阳羡竞须择。
摘来片片通灵窍,啜处泠泠馨齿牙。
玉川何妨尽七碗,赵州借此演三车。
采取龙井茶,还烹龙井水。
……
一杯入口宿酲解,耳畔飒飒来松风。
即此便是清凉国,谁同饮者陇西公。
不过,论品鉴高手,恐怕还得让位于陆次之。他可谓西湖龙井的千古第一知己。他说:“龙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洞庭碧螺春
碧螺飞翠太湖美,
新雨吟香云水闲。
碧螺春
苏州
“碧螺飞翠太湖美,新雨吟香云水闲。”
碧螺春,原产于苏州吴县太湖洞庭山。其形卷曲如螺,清香优雅,浓郁甘醇,回味绵长。
苏州洞庭山茶园(草香居 摄)
清·王草堂《随见录》云:“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呼为‘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但,“碧螺春”之名的由来,人们还是喜欢蹭名人的流量,传为康熙帝赐名。
碧螺春
清·陈康祺
从来隽物有嘉名,物以名传愈自珍。
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
已知焙制传三地,喜得揄扬到上京。
吓煞人香原夸语,还须早摘趁春分。
安溪铁观音
舌根未得天真味,
鼻观先通圣妙香。
铁观音
安溪
铁观音,原产于福建安溪,是闽南乌龙茶的代表。
其颗粒圆结重实,砂绿油润,有人形象地形容为“蜻蜓头,青蛙腿,蛎干形,茶油色”。
冲泡后,清香扑鼻,馥郁持久。汤色金黄清澈,醇厚鲜爽,入口生香,喉底回甘,有独特的“观音韵”,七泡仍有余香。
安溪铁观音“王说”发源地(刘洁智 摄)
元代刘秉忠的“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通圣妙香”虽非咏铁观音,却常被用来形容铁观音的香气与滋味,堪称经典。
尝云芝茶
元·刘秉忠
铁色皴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
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通圣妙香。
海上精华难品第,江南草木属寻常。
待将肤凑浸微汗,毛骨生风六月凉。
武夷大红袍
就中武夷品最佳,
气味清和兼骨鲠。
大红袍
武夷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唐·徐夤《尚书惠蜡面茶》)
“双世遗”武夷山,是乌龙茶、红茶的发源地。碧水丹山塑造了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树一帜的“岩骨花香”之“岩韵”,令历代爱茶人赞叹不已。清人梁章钜曾将“岩韵”归结为:香、清、甘、活。
武夷山九龙窠大红袍母树
乾隆有诗云:“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清香至味本天然,咀嚼回甘趣逾永”(《冬夜煎茶》)。
“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则如是品武夷茶:“初尝香味烈,再啜有余清。烦热胸中遣,凉芳舌上生”(《武夷三味》)。
曾不看好武夷茶的袁枚也现身说法:“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随园食单·茶酒单》)。
武夷山独特的“盆栽式”茶园
他还作有一首《试茶》,里面有一句把“岩韵”写得很形象:“杯中已竭香未消,舌上徐停甘果至。”
“采之有时焙有诀,烹之有方饮有节。”独特的采制、烹饮方式,成就了武夷大红袍的“岩韵”。
福鼎白茶
太姥声高绿雪芽,
洞天新泛海天槎。
白茶
福鼎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宋·赵佶《大观茶论》)
宋徽宗所推崇的“白茶”,实际上是一种白化茶,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白茶。
白茶,不炒不揉,日光萎凋
至明代,才渐渐有了现代白茶的雏形:“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明·田艺蘅《煮泉小品》)“田子蓻以生晒不炒不揉者为佳”(明·闻龙《茶笺》)
福鼎太姥山绿雪芽母树
因此,目前较为公认咏(现代)白茶的诗当为明末清初周亮工《闽茶曲》中的第八首:
闽茶曲(之八)
清·周亮工
太姥声高绿雪芽,洞天新泛海天槎。
茗禅过岭全平等,义酒应教伴义茶。
绿雪芽,即福鼎白茶的前身。清乾隆年间邱古园《太姥指掌》云:“磨石坑三里许至平冈,居民十余家,结茅为居,种园为业,园多茶,最上者‘太姥白’,即《三山志》绿雪芽茶是也。”
云南普洱茶
独有普洱号刚坚,
清标未足夸雀舌。
普洱茶
云南
今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这是中国的荣耀,也是普洱茶的荣耀。普洱茶,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生茶(晒青绿茶)和普洱熟茶(黑茶)两类。
云南景迈山古茶林景观(图源:新华网)
普洱茶的产制历史逾千年,最早见诸文字记载是在唐朝的樊绰《蛮书》卷七:“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云南少数民族姑娘采摘古茶树的鲜叶
明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一词:“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
“蒸而成团”,普洱茶保留了唐宋团饼茶的遗风,延续至今。
至清代,普洱茶因其独特的消食解腻之功效,成为宫廷中逢年过节不可或缺的茶品。“懂茶风雅帝”乾隆有诗为证:
烹雪用前韵
清·乾隆
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
点成一椀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
寒香沃心俗虑蠲,蜀笺端砚几间设。
兴来走笔一哦诗,韵叶冰霜倍清绝。
酷似红酒的普洱熟茶茶汤
福州茉莉花茶
他年我若修花史,
列作人间第一香。
茉莉花茶
福州
茉莉花
宋·江奎
灵种传闻出越裳,何人提挈上蛮航。
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
茉莉,这种来自外域的香花,传入中国后,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让花香也可被品尝,有滋有味。
宋·马麟(传)《茉莉舒芳图》(团扇 ,设色绢本)
花茶,是中国人一项浪漫的发明,其历史可追溯到宋代,蔡襄《茶录》中所说的 “杂珍果香草”便是其雏形。
到了南宋,花茶从制法到工具,都已基本完备,明清时,更是臻于完熟。
茶引花香,花益茶味,相得益彰。窨(xūn)制,古时称为“熏香茶法”,是塑造花香茶味的最核心工序,是将花与茶拼和,花吐香,茶吸香,一吐一吸,配合默契。
茶引花香,花益茶味,相得益彰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原产地,“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真正的茉莉花茶,只闻花香却不见花,花魂入骨,鲜灵隽永。花与茶,聚散离合,成全了杯盏间的暗香流动。
福州帝封江茉莉花种植基地 (林武旺 摄)
中国红茶
月桂与秋色,
美难与茶比。
红茶
中国
“我觉得我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 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么的有害……”
——英国诗人拜伦《唐璜》
“茶是可人儿,万灵丹。寒冷若你,茶将为之温暖……”
——英国前首相格莱斯顿
这种有着迷人琥珀色、“松烟香,桂圆味”且富神秘感的东方饮料,正是产自中国福建武夷山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
云蒸霞蔚的武夷山桐木茶园
正山小种最早在欧洲被称为“Bohea”,即“武夷”的谐音,并一度成为中国茶的代名词,也是英国皇室的奢侈品。
云蒸霞蔚的武夷山桐木茶园
正山小种最早在欧洲被称为“Bohea”,即“武夷”的谐音,并一度成为中国茶的代名词,也是英国皇室的奢侈品。
油画中的维多利亚下午茶场景
饮茶皇后歌
[英]埃德蒙•沃尔特
花神宠秋月,嫦娥矜月桂。
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
一为后中英,一为群芳最。
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
助我清明思,湛然祛烦累。
欣逢后诞辰,祝寿介比此。
“饮茶皇后”凯瑟琳
武夷茶还通过“万里茶道”运往俄罗斯的莫斯科、圣彼得堡,流淌在茶炊里,温暖着每一个寒冷的日子。
“天色转黑,晚茶的茶炊闪闪发亮,在桌上咝咝响,它烫着瓷壶里的茶水,薄薄的水雾在四周荡漾。”19世纪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诗意地写道。
俄国佩洛夫《莫斯科郊外饮茶》(1862年)
当喝中国武夷茶成为欧洲大陆的流行风尚时,财富与征服,奴役与反抗,战争与和平,也在全球轮番上演,深刻地改变了历史,改变了世界。
除了这些,还有哪些茶香四溢的诗句令你印象深刻?让你瞬间就能想起一款茶?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哦!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